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四比一,这个数字像一记闷棍,敲在联合国安理会第10000次会议的桌面上。
十四比一,这个数字像一记闷棍,敲在联合国安理会第10000次会议的桌面上。
美国那张孤零零的反对票,把一份本该让加沙孩子今晚就能喝上干净水的决议,直接扔进了废纸篓。
现场安静得可怕,连空调出风口的嗡嗡声都像在叹气。
没人想到英国和法国会点头。
毕竟,这两个老牌盟友平时跟着华盛顿投票比打卡还准时。
可这回,英国代表把“人为饥荒”四个字说得咬牙切齿,法国代表干脆把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定性为“失去军事意义”。
连沙特都被拉进来一起推“两国方案”,场面一度像家长会上突然集体批评班里最横的那个孩子。
中国代表傅聪的“三问”更像三把刀:否决的人夜里能不能睡着?
加沙孕妇的产检单谁来签字?
安理会存在的意义是灭火还是浇油?
没有外交辞令的拐弯抹角,句句冲着人心窝子去。
俄罗斯代表没说话,但投赞成票时那声脆响,比任何演讲都响。
美国给出的理由听着像复读机:没谴责哈马斯,没承认以色列自卫权。
可现场没人再信这套。
草案里连“以色列”三个字都没点名,纯粹在说“放粮食、停火、救人质”,就这样还被扣上“传播哈马斯虚假陈述”的帽子。
一位在场的记者后来发推特说,那一刻突然懂了什么叫“用否决权杀人”。
更魔幻的是投票后的走廊。
英国代表和法国代表凑在一起抽烟,烟灰缸边全是掐灭的半截烟头——平时他们连打火机都不共用。
几个中东国家的代表围着中国代表小声嘀咕,像在商量怎么绕开安理会搞空投。
而美国的席位空着,只剩一杯没动的咖啡,奶沫已经结了一层皮。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那句“否决权正在杀死联合国”飘在空气里,没人接话。
谁都知道改革喊了二十年,最后卡在五常的牙缝里。
但这次不一样,连民间救援组织的志愿者都在直播里骂:“我们筹的奶粉堆在埃及仓库发霉,就因为某国要玩政治游戏?
”
最扎心的是加沙传来的实时画面。
投票结果出来后三小时,当地医院宣布早产儿保温箱断电。
镜头里,护士用体温焐着巴掌大的婴儿,背景音是发电机没油的咳嗽声。
没人敢问如果决议通过,这些孩子会不会此刻正躺在恒温箱里打哈欠。
历史书总爱写“某年某月,大国博弈导致悲剧”。
可此刻的悲剧有具体温度——是加沙废墟里晒烫的钢筋,是投票厅空调吹不走的血腥味。
当制度把十四亿人的良心绑在一张否决票上,联合国那面蓝色旗子,今天看起来比加沙的夜空还灰。
来源:热心花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