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国家标准委下达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完成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唯一产品识别码》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的编制工作。为进一步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现对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见附件1)予以公示,截止日期2025年6月10日。
政策背景
根据国家标准委下达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完成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唯一产品识别码》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的编制工作。为进一步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现对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见附件1)予以公示,截止日期2025年6月10日。
编码规则:两类主体,双重体系
1. 制造商生产的无人机
结构:20位编码由 制造商代码(4位) + 产品型号(4位) + 序列号(12位) 组成。
要求:代码中不含易混淆字符“O”和“I”,确保全球唯一性。
示例:制造商大疆的某款无人机可能编码为“DJI1PHANTOM400000000001”,前四位代表制造商,中间为型号,后12位为唯一序列号。
2.个人组装的无人机
结构:固定以“DY00”开头(代表“个人组装”),后续16位由系统自动生成。
要求:组装完成后需通过官方系统备案,确保可追溯性。
示例:“DY0001234567890123”为个人无人机的合法标识。
备案与标识:全流程合规要求
1.登记备案
主体责任:制造商需在产品上市前完成备案,建立管理制度;委托加工时由委托方负责指导备案。个人组装的无人机需在首次飞行前完成备案。
变更管理:若存储模块更换导致识别码变动,需重新备案并更新标识。
2.标识要求
外包装:需清晰标注识别码,并附加符合国家标准的二维码或条形码。
机体标识:微型/轻型/小型无人机:采用镭雕或粘贴等方式,确保标识牢固且目视可查。
中型/大型无人机:安装防火铭牌,并集成机读标识(二维码或条形码)。
技术配套:安全与监管双管齐下
1.存储与安全
识别码需写入非易失性存储模块,并通过访问控制、数字签名等技术保护数据安全。
地面控制软件需支持识别码显示,便于用户和监管部门查询。
2.实时监管
报送要求:轻型及以上无人机需通过蜂窝网络或卫星通信向监管平台实时报送识别码及位置信息。
广播要求:飞行期间,无人机需以不超过1秒的间隔,通过无线局域网(2.4GHz或5.8GHz频段)广播识别码。
政策影响与行业意义
1.提升飞行安全
实时追踪无人机轨迹,便于快速应对突发事故,减少“黑飞”风险。事故发生后可精准溯源,明确责任主体。
2.规范市场秩序
淘汰无资质厂商,推动行业向品牌化、标准化发展。用户使用“无码”无人机将面临严厉处罚,倒逼合规操作。
3.赋能低空经济
为物流配送、农业植保等商用场景提供制度保障,加速低空资源开发。未来或与空域管理、飞行审批等政策联动,构建高效监管生态。
企业及用户应对指南
1.生产企业
完善产品设计,预留标识位置,中型/大型无人机需集成电子铭牌。
建立备案管理制度,确保产品上市前完成信息提交。
2.普通用户
自查无人机类型(按重量划分),确认机身标识合规。
个人组装无人机需通过官方系统生成编码,避免“黑飞”风险。
3.行业从业者
关注后续政策细则,如空域权限与识别码挂钩等配套措施。
提前布局技术升级,适应实时报送与广播功能要求。
结语
无人机“身份证号”国标的实施,既是行业规范化管理的里程碑,也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数字通行证”。通过“一机一码”的全链条监管,企业、用户与监管部门将共同构建更安全、更高效的无人机生态体系。随着政策落地,行业有望告别“野蛮生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来源:臻诚低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