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朋友聚会时,聊到生孩子,年轻人大多摇摇头说“再等等”,甚至有人直接说“不想生”。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朋友聚会时,聊到生孩子,年轻人大多摇摇头说“再等等”,甚至有人直接说“不想生”。
就是这样看似平常的选择,被经济学家郎咸平抛出了一个让人心里一紧的预测:要是大家都不生二胎、三胎,50年后中国人口可能会跌到5.8亿。
5.8亿是什么概念?现在咱们国家还有14亿多人,半个世纪要少掉近8亿,差不多是现在总人口的五分之二。
这个预测一出来,有人觉得是在制造焦虑,也有人看着每年减少的新生儿数量,忍不住琢磨:这事儿真的会发生吗?
郎咸平的“5.8亿论”能吵得这么凶,根本原因是它戳中了大家对未来的焦虑。
毕竟从14亿到5.8亿,这么大的降幅,谁听了都会忍不住担心,到时候劳动力够不够?养老怎么办?
但光靠专家的一句话,咱们没法判断真假,得看最新的官方数据,才能知道现在的人口到底走到了哪一步。
2025年刚开头,国家统计局就拿出了2024年的“人口账本”:这一年全国人口比上年少了139万,年末只剩下140828万,自然增长率更是跌到了-0.99‰。
这已经是我国连续第四年人口负增长了,更关键的是,2024年出生的孩子只有954万,去世的人却有1093万。
一进一出,“少子化”和“老龄化”拧成了一股绳,而且越来越紧。
不过咱们也不用光盯着下滑的数据慌神,国家早就对人口发展有规划,在《人口发展规划》里,我们计划2030年我国总人口要稳定在14.5亿左右。
一边是郎咸平说的50年后5.8亿,一边是官方计划的2030年14.5亿,这中间的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到底是预测太激进,还是未来会有变数?
想搞懂人口问题,不能只看总人口这个“大数字”,得把它拆开来,看看里面的“小结构”,这才是关键。
首先绕不开的就是生育率,2024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09。
1.09是什么概念?国际上认为,一对夫妻得生2.1个孩子才能保证人口不增不减,咱们现在连1个都没到。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个数字还比日本低,2024年日本的生育率还在1.15到1.20之间,要知道日本的“少子化”问题已经被讨论了几十年。
低生育率带来的不只是新生儿少,更直接的影响是,未来能干活的人会越来越少。
2024年全国就业的人有73439万,虽然全年城镇新增了1256万个工作岗位,但招工难的问题还是越来越明显。
不少工厂门口的招工牌换了一茬又一茬,工资比去年标得高了不少,还是招不到足够的工人;
一些服务业门店更是常年贴着“急聘”,这背后其实就是劳动年龄人口慢慢缩减的信号。
还有一个变化不能忽视,就是城镇化,2024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67%,城镇人口突破了9.4亿。
城镇化确实让大家的生活变好了,但也悄悄推高了生育成本。
在城里,房租每个月要几千,孩子上幼儿园一个月好几千,报个辅导班又是大几千,很多年轻人在城里打拼,连自己的生活都要精打细算,生孩子的事儿自然就往后放了。
这样一来,城里和农村的生育意愿差距也越来越大。
年轻人不愿生孩子,说来说去,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养不起”。
生育报告的数据很实在:0-17岁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高达53.8万,要是从出生一直读到大学毕业,平均花费能到68万。
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这个数字还得往上飘,有家长算过,孩子一个学期的辅导班、兴趣班费用,可能就抵得上普通上班族半个月的工资。
再加上房贷、车贷,根本不敢想生二胎、三胎。
看到年轻人的难处,地方上也开始行动了,2025年3月,呼和浩特就推出了一套阶梯式的育儿补贴政策:生一孩能一次性拿到1万元,二孩分5年发5万,三孩及以上分10年发10万。
而且不只是给钱,当地还把分娩镇痛、辅助生殖治疗纳入了医保,新生儿妈妈能领一年免费牛奶,0-3岁孩子入托的家庭,每年还能拿到600元照护补贴。
这么做就是想从怀孕到养育,多帮家庭减轻点负担,毕竟养孩子不是一时的事,分年发补贴也是为了做长期支持。
不过要让年轻人敢生孩子,光靠补贴还不够,现在很多家庭面临的不只是钱的问题:没人带孩子,老人帮不上忙,托育机构不好找;女性生完孩子再回职场,可能会被调岗、降薪,职业发展受影响。
所以各地在推补贴的同时,也在建更多普惠托育机构,一些企业还试点了“弹性产假”,爸爸也能多休几天陪孩子,就是希望能从多个方面,帮年轻人解决生育后的实际麻烦。
人口形势的变化,早就悄悄影响到了咱们的日常生活,房地产市场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现在去中介门店转一圈,听到的很多都是“这套房降了多少,要不要看看”。
全国商品房卖出去的钱比上年少了6%,卖出去的面积也少了4%,尤其是三四线城市,不少地方的房价甚至跌回了高峰期的五成,以前大家常说的“买房必赚”,现在很少有人提了。
这背后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买房的主力是年轻人,年轻人越来越少,买房的需求自然就下来了。
制造业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企业招不到人,只能想办法提高效率。
2024年工厂里的机器人多了不少,产量比上年涨了14.2%,以前需要十几个人的流水线,现在几个工人盯着机器就行。
这虽然缓解了用工短缺,但也意味着制造业需要更多懂技术的人,对工人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不过人口转型也不是只有挑战,也催生了新的机遇,比如银发经济,随着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医疗、养老、智能家居这些领域的需求长得很快。
面对人口转型,国家的思路也在变,不再只盯着“人口数量”,而是更看重“人口质量”,想从“人口红利”变成“人才红利”。
2024年我国劳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1.3年,比几年前提高了不少。
以前很多岗位靠的是“力气”,现在更多靠“技术”,比如汽车厂里的工人,不仅要会操作机器,还得懂基本的维修。
工地上的技术员,得会看图纸、用软件,这就是“人才红利”的体现,也让我国在高端制造、科技创新这些领域更有竞争力。
技术创新也是应对劳动力短缺的关键,2024年路上跑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工厂的产量也跟着涨了38.7%。
很多新能源汽车工厂里,几乎看不到多少工人,全是机器在运作:机器人负责焊接、组装,无人小车负责运送零件,只有几个技术人员在监控屏幕。
除了汽车厂,农业里也用上了无人机播种、智能灌溉,服务业里有智能客服、无人配送,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效率,也减少了对人工的依赖,慢慢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的压力。
当然,要真正让人口和经济协调发展,还得建一个“生育友好型”的社会。
这不仅需要继续完善育儿补贴、托育服务,还得解决年轻人的其他难题,比如教育和住房,只有把这些难题都解决了,年轻人才敢生、能养。
其实咱们不用太纠结于“5.8亿”这个数字,看看国际上的例子就知道,人口数量不是衡量国家发展的唯一标准。
欧盟总人口不到4.5亿,比咱们未来可能的5.8亿还少,但里面有德国、法国这些发达国家,科技、经济都很厉害。
日本、韩国生育率低,人口也不算多,可人家的半导体、机器人技术领先世界,K-pop、动漫还能风靡全球。
这说明只要能把人口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就算人口规模小一些,也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而且我国现在还有14亿多人口,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依然在。
2024年我国GDP增长了5%,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里表现很亮眼,这背后就是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支撑。
不管是日常用品,还是高端设备,咱们自己能生产,也有足够的人消费。
未来就算人口有所减少,只要能保持这样的发展韧性,继续提高生产效率,依然能在全球竞争中站得住脚。
说到底,人口问题不是“危不危险”的选择题,而是“怎么适应”的必答题。
未来咱们要做的,不是害怕人口减少,而是通过完善社会保障、推动科技进步、优化资源配置,让每一个人都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让养孩子不再是负担,让老人能安享晚年。
只有这样,不管未来人口是多少,咱们都能过上好日子,这才是人口发展的真正目标。
来源:行走在云端的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