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0日,对于雨花区枫树山明昇小学的师生和家长来说,是一个充满泥土芬芳与期盼的日子。在黎托街道、明城社区、粟塘社区的大力支持下,位于学校西门对面的12.3亩劳动实践基地——“明昇云农场”正式交付开耕,并迎来了它的首批60组“主人家庭”。这不仅是简单的一锄一犁
9月20日,对于雨花区枫树山明昇小学的师生和家长来说,是一个充满泥土芬芳与期盼的日子。在黎托街道、明城社区、粟塘社区的大力支持下,位于学校西门对面的12.3亩劳动实践基地——“明昇云农场”正式交付开耕,并迎来了它的首批60组“主人家庭”。这不仅是简单的一锄一犁,更是社区与学校共建共治的一次创新实践,标志着“家门口”的劳动教育基地从蓝图走向现实。
仪式感拉满:
从签名许愿到“第一锄”礼成
“明昇云农场正式交付,开耕了!”在枫树山明昇小学书记、校长戴芸的宣布声中,“明昇云农场”正式交付开耕。
活动当日,清晨微凉,农场却已热情涌动。孩子们与家长一同签到,领取专属的班级地卡,郑重地贴在胸前。签名墙上,写满了稚嫩且真诚的种植愿望;打卡点前,定格下一张张期待的笑脸。
交付仪式庄严而温馨。学生代表仰皓熙、仰皓辰家庭分享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向往。仰皓熙说:“我想种下西红柿,看着它一天天变红。”家长代表则表示:“期待和孩子一起劳作,收获的不只是蔬菜,更是成长的陪伴。”在激昂的音乐中,学校老师向各班学生交付了象征责任与希望的“农耕包”——种子、锄头、草帽。校长、老师、家长与学生代表共同挥下“第一锄”,完成了对这片沃土的启蒙之礼。
模式创新:
打造“可复制”的劳动教育新样本
“明昇云农场”远不止是一块田,它更是在深度探索 “校家社协同治理”的新路径,旨在打造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劳动教育样板。
基地创新开设“科创融合+特色种植”课程体系,让劳动教育不再局限于“面朝黄土”。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给农场设计“智能气象站”,根据植物生长情况进行“智慧监测”和“实时调控”,还可以在“农场艺术写生”课上用画笔记录作物生长。家长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以后可定期参与“亲子种植日”等活动,甚至可作为“特聘讲师”分享种植经验。社区资源成为了教育的“活水”,构建起了校家社合力育人的新生态。
未来可期:
从开耕到丰收,劳动教育内涵持续深化
戴芸表示:“这片基地是我们践行‘五育并举’的重要载体。我们要让劳动教育从书本走向鲜活的生活,从校园延伸至家园与社区,真正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明昇云农场的成功交付,离不开社区提供的坚实土壤。明城社区书记李莎带来了她的祝福:“期待孩子们在农场拥有最丰富的劳动体验,社区愿与学校一起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粟塘社区书记欧阳旭也表示:“看到孩子们蹲在地里研究种子、满脸兴奋地浇水,真让人高兴!这块地能在孩子们手中变成生机勃勃的农场,就是我们社区最大的心愿。”
据悉,学校已规划好“云农场”的全年日程表:后续将定期组织实践活动,并计划开展丰收节、农产品义卖、草莓音乐节、科创成果展等特色项目,让孩子们持续体验从播种、照料到收获、分享的全过程,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与内涵。
此次开耕,不仅开启了一片土地的耕作,更开启了劳动教育新模式的有益探索。这片“家门口”的沃土,正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播下充满希望的种子。
分享
在看
留言
来源:雨花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