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安南郊的一个普通工地,1970年10月的挖掘机突然碰到了硬物。工人们停下机器,小心翼翼地清理泥土,两个灰扑扑的陶瓮露了出来。打开瓮盖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惊呆了,满满当当的金银器物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声明:本文内容均来自于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标注了文献来源和截图,请悉知。
西安南郊的一个普通工地,1970年10月的挖掘机突然碰到了硬物。工人们停下机器,小心翼翼地清理泥土,两个灰扑扑的陶瓮露了出来。打开瓮盖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惊呆了,满满当当的金银器物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考古队火速赶到现场,经过仔细清点这批被称为"何家村窖藏"的宝物共有1000多件,光是金银器皿就有271件。
在众多珍宝中一个拳头大小的银球格外引人注目。这个银球表面镂空雕刻着葡萄藤蔓,枝叶间还有几只栩栩如生的小鸟,考古专家给它起了个很长的名字——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说起这个香囊就不得不提一段千古传奇。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匆忙逃离长安。
队伍走到马嵬坡时,随行的禁军发生哗变,将士们把战乱的怒火都撒在了杨贵妃身上。无奈之下唐玄宗只能忍痛赐死了这位宠妃。
多年以后唐玄宗日夜思念杨贵妃,派人悄悄去马嵬坡寻找遗物。使者回来禀报贵妃的遗体早已腐朽,唯独贴身佩戴的香囊还完好如初。
这个细节被记录在很多唐代笔记里,后来白居易写《长恨歌》时,也特意提到了这个香囊。
何家村出土的银香囊,从制作工艺和年代来看,很可能就是杨贵妃当年用过的同款。
这种香囊在唐代可不是普通物件,只有皇室贵族才用得起。唐朝人对香料的痴迷程度超乎想象,不仅在宫殿里日夜焚香,就连外出骑马打猎时也要带着香囊。
唐朝贵族骑马带香囊,听起来很浪漫,但实际操作起来问题不小。马跑起来颠簸得厉害,普通香囊里的香料粉末很容易洒出来,弄得人仰马翻一身狼狈。可是何家村出土的这个银香囊却不一样,无论怎么晃动,里面的香料都不会洒出来。
打开银香囊的秘密,要从它的内部构造说起。这个直径只有4.6厘米的银球,外壳可以像盒子一样打开。
掀开上半球里面的结构让现代人都要竖起大拇指,两个相互垂直的银环套在一起,最里面还有一个半球形的小碗。
考古学家把这种结构叫做"同心圆机环"。外面的大环通过两个小轴与球壳相连,可以前后转动。
里面的小环通过另外两个轴与大环相连,可以左右转动。最中心的小碗则固定在小环上,用来盛放香料。整个系统就像俄罗斯套娃,一层套一层。
这套装置的精妙之处在于利用了万向节原理。举个例子大家小时候可能都玩过不倒翁,无论怎么推它,最后都会恢复直立。
银香囊里的小碗就像一个精密版的不倒翁,通过两个圆环的自由转动,始终保持碗口朝上的状态。
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被动稳定系统。小碗和香料有一定重量,在重力作用下总是趋向于最低位置。
当香囊晃动时外壳虽然在转,但两个圆环会像万向节一样自动调整角度,让小碗始终保持水平。这种设计不需要任何动力,完全依靠重力和机械结构就能实现自动平衡。
整个香囊用薄银片打造,最薄的地方不到1毫米。各个部件之间的配合极其精密,转轴和轴承的间隙控制在丝毫之间。在没有现代机床的情况下,唐代工匠完全靠手工打造出如此精密的机械装置,技艺之高超令人叹服。
时间快进到1852年的巴黎,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正在实验室里摆弄一个奇特的仪器。这个仪器的核心是一个飞速旋转的铜盘,被安装在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框架里。
傅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铜盘高速旋转时,无论怎么搬动整个装置,铜盘的旋转轴始终指向同一个方向。
傅科把这个装置命名为"陀螺仪",这个名字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旋转的仪器"。仔细观察陀螺仪的结构,会发现它和唐代银香囊有着惊人的相似,中间都有一个可以活动的核心部件,外面都有支撑框架提供转动自由度。
但两者的工作原理却大不相同。银香囊靠的是重力,让装香料的小碗自然下垂保持水平。陀螺仪靠的是角动量守恒,让高速旋转的转子保持方向不变。打个比方银香囊像是一个会自动找平的水平仪,陀螺仪则像是一个会自动定向的指南针。
陀螺仪的原理其实不难理解。小时候玩陀螺,大家都知道转得越快越不容易倒。这是因为旋转的物体具有角动量,会抵抗外力对其转轴方向的改变。陀螺仪就是把这个原理发挥到极致,用一个高速旋转的转子来保持方向稳定。
从傅科的机械陀螺仪开始,这项技术不断演进。20世纪初出现了更精密的液浮陀螺仪,把转子浮在液体里减少摩擦。
60年代又发明了激光陀螺仪,用光路代替机械转子。80年代开始研发光纤陀螺仪,利用光的干涉效应检测旋转。
到了21世纪MEMS陀螺仪把整个系统做到了芯片上,成本大幅下降,这才有了智能手机的普及。
尽管技术形态天差地别,但核心诉求始终如一,在运动中保持稳定。唐代工匠想让香料不洒,现代工程师想让飞机不偏航,解决的都是稳定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陀螺仪技术是唐代香囊智慧的延续和升华。
如今陀螺仪已经无处不在,只是大多数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拿起手机玩游戏,倾斜手机就能控制赛车转弯,这是因为手机里装着一个比米粒还小的MEMS陀螺仪。
这种微型陀螺仪没有旋转的转子,而是用一个振动的质量块来感知转动。当手机转动时振动的质量块会受到科里奥利力的作用发生偏移,通过检测这个偏移就能算出转动的角度和速度。
汽车上的电子稳定系统也离不开陀螺仪。当车辆在湿滑路面上打滑时,陀螺仪能在几毫秒内检测到车身的异常转动,电脑立即介入,对不同车轮施加不同的制动力,帮助司机重新控制车辆。很多交通事故因此避免,陀螺仪在背后默默守护着行车安全。
航空领域对陀螺仪的依赖更是到了离不开的地步。一架现代客机上装着几十个各种类型的陀螺仪,从起飞到降落全程监测飞机姿态。
特别是在能见度很低的情况下,飞行员完全依靠仪表飞行,陀螺仪提供的姿态信息就是他们的眼睛。
潜艇在深海航行,收不到GPS信号,也看不到任何参照物,全靠惯性导航系统确定位置。这套系统的核心就是高精度陀螺仪,能够精确记录潜艇的每一个转向,配合加速度计算出航行轨迹。一台军用级别的陀螺仪,精度可以达到每小时误差不超过0.01度。
太空探索更是陀螺仪大显身手的舞台。卫星要稳定指向地面,空间站要精确对接,火星车要在崎岖地形上保持平衡,这些任务都需要陀螺仪提供精确的姿态信息。
国际空间站上装着好几套陀螺仪系统,既有机械式的控制力矩陀螺用于姿态调整,也有光纤陀螺仪用于姿态测量。
最近几年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兴起,又给陀螺仪开辟了新的应用场景。
VR头盔里的陀螺仪能够精确追踪头部运动,让虚拟世界随着头部转动而变化,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无人机能够在空中稳定悬停,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也是因为飞控系统里的陀螺仪在实时调整姿态。
结语从唐代工匠的巧手到现代科技的精密仪器,从马背上的香囊到太空中的卫星,人类对"稳定"的追求从未停止。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展柜里,它曾经陪伴杨贵妃度过无数个芬芳的日夜,如今又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文明的智慧。
当现代人用手机拍下它的照片时,手机里的陀螺仪正在工作,帮助相机防抖,让照片更加清晰。
来源:不可史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