摘要:2017年,11岁的林可馨是江西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父亲是一名公交司机,母亲在社区诊所做护士,虽然家庭条件算不上宽裕,但生活安稳,父母也一直给予女儿尽可能多的关心。然而正因为过度照顾,林可馨逐渐养成了逆反心理。老师布置的作业,她常常故意拖到最后一刻才写,父母的叮
2017年,11岁的林可馨是江西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父亲是一名公交司机,母亲在社区诊所做护士,虽然家庭条件算不上宽裕,但生活安稳,父母也一直给予女儿尽可能多的关心。然而正因为过度照顾,林可馨逐渐养成了逆反心理。老师布置的作业,她常常故意拖到最后一刻才写,父母的叮嘱更容易引起不满。父母起初并未放在心上,以为只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前常见的情绪变化,谁料问题逐渐显露。
在学校里,老师发现林可馨的注意力明显不足。课堂上,同学们能安静完成黑板练习,而林可馨却总是忍不住在座位上扭来扭去,或者干脆盯着窗外发呆。即便是简单的数学题,也需要老师提醒好几次才能完成。有一次,老师要求大家收拾书本准备下课,其他同学三两分钟就整齐归位,林可馨却还在翻找,甚至把练习册随手扔到地上,险些绊倒同桌。老师找父母沟通,提醒孩子的行为已明显影响课堂秩序,但父母仍抱着侥幸心理,觉得也许是孩子性格活泼,随着年龄增长自然会好转。
母亲的班次调整后,有了更多时间接送孩子上下学,很快她注意到女儿的冲动远比想象严重。放学回家时,只要看见红灯,林可馨总想挣脱母亲的手,直接冲到马路上。一次放学途中,一辆电动车急刹停在面前,吓得母亲浑身发抖。虽然只是擦伤,但这让母亲第一次真切感到害怕。她气急之下责骂了林可馨,甚至举手打了几下,可女儿却只是咬牙瞪着母亲,第二天依旧不知悔改。危险的举动接二连三出现,家庭氛围也因此紧张不安。
2017年6月9日下午,学校安排打扫卫生。林可馨被分配去擦窗台,她站在窗前,眼睛不自觉地追随着操场上同学的奔跑,脑中却闪过一个极不合时宜的念头:如果从这里跳下去,会是什么感觉?这个想法像一阵突如其来的风,刮进了林可馨平日里零散的思绪。林可馨没有像平常那样犹豫半秒,悄悄把椅子挪到窗台边,手指摸着窗沿冰凉的边缘,心跳节奏突然加快,胸口像被一股莫名的紧张占据。站上椅面那一刻,林可馨的双腿有一瞬间的发软,但脑海里那股好奇远超惧怕,眼前的草坪在距离感上忽近忽远,视野像被轻微拉伸,周围的声音变得模糊。老师刚转身要叫人来帮忙,林可馨已一个纵身,身体在空中划出短暂而迅速的弧线,心里既没有尖叫也没有后悔,只有一种奇怪的平静在推进着动作。
落地的瞬间并不如想象中那样惊心动魄,但足部传来的剧烈刺痛立刻宣告了后果:右脚踝传来撕裂般的疼痛,脚背立刻浮起青紫色的瘀斑。林可馨尝试站稳,却感觉踏地的一侧突然瘫软,踝关节像被猛力扭转过,无法承受体重。林可馨的表情瞬间从平静变为痛苦,眉间紧锁,双手不自主地抱住受伤的脚踝,指尖因用力抓握而泛白。周围的孩子们发出惊呼声,操场的喧闹一瞬间被焦虑取代。林可馨用力咬住下唇,试图压制眼中的泪水,却还是听到自己呼吸变得短促而急促,呼吸间夹杂着隐隐的呜咽。老师赶紧扶住林可馨,发现右脚已经肿胀且触痛明显,皮肤表面出现了擦伤与淤血,动一下就会传来针扎般的疼痛,连带着膝盖也隐隐作痛。
母亲接到学校电话时赶到校门,见到病床上脸色泛白、紧咬牙关的女儿,心脏仿佛被重重一击。母亲抱着林可馨坐在病房的长椅上,问为什么会跳楼,林可馨只是冷冷回答一句“我想看看会不会像动画片里一样飞起来”,那句回答像冰水一样浇在母亲的头上。母亲惊恐交加,整个人颤抖得说不出话来,随即在医生建议下连夜带林可馨做了进一步检查。
到达医院后,医务人员先是对伤处进行影像学评估,X光与触诊提示踝部扭伤伴软组织挫裂,疼痛控制后,医生又安排了标准化的行为与心理量表评估。林可馨在面谈中表现出情绪波动明显、冲动性高,言语中夹杂着不合龄的冷漠与无所谓,皮肤损伤处虽多处溃烂但林可馨并未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保护反应。母亲抱着女儿的细小身躯,眼圈红肿,心中充满自责与恐惧,这一夜,医院的走廊对二人来说漫长而冷清。
医生又安排了一系列标准化测评,家长问卷结果显示:多动指数为22分(临床意义大于15分);注意力缺陷处于第97百分位。持续性操作测验(CPT-3)中,遗漏错误率达到60%,反应时变异系数0.42。脑电图未见癫痫放电,血铅浓度0.7μmol/L(正常范围内),甲状腺功能指标亦在参考值内,染色体检测未见异常。综合结果提示林可馨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医生向母亲解释,这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会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多动和冲动控制差,进而引发学习和人际交往问题。
医生进一步解释,ADHD不会自行消失,只会随年龄改变表现形式。约三到五成的儿童在进入青春期后,多动的表现可能减轻,但注意力缺陷常常持续到成年。这种病症的核心原因在于大脑前额叶和纹状体发育延迟,而这些脑区通常要到25岁左右才能完全成熟。听完解释,母亲心头一沉,她意识到女儿的情况绝非单纯的调皮,而是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
随后医生开具了专注达这一类中枢神经兴奋剂药物,以帮助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控制问题,并详细说明了服药时间、剂量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强调必须由家长全程监督,避免漏服或随意停药。与此同时,医生还建议配合行为干预训练,包括每天固定时间完成任务、建立奖励机制来强化积极行为,以及通过逐步延长专注时间的小游戏训练大脑的持续性注意力。家庭教育方面,医生要求父母减少打骂,用平稳的语气与孩子沟通,避免过度刺激或责骂引发逆反情绪。学校层面,医生出具了书面建议,希望老师给予适度关注,避免将林可馨单独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
她带着处方药物回家,每天严格监督女儿服药,不允许出现任何疏漏。为了让药效更好发挥,母亲还特地调整了作息,每天固定时间起床、吃饭、学习,避免刺激性的零食和含糖饮料。晚间她陪林可馨一起做注意力训练小游戏,循序渐进地培养专注力。为了减少冲动行为,母亲用奖励机制代替惩罚,比如完成作业后可以多看十分钟绘本。家里也营造出安静的学习环境,把易分心的玩具和电子设备暂时收起。尽管一开始女儿仍然表现出不耐烦和反抗,但在母亲耐心的陪伴下,渐渐开始接受这种规律化的安排。母亲心里明白,这个过程艰难却必须坚持。
2周后,母亲带着林可馨回到医院复查,心中既紧张又期待。医生重新进行了注意力测评和行为观察,结果显示多动指数有所下降,注意力集中时间比上次延长了近一倍。课堂老师的反馈表明,林可馨已经能够完成大部分课堂任务,虽然偶尔还会插话,但频率明显减少。身体检查也显示睡眠质量有所改善,夜间不再频繁惊醒,白天情绪波动较前减轻。医生肯定了这一阶段的干预成效,同时提醒仍需长期坚持。母亲听到这些数据和反馈,心头那块压抑许久的石头终于轻轻落下,眼眶湿润。她知道,虽然未来的路还长,但至少看到了一个积极的转机。
转眼时光飞逝,林可馨已读初一。虽然有药物干预,但课堂上的冲动仍未完全改善。2019年10月9日午休时,教室里本该安静,只有轻轻的翻书声。同桌女孩为了赶在午休前完成作业,缓慢而小心地翻着练习册。那种本不该被注意的纸页摩擦声,在林可馨耳中却被无限放大,像是电钻钻进脑子深处,刺耳到让胸腔都发紧。心口猛地升起一股没来由的怒火,呼吸急促,手心冒汗。情绪的闸门瞬间崩开,她猛地从文具盒里抓起圆规,手腕带着僵硬而突兀的力道直直刺向同桌的手臂。伴随着一声尖锐的叫喊,鲜血立刻从细小的创口喷涌而出,染红了书本和桌面。全班顿时乱成一片,同学们尖叫着往后退,老师飞奔过来,抱起受伤的孩子往医务室跑去。那一幕,留下的只有满桌血迹与林可馨冷漠而空洞的表情。
母亲在慌乱的电话声中赶到学校,脸色惨白。医务室里处理伤口的声音让她心跳加速,手指因紧张而发抖。老师当面告知事情经过,母亲连声道歉,神情狼狈。带女儿回到家后,她忍不住压抑的怒火,厉声质问为什么会做出如此举动。可林可馨仿佛完全听不进,双耳紧紧捂住,身体蜷缩在角落里,眼神飘忽。她像被困在自己的世界,不停来回踱步,脚步急促杂乱,呼吸断断续续。骨头深处传来异样的爬行感,就像有无数细小的东西在往上窜,皮肤表层随之出现令人难忍的瘙痒。林可馨的眉头始终紧锁,呼吸伴随低沉的呜咽,像被压迫得几近窒息。母亲拍门哀求,她只是更用力摇头,背影僵硬得毫无一丝松动。
夜晚漫长而压抑。母亲守在门外,听着里面断断续续的脚步声与抓挠声,心口像被重物压着。到了清晨,担心女儿一整夜不吃不喝,她终于下定决心,强行推开房门。眼前的画面让母亲彻底崩溃:林可馨全身上下布满抓痕,大片皮肤已经破溃渗血,鲜红与暗褐交织。指甲缝里堆满血迹和皮肤碎屑,手臂上还留着新鲜的伤痕,整个人却像失去痛觉一样,依旧机械地一遍又一遍挠着。她的眼神空洞,呼吸急促而浅,汗水浸湿了衣襟,手臂因反复用力而颤抖。母亲扑上前紧紧抱住女儿,泪水止不住往下掉,声音因哭喊而嘶哑。她不敢耽搁,颤抖着抱起林可馨,匆忙冲出家门,直奔医院急诊。
这次复查结果远比想象严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结果提示,林可馨前额叶与纹状体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下降约35%,说明与情绪和冲动调控相关的神经环路已明显受损。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发现,胼胝体前部FA值仅为0.36,而同龄儿童的平均值大约为0.53,显示白质完整性下降。医生结合影像学与行为表现,诊断其已合并对立违抗障碍(ODD),佐证之一是近期独自爬上教学楼二十层以上的天台边缘,严重违反安全规则。进一步的自杀风险量表(C-SSRS)评估结果显示评分达到7分,提示已处于最高风险等级。最终,医生明确指出林可馨的病情再次恶化,需要尽快启动系统化、全方位的干预措施。
父亲闻讯匆忙赶到医院,推开急诊室的门那一刻,眼前的一幕让他彻底崩溃。林可馨被护士固定在病床上,手臂与腿上到处都是新旧不一的抓痕,血迹还未完全清理干净,指甲缝里满是残渣。父亲扑到床边,双手颤抖着抱紧女儿,泪水止不住往下落,声音嘶哑地质问妻子:“不是说孩子每天都有按时吃药吗?不是说病情已经稳定了,还能在学校交到朋友,情绪也好多了吗?怎么会突然变成这样,怎么会把自己折腾得伤痕累累?”声音在急诊走廊回荡,压抑的空气让每一个在场的人都低下了头。母亲泣不成声,想要解释,却一句话都说不出口。
主治医生原本想上前安慰,可听到父亲那一连串的质问,心头却猛地一紧。他印象中林可馨的病例确实存在注意力缺陷与冲动问题,但按照复查结果,她的症状已经逐渐好转,不该毫无征兆地出现如此极端的举动。更何况,近期反馈显示她已经能在课堂上坚持完成任务,也开始尝试融入集体。为什么短短几天,状态会发生如此剧烈的反转?医生心中的疑问越来越多,敏锐的直觉告诉他,眼前的危机绝不是单一的“情绪失控”,而是背后另有隐匿的诱因。
为了尽快厘清病情反复的缘由,医生先从饮食习惯问起。他详细询问林可馨的三餐安排,是否规律、是否营养均衡。母亲回答得很肯定,说女儿每天三餐按时进食,家里坚持清淡饮食,主食搭配合理,蔬菜和水果都能保证摄入,几乎没有吃零食或饮用含糖饮料的情况。医生一边记录一边调阅近期的血液化验结果,血糖水平稳定在正常范围,血清电解质和微量元素也都处于理想值。他对母亲的饮食管理表示认可,认为整体营养状况良好,并没有发现与病情加重相关的异常。
接着,医生把谈话引向睡眠和作息,逐项确认入睡时间、清晨起床时刻以及夜间是否安稳。母亲回忆得十分清楚,说林可馨每天晚上11点就能准时上床,12点前基本入睡,早晨六点半自然醒来。监测数据也显示她的睡眠曲线平稳,没有明显觉醒,深睡眠比例正常。医生边看边点头,认定这份作息规律对神经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他翻看记录,仍未发现任何可能导致突然反复的线索。母亲听后稍稍松了一口气,却依旧期待医生能给出更明确的解释。
为了进一步确认,医生又问到夜间的具体习惯:是否会在床上看书写作业,是否会偷偷使用电子设备,是否存在梦话或惊醒的情况。母亲明确表示,这些情况从未出现过,孩子入睡后很安稳,家人也特别注意避免打扰。医生在记录本上认真写下这些信息,结合之前的神经影像学结果,数据同样显示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即便如此,医生依旧没有找到能够直接解释病情突发加重的关键因素。他合上病历,神情凝重,母亲则愈发不安,只觉得一切看似正常,却依旧笼罩在无解的困惑中。
医生把焦点放在用药本身,他逐一确认林可馨每天的服药时间与执行方式。母亲起初应答得很快,口气笃定,但在医生追问具体的时间点和日常场景时,语气逐渐犹豫。医生盯着数据看了许久,神情凝重,合上病历本的动作缓慢而克制。母亲察觉到气氛的变化,心底一阵发凉,握着手中的纸巾越攥越紧。她愣在原地,努力回忆,却发现许多被忽视的习惯此刻如影重现,她的脸色一点点褪去血色,心中浮起从未有过的恐惧与不安。
得知真相的医生连连摇头,叹息道:“专注达确实具有镇静、改善抑郁焦虑的作用,但任何药都是有注意事项的。很多和林可馨一样的多动症患者,在吃专注达时都会忽略了这3个用药的关键细节,不仅疗效不佳导致情绪波动,甚至还产生强烈的自杀意念,如果能早点注意这3点,用药才是一件安全放心的事情啊……”
睡眠规律一直是林可馨治疗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母亲常常认为女儿的作息已经比以前规律许多,但实际上,入睡时间仍然偏晚。专注达对中枢神经有一定的兴奋作用,若服药时间与作息脱节,就可能影响夜间休息。林可馨经常在晚上十点还保持清醒,思维过于活跃,辗转反侧迟迟无法入睡。等到真正睡着时,往往已接近午夜,导致睡眠时长明显不足。第二天一早便要按时起床去学校,整个人精神涣散,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集中。长期的晚睡削弱了药物应有的效果,本该帮助稳定专注的作用未能完全体现,反而和作息紊乱叠加,使冲动和注意力缺陷更加明显。
而睡眠质量下降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分散和学习效率降低,更深层次的影响是对大脑发育的干扰。儿童的大脑正处于快速生长阶段,尤其是负责情绪稳定和冲动控制的前额叶区域,对高质量的深睡眠有极高的依赖。如果夜间深睡眠时间不足,大脑神经环路无法得到有效修复和调节,本就存在功能不足的区域会变得更加脆弱。林可馨在白天经常表现出急躁、坐立不安和不耐烦,表面看似性格问题,实际上与夜间睡眠不足密切相关。缺乏足够的深睡眠不仅削弱了药物原有的作用,还会让她在学习、情绪和人际交往中更容易出现问题。母亲曾一度以为这是孩子学习压力大,熬夜晚睡不算严重,但医生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解释,长期睡眠不足会让已有的神经功能障碍更加复杂化,甚至可能加速情绪与冲动控制问题的恶化,这一认知让母亲意识到问题远比想象的严重。
林可馨在家中多以清淡饮食为主,母亲对膳食安排也格外注意,但在学校环境中,零食消费成了难以避免的情况。课间紧张时,林可馨会买甜饮料或巧克力来缓解压力。高糖食物会在短时间内使血糖迅速升高,但这种升高很快被下降所取代,血糖的剧烈波动往往让孩子的情绪更加不稳定。专注达在调控神经递质时,需要一个相对平稳的代谢环境。如果血糖反复波动,药效就会受到干扰,出现时强时弱的情况。医生在复查时注意到,林可馨的血糖曲线存在不规则的起伏,这种现象在长期服药的患儿中并不少见,但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忽视。
母亲回忆起多次课堂反馈,也发现了饮食习惯与表现的联系。每逢上午零食摄入较多的日子,林可馨在第二节课后就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或小动作频繁的情况。而午餐后如果含糖量过高,下午的情绪状态明显更加敏感,常常因为一些小细节和同学发生争执。虽然这些表现不如一次严重发作那样明显,却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削弱了药物的效果。高糖饮食和药物的交互作用并非直接冲突,但会通过改变代谢环境,让药效的稳定性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孩子的症状就会出现反复,难以得到真正的控制。
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加容易被低估,林可馨对外界声音极为敏感,即便是轻微的翻书声,也能引发情绪反应。在安静的教室里,这类声音在别人耳中几乎不被注意,但对她而言却会成为巨大的刺激。药物的作用无法完全屏蔽这种敏感性,当环境中的噪声反复出现时,药效反而会被削弱。医生在随访时曾提醒家长,学习环境需要尽量安静,但日常生活的琐碎让这一点难以落实。母亲虽尽力保持家庭环境安稳,却难以控制学校课堂或公共场所的噪声。神经影像学的结果也提示,林可馨前额叶功能存在不足,而长期处于这种高度紧张的环境中,更容易加重已有的问题。环境、饮食、作息与药物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任何被忽视的小细节都可能成为推动病情反复的隐性因素。
内容资料来源:
[1]王树霞,李瑞丽,薛征,等. 静心定志方联合专注达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J].吉林中医药,2025,45(03):331-336.DOI:10.13463/j.cnki.jlzyy.2025.03.019.
[2]胡博,刘宗源,魏秀丽,等. 专注达联合父母培训及认知行为疗法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2024,44(08):57-60.DOI:10.19528/j.issn.1003-3548.2024.08.018.
[3]李想. 行为疗法、针灸疗法结合专注达对儿童多动症的有效性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6):308+310.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8.96.239.
(《江西11岁女孩吃专注达改善多动症,2年后入院,医生怒斥家长无知》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