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不是偶然的峰值。胸前赞助进入合同首年,带来新增的固定收益和曝光红利。品牌授权、地区合作、数字电商全面开花。即便男队联赛只排到第15,也照样把商业曲线拉成上扬的直线。
曼联公布最新财报。战绩失意,却把俱乐部总收入推到历史最高点。
总收入约6。665亿英镑,商业板块约3。333亿英镑,双双刷新纪录。
这不是偶然的峰值。胸前赞助进入合同首年,带来新增的固定收益和曝光红利。品牌授权、地区合作、数字电商全面开花。即便男队联赛只排到第15,也照样把商业曲线拉成上扬的直线。
欧足联的入场报告,给出另一个角度。老特拉福德的上座率接近满座,约97%。整季累计到场观众约220万人,欧洲第一。后面的对手是皇家马德里约205万,国际米兰不到200万,差距肉眼可见。
这解释了为什么比赛日收入能“抗跌”。季票续订率高,等待名单长。贵宾包厢与企业待客需求稳定。球迷到场不仅看球,还在周边、餐饮、纪念品上持续消费。人来了,现金流就稳了。
俱乐部给出的新赛季收入指引在约6。4亿至6。6亿英镑区间。即便没有欧洲赛事,预计也只是轻微回落。
原因很直接。国内转播分成相对稳定,赞助合同多为多年期且设有保底条款。部分合同绑定曝光度,但不是完全与名次挂钩。比赛日的客流强韧,填补了欧战缺席的那一块空洞。商业底盘足够宽。
财务端的另一组数字,也值得独立看。2024财年运营亏损约6930万英镑。2025财年预计运营亏损收窄到约1840万英镑。少亏近五千万,幅度明显。结构性降本和一次性因素共同作用,让这组数据更像一条“回归线”。
特殊项目年度支出约3660万英镑,主要用于主教练团队离任补偿及足球部门重组相关费用。
这一块属于非经常性开支。会侵蚀当期利润,但对未来年度的固定成本压力是缓释的。若不发生这笔支出,账面很可能接近持平,甚至有望微利。也说明俱乐部愿意为治理结构“换血”付现金代价。
从会计口径看,特殊项目常被剔除后观察基础表现,比如看经营性现金流或剔除一次性后的利润。球员引进对应摊销逐年计入,而非一次走完。读财报不能只看一个合计数,要拆因子。现金与非现金,常态与一次性,分别判断。
工资面是关键突破口。媒体统计显示,过去一季的薪资总额明显下调,多名高薪离队。拉什福德、桑乔、安东尼等人也被安排外租,薪酬负担被迁移。结果是英超时代首次,曼联的工资总额低于阿森纳。对利润率的帮助是持续的,不是一阵风。
工资曲线被压低,成本结构更轻,未来空间被腾出来。
这一调整并不容易。长期合同锁定了多年现金流,要压降只能通过转会、外租、续约谈判来慢慢抹平。拉特克利夫爵士入场后,节律更紧,边际效率提升。财务角度看,这是合规与竞争力之间的平衡术,也是利润与成绩之间的艰难拉扯。
卡灵顿训练基地的改造已经如期完成,投入约5000万英镑。训练、康复、数据监测、营养恢复,环节都做了升级。这是资本性开支,不立竿见影,却影响吸引力与可用兵源。长期回报体现在出勤率、伤病期、比赛强度容忍度上。
男队补强动作并不含糊。库尼亚、姆贝莫、莱昂、谢什科、拉门斯等人加入。女队也有奥尔梅、罗尔福、帕克等新面孔。阵容深度得到拉长。更重要的是引援与薪资框架协同,不再为个别名气打破薪酬秩序。这能减少更衣室内外的隐性成本。
竞技层面,男队联赛仅列第15,却打进欧联杯决赛。女队联赛第3,并闯入足总杯决赛。成绩并非理想,但至少证明了阵容在淘汰赛中仍有硬度。若把这种韧性复制到联赛周而复始的节奏里,收入端的稳定将叠加奖金端的弹性,复利效应就会出现。
老特拉福德的累计到场约220万人,上座率约97%。这就是曼联“抗周期”的底气。
品牌层面,曼联仍是全球内容工厂。比赛日只是入口。社媒触达、短视频分发、电商转化、线下巡回活动,构成一条连续的商业链。这条链条的核心,是代际传承的球迷文化。它使得赞助商愿意为稳定曝光与情感联结掏预算,即使战绩波动。
也要看到风险。连续多个赛季无欧战,会逐渐侵蚀品牌兴奋点。老特拉福德硬件的代际升级压力在累积,维护费用只会增加。重组带来的一次性成本在未来会消退,但经营效率能否持续提升,需要流程和人才保驾护航。
商业模型背后有一些“技术细节”。赞助合同常带有绩效阶梯,但会设置保底与区域权益拆分,以降低业绩波动的冲击。比赛日收入依赖上座率与客单价,动态定价、套餐捆绑与会员体系提升边际贡献。转播分成为半刚性,欧战奖金则是弹性项。曼联可以在成绩不佳的年份,凭借刚性与半刚性收入维持高位。
若把视角切到“假设场景”。赢英超或欧冠,奖金上涨只是最直观的部分。球衣销量会爆发,全球授权会刷新期望值,赞助合同的激励条款会触发。区域合作品牌会追加投放。这是一种连锁反应。反过来,多一年无欧,边际削弱就会出现,但速度没那么快。
下一步的增量,在于把稳定的商业基本盘,叠加可重复的竞技高峰。
这正是投资卡灵顿、优化薪资结构、重建足球部门的总逻辑。治理架构清晰,决策半径缩短,引援与续约按统一模板执行,错误的成本会更少。哪怕短期多花了三四千万的补偿费,长远看也可能更划算。
有人问,为什么俱乐部还在亏。答案并不神秘。重组成本是“阵痛”,摊开看,亏损在收窄。看现金流与负债结构,最关键是保证经营现金的持续性与可预期性。只要赛季票、赞助、媒体分成的三根柱子不倒,俱乐部就能稳住资本开支和引援摊销的节奏。
也有人问,既然品牌这么能赚钱,管理层为什么总被批评。因为球迷看的是冠军,财报看的是现金。两者不冲突,但节奏不同。过去几年,俱乐部在寻找能让两条线同步上扬的方法。现在的举措,像是把地基重新打厚。
男队联赛第15、欧联杯打到决赛;女队联赛第3、足总杯进决赛。数据冰冷,却说明阵容并非无药可救。
这组成绩也暴露短板。联赛的稳定度不够,落差太大。财务策略可以帮你把坑填平,但无法代替在周末拿三分。后者依旧是增长的最强驱动,是所有合同里最能放大的指标。
再说一句“如果”。如果没有教练与高管的离任补偿,那笔约3660万英镑的特殊支出就不出现。叠加工资总额的压降、商业收入的走高,俱乐部很可能把账面拉回盈亏平衡线上方。但这是结果论。结构调整的价值,在于把错误变为一次性。
格雷泽家族为什么迟迟不松手,这份财报给出了现实答案。即使在低谷,曼联仍能产出稳定的现金流与全球曝光。这是稀缺资产。无论谁执掌,都会被这个商业飞轮的惯性所吸引。外部股东关注回报,内部团队追逐奖杯,未来的变量就在于能否让两者相互成就,而不是彼此拉扯。
所谓“成绩差,收入稳”的反常,不是运气,而是模型。模型成立,现金流就会回来;模型叠加冠军,利润就会放大。
收尾只说一件事。把地面战打扎实,把重组做到底,把赛场的波峰变成可复制的节奏。届时,数字会自己说话。球迷也会用掌声,给出最后的审判。
来源:我的美好生活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