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薛定谔的产假”拒之门外的女性求职者们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6 11:42 2

摘要:女人一生的原罪的就是长了个子宫。现在的职场就像个昏君,对待女性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你休产假,有罪;你不休产假,但是年龄大了存在结婚生子休产假的可能性,也有罪!

*全文6957字,阅读约需20分钟

母职惩罚的风,还是吹到了未婚女性。

女人一生的原罪的就是长了个子宫。现在的职场就像个昏君,对待女性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你休产假,有罪;你不休产假,但是年龄大了存在结婚生子休产假的可能性,也有罪!

每一个适龄未育的女性,都像是悬在企业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时刻存在“休产假”的危险;而女性肚子里那颗子宫,就像是一颗不定时炸弹,不一定什么时候就会炸雷,吓得企业管理者惶惶不可终日。为了避免这种危险,他们干脆选择不招适龄未育的女性。

昨天,32岁未婚未育,目前在长春求职的学妹向我哭诉,她年后已经陆陆续续面试了30多家企业,可至今依然颗粒无收。学妹北漂7年,一直在一些大企业从事HR工作,经验十分丰富,离职前薪资达到2w。

学妹告诉我,自从去年8月返回东北老家后求职,她对薪资的要求一降再降,5000也行,对工作时长的接受度一加再加,单休也OK,可没想到依然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要她。

多数企业都在面试中认可了她的过往经验和个人能力,然而当问及她婚育状况时,学妹实话实说“未婚未育”,一切便都在此戛然而止。委婉一点的还会编个谎话说“敲定了其他候选人”,虽然此后招聘需求依然在网上挂着;直接一点的则坦言,“你超龄了”“你30多了肯定很快要结婚生孩子,我们不能要你”,即使你目前连对象的影都没有,且你保证2-3年内无生育计划,都无济于事。

当然,也有一切企业会礼貌地送你一张“好人卡”——你很好,但是我们不合适。

01.

薛定谔的产假

在某些企业经营者眼里,适龄未育的女性面试者的肚子,就像薛定谔的猫,不入职可能还有“怀孕”和“不怀孕”两种可能,但是一旦入了职就一定怀孕!

面对企业眼里这种薛定谔的产假,女性求职者怎么回应都会显得很无力。说自己年龄大了肯定想早点结婚生育,不成;说自己近两年没有生育计划,人家不信。

我们都已经准备为了生存断子绝孙了,可他们还是要赶尽杀绝。

提前承担生育成本的女性不只有学妹一个,我相信每一位职场女性如果在25-35岁之间有过求职经历,一定都不免被审视过婚育问题。而这种审视也毫无创意,套词逻辑如下:

面试官:“你结婚了吗?”

A. 未婚版

求职者:“没结婚”

面试官:“那你有男朋友吗?”(初见端倪,探查怀孕可能性)

a. 没有版

求职者:“没有呢”

面试官:“看你年龄也不小了,婚恋方面有什么计划呢?是不是也在相亲?”(虽然你现在没有男朋友,但是你近期就找也不行)

(插播:我个人还遇到过一个更离谱的,对面老登问我“你觉得是什么原因让你都快30岁了,还没把自己推销出去?”哈?你在说什么?“推销出去”?!我是什么很贱的东西吗?当时真的很想用手掌问候他的脸颊)

b. 已有版

求职者:“有男朋友了”

面试官:“计划什么时候结婚呢?什么时候要孩子?”(如果女生在30岁上下,基本按已婚未育处理)

B. 已婚版

求职者:“结婚了”

面试官:“那你有孩子吗?”

a. 没有版

求职者:“还没有”

面试官:“《回去等通知吧》”(经典台词,已婚未育没有任何余地,100%不要)

b. 已有版

求职者:“有了,一个”

面试官:“孩子多大了?是自己带还是家里有父母或保姆帮忙?有没有要二胎的计划?”(如果孩子小,家庭助力不足,就会严重怀疑你会被孩子占用过多精力,无法安心工作;家里帮助大,你可能会要二胎,二胎在我们公司生,那也不行!如果二胎都生了,那就担心你生三胎,以及两个孩子事情多,还是担心你无法全心工作)

你看,只要你是育龄妇女,无论你生与不生,都是困局!

网络上很流行安慰母亲,“不要有了孩子就丢了自己”。我想说,是女性自己想丢了自己吗?你看看这职场环境,哪怕你只是有生孩子的“可能性”,企业都避之不及。明明是社会在丢弃母亲!

朋友小丽,曾因生育孩子工作停摆整整4年;朋友小许,产假复工后,被领导安排的全都是没人愿意干的苦累工作,且稿费最低;前同事小宁,孕期遭遇“技术性”辞退;还有无数求职女性,因身处育龄而被工作机会拒之门外……

这就是千千万万个职场女性正在面临的困局。今年的经济环境拉胯,这些女性首当其冲。

我不禁想问,如果就业环境是这样的,那么广大女性读书还有什么意义?23岁本科毕业,在大城市最晚28岁就被企业顾虑生育问题,逐渐丢失工作机遇。所以女性受教育20年,只是为了上这5年班吗?这5年中至少1年是新手期,被企业嫌弃没经验,那黄金工作年限只剩4年。

职场女性就像那春天的野菜,只在特定时间段掐尖可食,多过一天都嫌老。

而那些真正“老”了的40+大龄单身女,在职场上又会遇到另一种困局,那就是精神羞辱。别人不太担心你怀孕生子了,但是又开始审视你的精神状态,通过蛛丝马迹验证自己脑子里的既定命题:“年龄那么大还单身的,脑子一定有问题。”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前司领导面试完一位40岁的姐姐后,曾如此傲慢开麦。

02.

谁都可以拒绝支付生育成本

唯独女性不行

生孩子这件事不是不可以,但是要搞清楚,谁在付出,谁在获益。

一个孩子的出生,于社会而言,可以推动婴幼儿奶粉、玩具、生活用品、出版读物等多个产业发展,孩子上学后又可以拉动教育行业发展,提供大量教师就业岗位,毕业后为企业提供劳动力,并逐渐成为社会消费主力;于家庭而言,可以带来家庭的欢声笑语,完成爷奶眼中的“血脉延续”,解决父母的“养老问题”……

而一个孩子的出生成长需要多少人付出心力呢?高配者母亲、家庭、社会全方位给力,而低配者只有一个母亲。高配是选配,低配是必备。

一个女人,如果没有工作,没有参加社保,生育是要自费的;一个男人,有钱有责任还好,如果没钱没责任,对女性的生育是可以全然不理会的,对孩子的成长是可以做到不闻不问的;其余的家庭成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如果不想管,都是有权推掉责任的。但唯有母亲不可以。

一个孩子的产生,必然为此支付成本的只有母亲。即便是母亲都不想负责,选择流产,那也是会造成身体伤害的。身体成本是作为母亲的必然成本。

那么让我们来细数一下,女性究竟要为孩子支付哪些成本?

1、身体成本:自从受精成功的那一刻起,胚胎就会像一颗肿瘤一样不断吸取母体能量,母体就是一个培养皿。正如网友所说“胚胎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存活,但是只有在子宫,母体才能活”。这也侧面印证了胚胎对母体能量的攫取。

整个孕育过程母体还将承受孕吐(严重者可能导致晕厥)、五脏移位、肚皮炸花、行动不便等多种痛苦。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生产时更是走过鬼门关,无论是顺产侧切还是剖腹产,都难逃一刀。生产时的十级疼痛,耻骨开裂,腹直肌分离,更是难以回避的生育损伤。产后喂奶、熬夜、劳累也是普通新手妈妈的必经之路。

2、经济成本:在当今社会,绝大多数普通男性是很难独立养家的,女性除了孕产期可能收入下降,在孩子成长的其他时间都是要和男人一样挣钱养家、养孩子的。或许,对于普通家庭男性仍是赚钱的主力军,但是女性的经济支出也不可忽视。尤其是职业女性,不仅要大着肚子上班,还要在产假结束后回归工作岗位,在工作与孩子之间忙碌平衡。除了显性的养育支出,还有因养育孩子造成的职场歧视、变相降薪等隐性经济损失。

3、机会成本:比身体损伤、经济支出更可怕的是沉没的机会成本。如前文所说,因为社会预期女性要生育,所以无论此刻的你是否怀孕,企业都会在面试时提前预支对你的歧视。让你承担莫须有的生育成本。因为提防你怀孕,所以不给你工作机会;因为猜测你有孩子一定很难全心工作,所以不给你重要的工作岗位……

全社会一直在歌颂母亲的“伟大”,有没有想过,母亲本可以不用这么“伟大”?是其他人都不“伟大”,所以女性才不得不“伟大”。只要其他的社会角色在育儿这件事上,也同样的“伟大”起来,女性就不用辛苦维持这个无私付出的伟大形象了。不要天天呼吁女性“有了孩子别忘了做自己”,请社会和职场真正给女性做自己的机会,这才是真谛!

既然企业如此惧怕女员工怀孕,那我们不妨看看在一个女员工休产假期间,企业要支出哪些成本?

1、经济成本: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八条,女职工产假期间的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这就意味着如果公司参加了生育保险,女员工产假期间的费用均有生育基金支付,用人单位并无经济损失。

但若生育津贴低于员工产前工资标准,用人单位需补足差额。例如,某员工月薪1万元,单位平均工资7千元,生育津贴按7千元发放,单位需补3千元差额。

2、替代人员成本:员工休产假期间,公司可能需要招聘临时替代人员或调整其他员工的工作来覆盖该员工的职责,这将增加公司的人力成本。包括招聘替代人员的费用、培训费用以及可能的加班费用等。

3、潜在的生产效率损失:新员工(包括替代人员)可能需要时间适应工作环境和职责,这可能导致在员工休产假期间及返回工作岗位初期,生产效率有所下降。

由此看来,对于正规缴纳社保的大型企业,女员工产假期间企业并不需要支付太高的经济成本;且由于大企业人员充足,同岗位替代的员工较多,用人成本和效率成本也比小公司低。而对于小微企业,许多小城市只给员工缴纳三险,不包含生育险,需向员工支付产假期间工资;同时人员较少,工作安排调度困难,对生产效率影响较大。

身边亲人朋友有不少独立创业的,从他们的口中我也能够了解到女员工休产假对小型私企经营的影响。员工产假期间不创造价值,但公司要提供同等福利保障,造成的职位空缺也要由其他员工或招聘实习生补空,公司的正常运转受到较大影响。

相比于不会休产假的男性,招聘女性,尤其是育龄女性的确可能面临更多“麻烦”。换位思考,当我们成为自负盈亏的企业主时,更愿意招聘年轻男性,还是年轻女性?

03.

谁提倡谁负责,谁负责谁决策

为什么只有女性被问“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的问题?因为女性更明显的受到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的冲击。

家庭角色(尤其是母亲角色),不断将女性拉向家庭,因为孩子需要母亲的照顾和注意;社会角色,不断将女性拉向工作,因为作为职场人你必须保质保量完成本职工作。

对于男性而言,家庭中的育儿责任多数由自己的母亲代为承担,育儿并不会牵扯男性太多的精力,千百年来人们默认男性只要搞好事业就行。工作中,已婚已育的身份反而更容易在职场增加一层踏实可靠的滤镜。这里并非否定男性的责任心,而是在世俗观念中男性和女性的责任体现不同。

如今,面临逐年下降的生育率,国家大力鼓励生育。从发放生育奖励金,到放开单身生育,承认非婚生子女的同等权益,到“花样百出”的促进结婚措施,以及阻拦离婚的策略……这些措施非但没有扭转生育率颓势,甚至引发了不少争议和反感。

大家为什么反感?不是真的不愿意结婚生育,而是眼看着决策者拿出了各种措施,但就是不解决根本问题。就像一个人开了很多枪,但就是不肯击中靶心。

25-35的育龄妇女是生育的主力军,也是生育这件事真正的托底责任人。这个时间段是生育黄金期,可也是女性发展自身事业的黄金期,从28、9岁便开始在面试中支付“生育成本”,真生育了又要事业停滞1-2年,没有经济支撑哪个女性敢随便生孩子?不是所有女性都有“编制”,不是所有女性都是衣食无忧的富二代,绝大多数女性都是普通的打工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生育奖励金,不如给女人多一条活路。不要让她们在社会上生存就像生孩子一样,冒着巨大的风险,九死一生。真正地让各方该担责的担责,该鼓励的鼓励,大家一起“伟大”起来嘛!

谁提倡谁负责。目前生孩子的事,既然由国家大力提倡,那就不应该让企业和个人支付生育成本,进而形成内部争斗,最终损害女性求职者的利益。谁负责谁决策。目前女性仍然是生育的最主要负责人,如果国家、社会、舆论,乃至其他家庭成员,不能提供充分的支持,那么就不要去替女性决策要不要生育。

在男女关系中,女性是弱势者;在劳资关系中,劳动者是弱者者;在年轻与大龄中,大龄是弱势者。所以,请给大龄女性劳动者留条活路吧!她们才是真正buff叠满了的弱势群体。

04.

国家社会:政策托底,鼓励支持

虽然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生育率降低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是如果想要减缓降低速度,甚至一定程度提高生育率,笔者拙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政策倾斜,鼓励企业招聘育龄妇女,为女性存留就业空间。目前阻碍女性生育的主要原因,就是职场性别歧视问题。企业怕女性休产假,而不敢招女性;女性怕面试失败或失业,而不敢婚育。因此,国家可以从政策上鼓励企业为女性保留就业机会,如参考企业招聘残疾人的政策优惠,每多一个女性在企业登记产假,就给企业相应的税收减免,或现金补贴;对于政府项目供应商,按累计孕产妇女数量给予优先机会;对为代替产妇工作内容而招聘兼职、实习生的,由国家提供相应经济补偿等。总之,由国家为企业承担招聘女员工的额外成本,为企业排除后顾之忧。

第二,完善法律,充分保障女性婚内人身安全。如今的婚姻令很多女性避之不及,随着互联网对诸多家暴案件的传播,越来越多女性意识到婚内家暴、婚内强奸等行为不仅是违法犯罪,还很难被处罚。大街上殴打陌生人,轻伤则三年以下,但殴打自己的老婆,却常常被当做“家务事”处理。甚至还有人在离婚冷静期期间依然家暴妻子。这样的事件让女性严重缺乏安全感。与其说当下社会激化男女性别矛盾,不如说本质是执法缺位造成的矛盾转移与泛化。从来不是男与女的性别对立,只有善与恶的对立。

第三,取消离婚冷静期,充分尊重成年人的人生决策。如今国家为了降低离婚率,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离婚冷静期并不是单纯的等待30天,而是30天内任何一方不配合都要再等30天,绝大多数诉讼离婚一审不判离,想要离婚就要做好2-3年持久战准备,顺便掉一层皮。

宪法规定公民有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你不能说结婚的“自由”是拿着身份证异地随便结,而离婚的“自由”却是冷静期、诉讼官司,扒一层皮。同样是自由,怎么还双标呢?成年人都有为自己人生决策负责的能力和权利,结婚也好离婚也罢,都是自己的选择。

第四,法定“彩礼”,填补生育基金缺失,减少性别矛盾。彩礼一直是性别矛盾的火力聚集地。在我看来实际上都是一些无意义的争论,男性再怎么痛斥高彩礼,号召零彩礼,也并不会真的让零彩礼普及,因为女性,尤其是底层女性没有经济能力,缺乏生育保障,彩礼是必要的生育补偿;而女性即使自己不愿意,在很多条件差的家庭也难逃以身换彩礼,为兄弟娶妻的命运。

因此,我建议,统一“彩礼”为男性户口所在地18个月的平均工资。钱款在结婚登记时打入国家生育基金固定账户,由国家保管,婚后生育子女由女方持身份证和结婚证领取。这样一来,女性生育期间可得到经济保障,即使没有工作的女性也不用担心生孩子后被渣男苛待。男性也避免被索要高价彩礼,通常小城市平均工资不高,按5000元计算,18个月则为9万,完全在一般家庭的可支付范围。且钱款用于子女养育支出,婚后领取,用在孩子身上,男方也不必再担心女性贪财、占便宜。

国家呼吁生育,但是单纯的几千几万的补贴无法解决深层问题,重要是进行制度调整。让女性生育,但生育成本不能只让女性及其家庭承担。

很多女性为了不被生育挤压生存空间,有能力的选择去考公考编,让自己有个体面的工作,稳定的生育环境;没能力或没条件的只能依赖男性提供安全感,这样必然又激化因彩礼、房产等引发的两性矛盾,陷入无解的恶性循环。

国家要是真想提升生育率,就请拿出点实效政策,进行结构性变革,不触及底层利益的“贴贴”“补补”,不会解决根本问题。

05.

女性个体:认清形势,早做打算

对于年龄20+,目前仍在职场,尤其是大城市职场进进出出、沉沉浮浮的职业女性,我建议:稳住工作,早做打算。

当下这种糟糕的就业形势不知道还要持续几年,三年五年只是历史的一瞬,却是一个年轻女性最美好的春天。20岁的年纪转瞬即逝,跨过30岁大关,婚育压力、就业压力陆续接踵而至。就业市场怕你“生”,婚恋市场怕你“不能生”。如果读到这里,有人说我制造焦虑,我只想告诉你,真正制造焦虑的另有其人,而我只是受害者书写真实境遇。

面对如此境遇,你要做好准备最晚34、5岁进入转型期(就大城市职业女性而言),对自己的职业和生活进行长远安排,因为此时社会不会再像对待20+的你一样,提供无限的试错机会。请注意这不是作者的观点,而是社会现实。我们对此不满,却无力改变。

关于工作,一定要趁着有工作机会,尽量努力赚钱、攒钱。不要被消费主义陷阱蒙蔽,金钱的真正价值不是用来购买“东西”,而是购买自由和空闲。当你想要主动失业休息或是被动失业,在你没有收入的每一天,存款都是你的底气。

要知道,在市场这个海洋游荡的人终究是要失业的,也许是32岁,也许是35岁,40岁。即使不是被动失业,窒息的职场环境也可能让你待不下去。所以,从今天起,要为自己种一棵“树”,让你可以长久的栖息。这棵树,就是那个让你脱离任何企业都能有饭吃的经济来源。

只要是打工,都是阶段性的。体制外的人没有“岸”,那就自己亲手种下一棵“树”当做自己的岸。从副业起种下一颗种子,不断施肥等待它破土发芽,直到可以绿树成荫,冠下乘凉。

关于婚育,有人选择婚+育,有人选择只婚不育,有人选择只育不婚,也有人选择不婚不育。只要遵循自己的内心,并负责任的担当选择的后果,那么无论哪条路,都是最好的选择。就像旅游时,有人遵循热门路线,有人另辟蹊径,无论是大众的风景,还是小众的风景,只要自己满意就是最美的风景。

以上就是大龄未婚女性的职业困境,我们更关注自己,没伤害任何人,希望这个世界对大龄未婚女好一点,不要再为这个群体扣上各式各样的“无罪之罪”。

来源:可靠星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