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滨德高速乐陵出口驶出,路边“中国味都·寻味杨安”几个大字引人注目。车行至德州乐陵市杨安镇,放眼望去,一座座厂房林立,挂着全国各地牌照的大货车满载香辛原料运到加工厂,又把刚下线的一箱箱调味品带出小镇,送至千家万户。
从滨德高速乐陵出口驶出,路边“中国味都·寻味杨安”几个大字引人注目。车行至德州乐陵市杨安镇,放眼望去,一座座厂房林立,挂着全国各地牌照的大货车满载香辛原料运到加工厂,又把刚下线的一箱箱调味品带出小镇,送至千家万户。
杨安镇是鲁北平原的一座普通小镇,常住人口仅5万多,却拥有调味品加工企业28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2家,年销售额逾260亿元,年快递发单量超亿单。既非香辛料主产地,本地也无庞大消费市场,杨安镇为何能生动演绎“无米成炊”的产业发展故事,成为香辛料“世界工厂”?
从挑担卖粉到全链集群——三代人的产业接力
“家人们,这是最新研制的‘爆炒酱料’,翻炒时倒入这个酱料,‘小白’秒变大厨……”在山东华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网红”张芳正在直播间带货,她每天直播6个小时,一天能卖上千单。镜头前,小龙虾调味酱、酸汤肥牛调味料、泰式风味汁、奥尔良腌料等商品琳琅满目,实时成交量不断攀升。
“卖调料能赚几个钱?”身为山东华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的王建洲,是当地人口中的“调二代”。在公司展厅,一个磨损的旧皮包、一台生锈的碾子、一杆老式秤砣有序陈列,“这是我父亲上世纪70年代创业时的‘家当’,当时他就是背着这个皮包,扛着碾好的辣椒面,走街串巷跑销路。”王建洲回忆,父亲从挑担卖粉起步,慢慢攒下钱开了小作坊,而他接手后,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还搭上了电商快车,如今子承父业的王建洲把小作坊发展成镇上最大的调味品企业之一,产品覆盖全国20多个省份。
山东乐家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加新已年过六旬,是杨安镇调味品产业起步的“亲历者”。“我十五六岁跟着邻村师傅外出,只能顺带倒卖点花椒面补贴家用。”王加新说,十七八岁时,他又跟着父亲,一人骑着一辆自行车,驮着两大包花椒面往天津、河北唐山跑,最远到过东北、内蒙古,“路上要走十几天,晚上就住最便宜的旅馆,有时甚至在火车站凑合一晚。”
杨安镇调味产业,就是从当地人卖调料原料开始。乐陵一带种植辣椒,但当地消费量有限,杨安镇的人就把辣椒磨成粉面,拿到外地售卖。后来,花椒粉、五香粉等产品不断涌现,种类逐渐增多。渐渐地,杨安镇人卖调料卖出了名堂。本地原料无法满足需求,杨安镇人就从全国各地买过来,经过简单加工再卖出去,经营品种也越来越丰富。20世纪80年代,杨安镇逐渐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调味品集散地,调味品家庭作坊和工厂方兴未艾。到20世纪90年代,调味品企业增加到100多家。
如今的杨安镇,早已告别“石磨磨粉、走街串巷”的粗放模式。走进杨安镇调味品博物馆,陈列着全镇企业生产的1200余种调味品,从花椒大料、炖鸡炖肉料到方便面酱料包、火锅底料、火腿肠调料,再到各地名菜的复合调料,应有尽有,甚至还有泰式、韩式等异国风味产品。
“经过40余年发展,我们已经形成了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到冷链物流、检验检测、包装杀菌的全产业链条。”乐陵市副市长、食品调味品产业链链长张磊说,目前杨安镇5万多常住人口中,有3 万多人直接或间接靠调味品产业链吃饭,调味品成了名副其实的 “富民产业”。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突围——握指成拳共打一张牌
“滴……”在乐陵市调味品产业共建共享实验室里,“95后”检测员潘新如紧盯PH测试计,当数值定格在9.21时,她终于松了口气。“这是一家企业送来的调味汁样品,要测总酸含量,必须把PH值控制在9.2左右,误差大一点就得重新检测。”潘新如一边记录数据,一边解释,“今天还有8袋样品要测,每一份都得仔细,这关系到产品能不能合格出厂。”
在杨安镇,像这样的专业检测曾是中小企业的“难题”。“以前只有5家规模以上企业有自己的实验室,其他企业要检测样品,得送到济南、青岛等地,不仅要花几千块钱,还得等三四天,耽误生产进度。” 杨安镇党委书记孟宪军说,2023年10月,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建设的共享实验室投用后,这一问题迎刃而解——60余家入驻企业不仅能享受低价检测服务,还能共享设备和技术人员,“每年每家企业能节约成本15万元以上,效率也提高了3倍多。”
共享实验室的建成,是杨安镇调味品产业从“单打独斗”转向 “抱团发展”的缩影。“随着产业规模扩大,我们发现单靠企业各自为战,很难突破‘有产品、无品牌’的瓶颈。” 孟宪军坦言,过去杨安镇也出过油醋汁这样的 “爆款”,但因为缺乏品牌保护,很快被模仿复制,“消费者记不住‘杨安’这个产地,企业只能陷入低价竞争。”
跨过这道门槛有两种思路:打造爆品和打造区域品牌。经过10多次专题会议讨论,乐陵市最终确定“全市齐打一张牌”的思路:打造“味都杨安”区域公共品牌,通过抱团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2023 年,杨安镇调味品集团正式成立——这是一家由国企注资、规模以上企业入股、行业协会运营的混合制企业,不与企业争利,只做“服务平台”。
“很多人担心集团会和中小企业抢生意,其实我们不是竞争,而是帮大家搭台子。”杨安镇调味品集团总经理卞彬彬说,除了共享实验室,集团还推出了集中采购、资金垫付、冷链仓储等服务,“拿集中采购来说,我们把20多家企业的原料需求整合起来,跟云南的辣椒种植基地、四川的花椒合作社谈判,能把采购价压低10%—15%,中小企业的成本降了,产品竞争力自然就上去了。”
如今,“抱团效应”已逐渐显现:在全国多个城市的超市里,“味都杨安”标识的调味品被摆到了显眼位置,品类比以前多了近三成;镇上的快递发单量从2022年的7800万单,增长到2023年的9500万单,2024年更是达1.5亿单,“杨安味道”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从传统贸易到数智创新——抢滩“买卖全球”新赛道
每天一大早,山东庞大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就开始忙着打包发往阿联酋的复合香辛料。“这批货有5000多箱,主要供当地商超,还有2000箱要发往英国。”公司外贸部经理朱俊杰介绍,庞大食品是杨安镇较早“出海”的企业,产品已覆盖日本、韩国、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出口额3000万元,今年上半年就已经和去年全年持平,我们还新招了两名‘00后’做外贸专员,专门开拓东南亚市场。”
开拓海外市场,成为杨安镇调味品企业的共同选择。杨安镇积极申请实施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通关便利化试点,连续10年举办调味品博览会,用展会影响一个区域,打响“乐陵味道”品牌。同时,鼓励企业走出小圈子,融入国际大市场,自主参加各类展会,用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去年,杨安镇组织调味品企业集中参加了迪拜国际食品展、日本食品展,今年,杨安镇更是把第10届中国(乐陵)调味品产业博览会开到越南胡志明市,30家企业“抱团”出海抢市场,3天展会,乐陵企业共接待客户700多家,达成意向合作300余项,意向订单额近9000万元。
轻点鼠标,10分钟内完成一笔80万元的白胡椒交易——这是9月20日,发生在杨安镇香辛料数智化交易平台启动仪式暨黄河商品交易市场香辛料品种上线仪式上的一幕。这意味着“中国味都”正式开启香辛料贸易的全球数字化时代。
在杨安镇香辛料数智化交易平台大厅内,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的白胡椒、孜然等大宗商品价格曲线,连接着新疆、河南、广西等原产地与全球采购商。这个由杨安镇调味品集团联合国家级黄河商品交易市场打造的数智平台,通过物联网、区块链技术构建起 "电子仓单 + 资金监管" 的创新机制,国际检测机构SGS的质量认证,有效解决了传统香辛料贸易的信任难题。
“在平台能实时掌握白胡椒、孜然等主要原料价格,下单后直接就近货仓提货,彻底告别东奔西跑。”首批入驻平台的庞大公司负责人庞学辉感慨,“信息不对称的传统贸易已成过去式,数字化才是发展关键。”
为保障全球供应链高效运转,平台在全国布局了包括乐陵市杨安镇调味品集团交割仓、广西桂物物流等在内的9大交割仓。“九仓互通联动,实现了线上线下无缝衔接,为产业注入了新动能。”平台首批经纪会员、山东素喜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海涛介绍。入驻平台后,他可以从传统奔波式贸易转向线上交易,客户资源和市场信息获取更广、更准。
数据显示,如今,数智化交易平台注册交易商突破200家,成交额达5800万元,其中中小商户占比高达67%。这种普惠性的数字赋能,让过去受制于信息壁垒的小商户也能平等参与全球贸易。杨安镇人大主席杨博说:“我们不仅提供交易工具,更通过‘乐陵调味品产业大脑’实现农业生产、加工交易、金融服务的全链条数字化。”
在数智平台背后,是“中国味都”构建的完整数字生态矩阵。配套建设的调味品科技共享产业园内,全省唯一的共建共享实验室为平台交易提供检测支撑;智慧云仓年处理1.45亿单快递的能力保障终端配送;规划中的欧洲、东南亚海外仓,将进一步延伸全球服务半径。
从“卖原料”到“卖产品”,再到“卖品牌、卖全球”,杨安镇调味品产业用40余年完成了“三级跳”。如今,杨安镇已定下新目标:未来5年,将调味品产业产值做到600亿元。“我们不仅要在销售渠道上突破,还要在科技创新、产品升级、品牌塑造上发力。”孟宪军说,目前镇上企业的发展信心很足,订单量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只要我们继续抱团、持续创新,目标一定能实现。”(通讯员 贾鹏 郝亚明)
来源:大众网•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