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宇宙深处传来的毫秒级强烈射电信号,能量堪比太阳一年的总输出。这些被称为快速射电暴的神秘信号,自2007年首次被发现以来,一直让全世界天文学家着迷不已。
宇宙深处传来的毫秒级强烈射电信号,能量堪比太阳一年的总输出。这些被称为快速射电暴的神秘信号,自2007年首次被发现以来,一直让全世界天文学家着迷不已。
它们从何而来?是超新星爆发?黑洞合并?还是传说中的外星文明在向地球"打招呼"?最近,中国科学家锁定了一个可能的"嫌疑犯",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在浩瀚宇宙中,有一类极为神秘的毫秒级强烈射电信号——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s, FRBs),它们仅在射电波段辐射的能量,相当于太阳一天甚至一年释放的总能量,然而,FRB的起源至今仍未明晰。
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脉冲极亮X射线源(PULX)——这些隐藏在宇宙深处的神秘天体。
PULX是由中子星和伴星组成的双星系统,中子星的密度惊人:想象一下把整个珠穆朗玛峰压缩到方糖大小,这就是中子星的致密程度,更奇特的是,它们能释放出超过理论极限的X射线能量,暗示存在超乎寻常的物理过程。
为什么科学家怀疑PULX可能是FRB的制造者?
原因很简单:它们拥有产生FRB所需的所有"装备",极端磁场、高能等离子体环境、物质的剧烈堆积与突然释放,这一切都指向一个可能:PULX或许就是我们苦苦寻找的FRB起源。
近期,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博士研究生白俊涛在导师王娜研究员的指导下,联合广州大学、澳大利亚CSIRO及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研究人员,利用中国天眼FAST和澳大利亚Parkes射电望远镜,对八个脉冲极亮X射线源(PULXs)开展了深度观测,探索它们是否可能是FRB的"发源地"。
FAST,这个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它能够像捕捉宇宙风声一样,监听来自数十亿光年外的微弱电波。
在这次搜寻行动中,科学家们覆盖了不同的轨道相位,使用"单脉冲搜索+周期搜索"的联合策略,希望捕捉到哪怕一次"短暂心跳"。
整个观测过程就像在茫茫大海中寻找一闪而逝的萤火虫,研究团队在0-5000秒差距·每立方厘米的色散量范围内进行了全面搜索,期待着能从这些PULX系统中探测到FRB信号。
然而,结果让所有人意外:研究表明,在PULX系统中,即使存在类FRB活动,其频次也极低,或者可能由于强吸积风与磁化环境的影响,使得信号难以逃逸或朝向地球传播,这些被寄予厚望的PULX系统竟然没有发出任何明显的射电脉冲信号!
这个"沉默"的结果并非毫无价值,恰恰相反,它为FRB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科学家们给出了每个目标的射电流量密度上限,这直接反映了观测的探测阈值。
该研究为探索不同类型双星系统中FRB产生的可能性提供了观测依据,对于现在逐渐流行的FRB"双星起源"假说是一个有力的限制,同时也拓展了FRB起源研究的边界。
这项研究其实是在为"FRB起源"划定边界,排除了一部分参数范围,从而限制理论模型的可行空间,有时候,科学的进步正是通过这样的排除法来实现的。
就在今年,FRB研究领域又有新的突破,天文学家追踪到一个神秘的快速射电暴(FRB),其来源地令人意外:一个古老而巨大的星系,远离活跃的恒星形成区域。
这一发现颠覆了此前认为FRB仅来自活跃恒星形成区域的假设,表明这些神秘宇宙事件的起源可能比先前认为的更加多样化。
今年3月16日,使用加拿大氢强度测繪实驗(CHIME)望遠鏡檢測到迄今最亮快速電波爆發事件 FRB 20250316A,暱稱 RBFloat。
韦伯太空望远镜帮助精准追溯了这个FRB的起源,来自距离地球约1.3亿光年的星系NGC 4141旋臂边缘。
中国在FRB研究领域的布局正在不断完善。除了已经大放异彩的FAST望远镜,奇台射电望远镜(简称"QTT")项目整体进展顺利,有望在2028年建成投入使用。
QTT建成后将是世界最大口径全向可转动射电望远镜,可以高灵敏度观测到四分之三的天空,包括到银河系中心和以南12°天区。
这两大望远镜将如同宇宙间的"耳朵"和"眼睛",协同监听和定位来自数十亿光年之外的神秘脉冲信号,它们不仅将推动我们理解FRB的起源机制,也可能为暗能量分布、宇宙结构演化甚至新物理定律提供线索。
虽然这次对PULX的搜寻没有直接探测到FRB信号,但科学探索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次看似"失败"的观测,都在为真相的最终揭示铺路。
随着中国天眼FAST的持续观测和未来QTT的加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宇宙深处发来的这些"加密电报"终将被破译,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也将不断推进。
信源:
科普中国 2025-09-11 探寻FRB起源:脉冲极亮X射线源是否当选?
来源:聆听娱纪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