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2年深秋,彭德怀将军独自坐在办公室里,手中握着一份电报,双手微微颤抖,这份电报记录着一个年轻生命在战火中陨落的全过程,而这个年轻人,正是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52年深秋,彭德怀将军独自坐在办公室里,手中握着一份电报,双手微微颤抖,这份电报记录着一个年轻生命在战火中陨落的全过程,而这个年轻人,正是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
44年后,这份绝密电报终于解密公开,揭开了这位28岁青年壮烈牺牲的真相。
当年,彭德怀为何会特意向周总理而不是毛主席发送这份电报?为何这份电报会被封存多年?又为何毛主席要等待三年之久才看到这份关于儿子牺牲的报告? 在朝鲜战场的日记本里,毛岸英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毛岸英系毛泽东与杨开慧烈士之子,作为长子深得父亲厚爱,但他的童年历经坎坷,幼年时期曾与母亲一同被囚于国民党监狱,母亲英勇就义后,与胞弟毛岸青相依为命,以卖报拾荒维持生计。
在党组织多方营救下,兄弟二人辗转回到父亲身边,后赴苏联深造,学成归国后主动申请下乡接受劳动锻炼。
1936年,毛岸英兄弟于上海被党组织寻得后,被送往苏联生活学习,其间周恩来总理赴苏治病,从而留下了这张照片。
1938年初,身在延安的毛主席收到一封来自苏联的信,看到来信,主席欣喜万分,里面附有一张照片,他视这张照片如珍宝,放在枕头下,以便晚上随时可以拿出来看。
这张照片就是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和毛岸青在苏联的合照,这封信是毛岸英写给父亲的书信。
当年,毛主席把妻子杨开慧和三个年幼的儿子安顿湖南板仓后,就赶赴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从此,他和妻子天人永隔,和儿子们分别达十多年。
1930年,杨开慧英勇就义,为躲避国民党特务滋扰,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毛岸龙被送往上海我党地下组织所办的大同幼稚园。
1931年4月,大同幼稚园引起了国民军特务的注意,年仅4岁的毛岸龙生病发烧期间,受到巡捕房的惊吓,从而加重病情,送到上海广慈医院后病逝。
毛岸英带着弟弟毛岸青流浪上海街头,《三毛流浪记》里三毛所经历的他们大部分经历过,可以说过着吃不饱、穿不暖,颠沛流离的生活。
直到1936年,上海地下组织找到兄弟俩,在张学良和董健吾等人的帮助下,把他们送到苏联留学,他们才过上了暂时安稳的日子。
毛岸英和毛岸青从小就离开了父亲,除了在画像上见到父亲,他们对父亲几乎没有多少记忆,而主席对自己两个儿子长什么样、生活学习情况如何更是一无所知。
1938年初,毛岸英和毛岸青在苏联照了张合影,毛岸英给父亲写了一封长达十几页的书信,汇报了自己和弟弟在一起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并把照片附在书信里一起托人带给父亲。
毛主席收到儿子的来信和照片后,欣喜万分,把儿子们的照片拿在手中看都看不够,索性放在枕头底下,方便晚上睡下后随时拿出来看看。
这就是主席对儿子们的爱,思念的泪水承载着一个父亲对儿子们的绵绵深情,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一代伟人对儿子们撕心裂肺的挚爱。
这是毛岸英在苏联学习时和同学们的合影,1946年,毛岸英回国,临行前斯大林给他送行,还送给他一把小手枪。
这是毛岸英同志的心爱之物,他直至英勇牺牲之际都始终带在身上。
毛岸英赴朝前回湖南与外婆、舅舅一家合影,1950年,入朝前几个月,毛岸英回了一趟阔别20年的家乡湘潭。
此前,从久未联系上的舅舅那里得知外婆还健在,岸英就想着要回去给她祝八十大寿,还想看看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和乡亲。
他从小在外婆身边长大,九岁离乡后就再也没见过外婆了,见到外婆,他像孩子一样抱着外婆又哭又笑,外婆抚摸着他的头禁不住老泪纵横,没想到这竟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1949年,毛岸英和妹妹李讷、刘思齐一张珍贵的老照片,此时距离毛岸英从苏联回国已经过去了四年多时间。
照片中的李讷这个时候才九岁,她穿着背带裤,留着短发,小手紧紧的拉着刘思齐,看上去好像在向她告状一样,一脸的委屈,尽显小孩的童真和烂漫。
毛岸英和刘思齐最终能喜结连理,可谓是有小李讷一部分功劳,而李讷的大嫂刘思齐此时风华正茂,她绑着两个麻花辫,看上去很是清秀美丽,她正低头看着李讷很认真的在听她倾诉。
站在两人身旁的的毛岸英,英俊不凡,往后梳起来的头发让他倍显精神,他好像听到了妹妹和刘思齐的谈话,嘴角带着淡淡的微笑看向远方。
就在这一年,毛岸英和刘思齐在北京举办了一场简朴的婚礼,结为夫妻,但两人仅仅相处了一年的甜蜜时光。
1950年10月,美国和朝鲜的战火延烧至鸭绿江畔,朝鲜局势危在旦夕,在此关键时刻,毛泽东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
毛岸英同志不顾身边工作人员的极力劝阻,毅然决然地向组织递交申请,主动要求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参战,毛泽东主席对毛岸英同志的这一决定表示了支持。
后来,毛岸英主动要求“彭叔叔”带他去朝鲜,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和负责保卫工作的李克农都不同意。
因为他们知道毛泽东一家为革命斗争已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更何况这次出国作战,面对的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火力的美军。
当中南海里的许多人都来劝毛泽东出面阻止时,得到的回答只是:“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还去!”
因为毛岸英懂俄语、英语,过去又从事过机密情报工作,他便留在了志愿军司令部彭德怀元帅身边工作,任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并当选支部书记。
11月25日这天,正巧是毛岸英和高瑞欣、成普、徐亩元是作战值班员,可谁能想到,这次美军飞机来得既隐蔽又突然,4架战斗轰炸机连俯冲的动作都没有做,就平行飞行着迅速投下了燃烧弹,正好击中了木板房。
当时,毛岸英与高瑞欣正全神贯注地整理着作战地图及重要文件,他们所处的位置距离门口较远。
等到二人察觉情况不妙,匆忙起身准备向门外奔去时,脚步还没有迈出门槛,便被上千度高温的燃烧弹所吞噬。
刹那间,火焰将木板房吞噬为灰烬,毛岸英和高瑞欣不幸英勇牺牲。
事后,在清理现场时,发现两具遗体,工作人员凭借着一块苏联的手表的残骸,才艰难辨认出这是毛主席之子毛岸英。
毛岸英牺牲当天,彭德怀便打电报告诉了周恩来,彭德怀虽然难过得一天没吃饭,还是决定就地安葬,立碑纪念。
因为毛泽东正患感冒,又在指挥第二次战役,周恩来在与刘少奇等同志商量后,暂时压下了电报,没有告诉毛泽东。
直至1951年1月2日,第三次战役传来胜利的捷报,毛泽东的感冒也已痊愈,就在这一天,叶子龙等人奉命来到万寿路新六所的一楼休息室,向毛泽东报告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
据当时在场的卫士回忆,毛泽东听闻此讯后,整个人仿佛被定住了一般,眼神中满是震惊与悲痛,久久没有言语,周围的人都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大家都不知该如何是好,一时间,整个休息室安静得只能听到彼此沉重的呼吸声,无人敢打破这令人窒息的沉默。
只见毛泽东的眼圈湿了,却没有流泪,过了许久,他才发出一声叹息:“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但这时,大家都禁不住泪流满面。
1951年的一天,伟大领袖毛主席手持长子毛岸英的遗照,陷入长时间的凝视,脸上满是悲怆,对爱子的思念如潮水般翻涌。
在毛主席的众多子女中,长子毛岸英的离世,成为他心中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痕,这份悲痛长久萦绕,挥之不去。
199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开始全面整理毛主席遗物,这些遗物无比珍贵,警卫局当即着手将其打包,随后送往韶山毛主席纪念馆收藏。
在整理过程中,一个意外的发现让所有人为之动容,在仓库的一个不起眼的柜底,工作人员发现了一批被精心叠放的衣物,这些衣物,乍看之下并无特别之处,但仔细端详,却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深情与哀思。
衣物清单上,记录着两件衬衫、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每一件都显得那么陈旧,岁月的痕迹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然而,但这批物品却非比寻常,因为这批衣物的真正价值,是它们背后的故事,它们是毛主席之子毛岸英的遗物,
按照毛主席家乡湖南韶山的传统习俗,逝者生前的衣物往往会被焚化或转赠他人,以此寄托哀思,同时也避免生者触景伤情。
然而,毛岸英英勇牺牲之后,毛主席竟将儿子的遗物悉心珍藏,这一珍藏,便是长达26年之久。
在这长达26年的时光里,毛主席会不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趁着静谧的夜晚悄悄取出这些衣物,一遍又一遍地折叠呢?我们不得而知。
这份深沉的父爱,这份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都随着这些衣物,被永远地镌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观察者网——首次公开的彭德怀绝密电报讲述毛岸英牺牲细节 2020-11-10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揭秘:毛泽东得知儿子毛岸英牺牲后说了什么? 2013-06-07
来源:平观千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