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3秒就有1人确诊,医生紧急提醒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0 18:15 1

摘要: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早防早治,守护认知”。 “阿尔茨海默病(AD)可以干预,但须抓住‘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阶段。遗憾的是,太多家庭因未能识别早期信号,错过了黄金干预期。”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医学科张惠实主任认为,从血液指标、影像检查到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早防早治,守护认知”。 “阿尔茨海默病(AD)可以干预,但须抓住‘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阶段。遗憾的是,太多家庭因未能识别早期信号,错过了黄金干预期。”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医学科张惠实主任认为,从血液指标、影像检查到神经心理评估,AD诊断技术正不断进步,但抗击疾病、认知误区与社会资源短缺之战,依然艰巨。

现状|2000万患者背后,“加速逼近的危机”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我国60岁及以上痴呆患者约2000万,其中阿尔茨海默病占60%~70%,1200万~1400万。更值得警惕的是轻度认知障碍群体: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15.5%,全国约3887万人。

“由于人均寿命延长,患病率随年龄加速上升。85岁以上高龄老人的患病风险,是65—74岁人群的3倍。”张惠实说。

他列出一组现实数据:以往80岁以上人口约1000万,按10%患病率计,患者约100万;如今该年龄段人口近1亿,即便患病率不变,患者总数也将扩大十倍。“九十多岁就诊的老人,已不罕见。”

比老龄化更严峻的,是公众普遍误解。“很多人把早期症状归为‘老了’‘老糊涂’。”大量患者因此延误诊治。“阿尔茨海默病潜伏期可长达15—20年,临床症状显现期仅7—9年,这之间的时间差正是宝贵的‘黄金干预窗口’。”张惠实认为,早期识别至关重要。

“辨别良性健忘与病理性认知障碍,关键看有无自知力。”他解释,前者会主动应对记忆下降,后者不仅遗忘,还常指责他人。多数患者就医时已进入中晚期,直至出现幻觉、妄想或行为混乱,家属才带来就诊。

市精神卫生中心“记忆门诊”一角。

诊断|从画钟到验血,编织早期筛查网

诊室内,医生正引导一位老人完成“画钟测验”。“请画一个钟,长针指向12,短针指向9。”张惠实介绍,这一测验可快速评估时间定向与空间结构能力,“数字写反、长短针错误,都是早期信号”。

作为武汉最早设立记忆门诊的机构之一,该科室已构建“筛查-诊断-干预”全流程体系。目前诊断依托面谈、影像学与血液检测三者结合。

面谈时,医生常问“您昨天吃了什么”,以此观察记忆连贯与是否存在虚构;CT或磁共振可显示脑部病变区域,“如底片上的白斑,代表神经细胞已死亡,不可逆”。

通过分析糖蛋白等神经代谢产物,可在症状出现前识别异常。2024年《修订版AD诊断与分期标准》发布,首次将生物标志物与临床症状结合,让早筛从“凭经验”迈入“靠指标”的精准阶段。

“正如白细胞升高提示炎症,AD在大脑‘破坏’时也会留下痕迹,”张惠实解释,AD会导致神经纤维缠结、β-淀粉样蛋白沉积,这些病理产物损伤神经细胞,使血液中出现糖蛋白等特征物质,通过测糖蛋白水平,可在症状前捕捉病变征兆。

目前该门诊已开展糖蛋白检测,即将引进自动化设备,未来可实现tau蛋白等标志物的院内精准检测。

治疗|无法逆转但可“减速”,药物与康复并行

张惠实坦言,诊疗常伴无力感——患者病情突进、家属因延误而悔恨。目前门诊推行“药物+非药物”双轨干预,药物以神经营养类为主,能穿越血脑屏障为大脑定向供能,浓度和效果远高于普通保健品,“神经细胞不可再生,治疗重点是通过早诊保护尚未死亡的细胞”。

康复区内,几位老人正专注绘画,护士带领大家做手指操。“人脑日常仅动用20%功能,其余为储备能力,需靠锻炼激活。”张惠实表示,正如偏瘫患者可通过训练恢复部分机能,AD患者也能借助社交、运动与思维训练延缓退化。

照护|一人失智全家失衡,亲情的重负与现实困境

无数AD患者背后,是千万家庭的煎熬。现实是,大多养老机构不愿接收认知障碍或伴精神行为症状的老人。张惠实提到一例:独生女因父亲患病辞职照料。老人日夜吵闹、失眠、频繁走失,她最终无力支撑,只得将父亲送医长住。目前医院老年科70张床位常年满负荷,“有老人一住多年,家人不是不孝,是真的无能为力”。

“有时,善意的‘忽悠’更有效。”张惠实建议,勿强行纠正患者行为。例如不必强求用筷子,只要不伤己,手抓亦可。患者外表未变,但大脑已变,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他分享经验:有老人爱说话,团队从不粗暴打断。他曾会诊一位吵闹的奶奶,未多劝说,只轻抬其手、抚摸后背,奶奶便安静下来,“患者说不清何处不适,但轻触与包容,往往比道理管用”。

张惠实(右)查房现场。

未来|预防是关键,社会支持体系亟须完善

张惠实提醒,需关注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病患者——它们易致脑供血不足,增加认知衰退风险。“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绝非医院能独立解决,需全社会协同。”目前科室正与养老机构合作,定期派驻医生筛查认知与情绪问题,培训护理人员技能。

社区早筛是另一重点,但推进不易,许多老人认为“筛查不吉利”,存在病耻感,拒绝参与。

2025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之际,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仍在继续。正如张惠实所说“这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议题。需要国家、机构、家庭携手,以科学和关怀,共同守护千万患者的记忆与尊严”。

记者| 黄明

通讯员| 邓盛强 韦姗姗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