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科大学及其现任校领导基本情况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0 18:09 1

摘要:李鸿章当年在天津给它起的名字里带着“北洋”二字,听着像军舰,其实是想给中国人造一条“医学救生艇”。

刷短视频刷到一条河北医科大学的航拍,弹幕里飘过一句“李鸿章办的学校”,手指就停住了。

原来这所大学从1894年北洋医学堂算起,已经一百三十年,比好多人的曾祖父年纪还大。

李鸿章当年在天津给它起的名字里带着“北洋”二字,听着像军舰,其实是想给中国人造一条“医学救生艇”。

后来它一路搬家,从天津到保定,再到石家庄,像一台老式救护车,边跑边救人,也边跑边长大。

很多人一提河北医科大,第一反应是“分高”。

确实,临床医学八年制在河北本地高考录取线常年贴着清北边缘,但分数只是外壳,真正让它站稳的,是附属医院里那一张张病历卡。

五所直属医院,每天门诊量加起来超过四万,相当于一座小县城的人口。

病人从邢台、邯郸、衡水坐着早班大巴赶来,挂完号在候诊区长椅上啃煎饼,医生在诊室里用同一口方言解释“冠脉支架不是万能钥匙”。

这种场面每天都在上演,把“教学医院”四个字写成了人间烟火。

学校官网喜欢列数字:6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博士点、28个本科专业……听起来像Excel表格。

可真正走进校园,会发现数字背后是一群“穿拖鞋的科学家”。

基础医学院的走廊里,总能碰见趿拉着洞洞鞋、白大褂口袋里插着半根没吃完的玉米的副教授,他们刚下实验台,眼睛还盯着PCR仪,嘴里讨论的是晚上要不要去跃进路吃驴肉火烧。

这种松弛感,和实验室里24小时运转的仪器形成奇妙反差——像老式钟表,外壳沉稳,齿轮疯狂。

2023年启动的“智慧医疗”项目,听起来高大上,落到学生头上,就是晚上十点还能用手机查看自己养的细胞状态。

一位研二的女生说,她最怕凌晨收到系统推送“培养箱温度异常”,那意味着要从被窝里爬起来,骑小电驴冲回实验室。

技术再智能,也挡不住细胞发脾气。

这种细节让“人工智能”四个字突然有了体温,不再是PPT上的蓝色光效。

国际交流板块常被吐槽“形式主义”,但河北医科大的操作有点野。

和美国梅奥诊所的合作,不是派几个老师去拍合影,而是直接把手术室连了线——省四院的肝移植团队做一例劈离式肝移植,佛罗里达的教授在屏幕那头数血管吻合针数。

学生围观时,听见美国佬用中文蹦出一句“牛X”,全场笑到摘口罩。

这种场面,比任何招生宣传片都管用。

最接地气的,是奖学金的名字。

除了国家奖学金,学校还有“吴以岭中医药奖学金”“石药集团科研基金”,听着像药企广告,但确实解决了穷学生的燃眉之急。

一个农村来的男生,靠石药基金买了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在致谢里写“感谢药厂让我第一次用上不是网吧二手机”。

后来他把致谢截图发在超话,评论区整整齐齐刷“泪目”。

校领导名单里,党委书记于树江是工科出身,校长王宝山是临床大拿,这种“混搭”在医学院里不多见。

有老教师私下说,于书记开会最爱问“这个系统能不能再省一步”,王校长则盯着PPT问“病人术后三天能下床吗”。

两种思维碰撞,最后落到学生头上,就变成了“既要发SCI,也要会写病历”。

听起来像夹板气,但毕业生找工作时才发现,这种“双修”模式,恰好是三甲医院最缺的。

2024年拿下国自然重点项目那天,朋友圈被一张老照片刷屏:1995年三校合并时的合影,前排坐着的老教授们,如今大多已经去世。

照片里他们穿着皱巴巴的西装,背后是尘土飞扬的石家庄老校区。

有人配文“前人栽树,后人发SCI”,黑色幽默里带着敬意。

现在的学生可能不知道,他们熬夜做实验的那栋楼,地基里还埋着上世纪五十年代迁校时运来的保定青砖。

河北医科大就像一口用了130年的高压锅,外表锈迹斑斑,内里蒸汽腾腾。

它不完美:宿舍到实验室要穿过一条常年修路的街道,食堂的麻辣烫窗口永远排长队,附属医院停车场的保安脾气比外科主任还大。

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它不像宣传片里那种“无菌”的医学院,而像真实的人间——有人在这里第一次摸到跳动的心脏,也有人在这里学会接受死亡。

李鸿章当年想造的“救生艇”,现在变成了能载一万八千人的大船,依然在华北平原上,吭哧吭哧往前开。

来源:自由的海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