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现实!法国总统急赴美国法院,竟为给妻子证明 “是个女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0 18:30 1

摘要:法国总统马克龙最近摊上了件糟心事儿,不是治国理政出了岔子,也不是国际关系闹了矛盾,而是要跑到美国法院,提交一堆涉及妻子隐私的生物学证据——就为了证明自己的妻子布丽吉特・马克龙,确实是个女人。

法国总统马克龙最近摊上了件糟心事儿,不是治国理政出了岔子,也不是国际关系闹了矛盾,而是要跑到美国法院,提交一堆涉及妻子隐私的生物学证据——就为了证明自己的妻子布丽吉特・马克龙,确实是个女人。

这事儿听着荒唐,背后却藏着美国互联网上泛滥的阴谋论、保守派势力的操弄,还有一场关于“女性定义”的离奇争议。更有意思的是,这场闹剧还牵扯出跨国政治网络,甚至能和咱们国内的非遗文化产生一点奇妙的联结。

这场风波的始作俑者,是美国顶流时政网红坎迪斯・欧文斯(CandaceOwens)。这位黑人女性网红可不是普通博主,而是美国保守派圈子里的“香饽饽”——身为黑人却坚定站保守派,还敢公开挑战所谓的“政治正确”,这样的身份让她在“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阵营里备受追捧,粉丝量和影响力都稳居第一梯队。

就是这位顶流网红,带着一群附属网红,在互联网上大肆散布关于马克龙夫妇的阴谋论,而且一个比一个离谱。最核心的说法有两个:一是马克龙的妻子布丽吉特其实是生理男性;二是布丽吉特不仅是男人,还是马克龙的生父。

这俩说法放在任何地方都让人觉得荒诞不经,可在美国互联网上,靠着欧文斯团队强大的宣传能力,居然传得沸沸扬扬。欧文斯一伙人也靠着这波阴谋论吸粉无数,赚得盆满钵满。

面对马克龙的起诉,欧文斯还摆出一副“理直气壮”的姿态,公开叫嚣:“马克龙从来没因为别人说他是男性而起诉,因为他本身就是男性。”

她之所以敢这么嚣张,不光是仗着自己的流量,更因为她踩中了美国当下最敏感的“性别定义”争议。在英国,最高法院早就有了明确判决,“女性”就是生理意义上的女人;可在美国,这事儿却成了政治博弈的焦点,不同阵营各有各的说法,至今没有统一答案。

特朗普执政时,曾专门让卫生部修改诊疗指南,给“女性”下了个偏生理的定义:“能够产生较大生殖细胞(即卵子)的人”,而且只承认男性和女性两种性别。

可这一定义并没有平息争议,反而让“什么是女人”成了更烫手的政治议题。也正是因为这个争议,马克龙想要证明妻子是女人,才变得异常麻烦——美国法院没法直接认定“女性”的标准,只能要求他拿出实打实的生物学证据。

马克龙一开始并没打算闹到法院。面对这些离谱的谣言,他先是尝试了低调处理,通过团队联系传播谣言的平台,希望对方能下架相关内容。可这些平台却以“言论自由”为由,拒绝了他的要求。

他又考虑过通过外交渠道向美国方面抗议,但转念一想,堂堂法国总统,跑到美国政府面前说“你们的网红造谣我妻子是我爹”,实在太丢法国的颜面,还会损害自己的政治形象,只能作罢。

可欧文斯一伙人得寸进尺,不仅盯着马克龙夫妇造谣,还把矛头对准了马克龙所在的政党,甚至开始抹黑法国的国家形象。

更让马克龙无法容忍的是,欧文斯背后的势力还和法国国内的右翼政客(比如勒庞阵营)有勾结,试图通过谣言动摇他的政治根基。到了这一步,马克龙再也没法忍了,只能选择对簿公堂——哪怕这场起诉让他觉得“万分屈辱”。

这场起诉最尴尬的地方,在于“证据”二字。按照美国法院的要求,马克龙要证明妻子是女人,就得拿出符合“能产生较大生殖细胞”的证据,比如布丽吉特怀孕、生产的相关记录。可这些内容属于彻头彻尾的个人隐私,尤其是布丽吉特和前夫曾养育过三个孩子,相关记录一旦公开,就等于把家庭隐私赤裸裸地摆在公众面前。

马克龙在接受法国《世界报》采访时坦言,这是他从政以来最无奈的选择:“为了驳斥谣言,只能牺牲家人的隐私,可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坎迪斯・欧文斯能把谣言闹得这么大,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背后藏着一张庞大的保守派跨国网络。这位网红的人生轨迹本身就充满了“反转”——她早年曾支持民主党,可在“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席卷美国时,突然转向保守派,靠着“反政治正确”的言论迅速走红。走红后,她嫁给了Parler平台的CEO,而这个平台堪称保守派的“专属社交阵地”,性质和特朗普创办的TruthSocial类似,专门服务于右翼群体。

欧文斯不仅和美国说唱歌手侃爷联手,在“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最火热的时候,穿着“白人的命也是命”的衣服公开亮相,收割了大量保守派支持者;还直接为法国右翼政客勒庞站台拉票,和法国国内的右翼势力搭上了线。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跨国网络撑腰,她才敢肆无忌惮地造谣马克龙——本质上,这不是单纯的网红博眼球,而是保守派势力对法国左翼政权的一种“软性攻击”。

更值得玩味的是美国媒体的态度。像《每日邮报》《太阳报》这种以“追八卦、爆猛料”闻名的媒体,按理说碰到“法国总统起诉美国网红”这种大瓜,早就该铺天盖地报道了。可实际上,只有美国版《太阳报》把这事放在了头版,《每日邮报》等媒体却异常低调。

原因很简单:这些媒体的立场本身就偏向保守派,而欧文斯是保守派阵营的“红人”,他们自然不愿主动拆自己人的台。

马克龙起诉美国网红的这场闹剧,本质上是一场多方势力的博弈:欧文斯一伙想靠谣言赚流量、扩势力;美国保守派想借此事敲打法国左翼政权;马克龙则想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家人名誉和国家颜面。

可这场博弈的结果,现在还是个未知数——如果马克龙公开隐私证据,可能会让家人承受更多舆论压力;如果拿不出“符合标准”的证据,又可能让谣言进一步扩散。

更值得深思的是,当“什么是女人”变成政治博弈的工具,当阴谋论靠着流量和资本肆意传播,受损的不仅是个人的名誉,还有社会的信任和理性。

而欧文斯背后的保守派跨国网络,也让我们看清:在当下的国际环境中,谣言早已不是简单的“口舌之争”,有时甚至会成为政治斗争的“武器”。

这场闹剧最终会以怎样的方式收场?是马克龙成功维权,还是欧文斯继续“逍遥法外”?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但它留下的争议,恐怕还会持续很久。

来源:烽火洞察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