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 年,烟台市农科院自主选育的新品种烟金蜜,以 668 万元的品种权转让价格,卖给了当地企业南村果园。
“一个黄苹果,卖了 668 万。”
这不是段子,而是真事。
2023 年,烟台市农科院自主选育的新品种烟金蜜,以 668 万元的品种权转让价格,卖给了当地企业南村果园。
这是烟台苹果历史上第一次,科研机构卖出如此高价。
668 万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眼前这个苹果已经不只是水果,它还承载着科研、资本、品牌和未来的希望。
百年烟台苹果,在红富士辉煌之后,一度陷入困境,如今,它借新品种、借直播、借新渠道,重新走上了舞台中央。
问题来了:百年老产业,如何在直播间里重新翻红?
提起烟台,最先被人想起的就是红富士,这不仅是一种水果,更是一代中国人的味觉记忆。
时间要拉回到 19 世纪。
1871 年,美国传教士倪维思(John Livingston Nevius)在烟台芝罘定居,引入了 16 个苹果品种,苹果从此扎根胶东半岛。
此后一个多世纪,烟台成为中国现代苹果的发源地。
真正让烟台封神的,是上世纪 80 年代红富士的崛起。
那时,只要一棵 80 公分高的富士苗,就能卖到一块钱。
一亩地能育 1 万株苗,果农靠卖苗就能赚上万元。
在那个万元户稀缺的年代,果农家里盖起新房,买上彩电,成了全村羡慕的对象。
秋收时节,果园门口车水马龙,外地客商提着麻袋来收购,现金一捆捆地堆在桌上。
“那时候的红富士,简直是‘票子树’。”老果农回忆。
烟台因此成了名副其实的苹果之都,红富士一度占据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
可好景不长,三十多年后,当陕西洛川、新疆阿克苏、甘肃天水等地凭借规模和政策优势迅速崛起,烟台的光环逐渐暗淡,问题一个个浮出水面。
红富士虽好,但一口吃了几十年确实有点腻了,年轻人开始追捧更时髦的网红水果:车厘子、榴莲、丑橘、阳光玫瑰。
苹果,逐渐沦为餐桌上的“配角”。
烟台很多果园的树龄超过 20 年,果子个头小、口感差,果农想更新,但砍树改造至少要三五年才能挂果,很多人不敢冒险。
年轻人不愿回乡,留守的大多是五六十岁的果农,农业现代化需要新思路,但果农习惯靠经验,不懂科学管理。
在批发市场,苹果一斤常常只卖 1-2 元。果农辛苦一年,算下来比打工还不划算。
“不是苹果不好吃,而是产业老了。”一位果商说得直白。
困境之下,科研成了突破口。
烟台市农科院承担着国家苹果试验站的职能。科研人员在资源圃里一株一株试验,杂交、比对、观察、筛选,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培育出新品种。
2008 年,烟台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在实验田里种下第一批杂交苗,那时谁也没想到,这些小树苗会改变整个产业的走向。
育种是一件极“慢的事,从播种到挂果至少需要五六年,更别提反复筛选和对比。
到了 2015 年,第一批烟金蜜终于挂果,科研人员咬下一口,脆甜多汁,带着一丝清爽的酸,口感与红富士截然不同。
当时在场的人都愣住了,这或许就是下一个能让烟台走出低谷的新品种。
然而,要把一个品种真正推向市场,还需要无数次试种、评估、改进。
整整十五年过去,直到 2023 年,烟金蜜才真正“毕业”,以 668 万元的品种权转让价格,被企业买下。
烟金蜜的特点是果色金黄油亮,像蜜蜡一样闪光,咬下去甜度高,还带一点微酸,吃起来比普通红富士更爽口。
有专家评价:烟金蜜可能成为黄苹果里的茅台。
除了烟金蜜,烟台还推出了“烟香玉”“烟苹一号”等早熟黄苹果。科研人员还在野海棠林里寻找抗病基因,未来可能出现更多新品。
2020 年出台的《烟台市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三大方向:
改造 120 万亩老旧果园;
培育自主品种,减少对国外品种依赖;
推动“苹果+互联网”“苹果+旅游”,走产业融合之路。
除此以外,烟台苹果的翻红,离不开直播和短视频的推动。
过去一年,抖音电商让农产品有了全新的增长通道,平台数据显示,2024 至 2025 年间,农特产品累计卖出超 100 亿单,烟台苹果相关话题的阅读量更是超过 13 亿次。
背后是政策和培训的支撑。
生鲜免佣政策一年就为商家减免了 8 亿元,果农能实打实多赚到钱,“村播兴农计划”培训了 500 多万名创作者,让更多人学会用短视频和直播卖农货。
对果农来说,手机成了新的农具,直播就是新的农活。
苹果从枝头走向全国,只需要一块屏幕的距离。
有人在直播间卖苹果,也有人用直播引流搞农旅,让消费者到果园采摘、体验。
苹果不再只是农产品,而是情绪价值与体验消费。
154 年前,第一棵苹果在烟台广兴果园扎下根。
几十年前,红富士让一座城富了起来;
如今,烟金蜜和直播间里的烟台果农,正让这个地方焕发第二次生机。
苹果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
来源:赵林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