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尔茨海默病不仅是神经系统的退行,更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命题。它悄悄侵蚀着个体的身份与尊严,也呼唤着科学界以更紧迫的态度寻求突破。从Aβ假说到tau蛋白,从神经炎症到突触可塑性,我们对疾病机制的理解正不断深化;干细胞治疗、神经调控、多维康复策略等新兴研究方向,也为
以科学之光,照亮遗忘的角落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这是一个属于记忆却关于“遗忘”的日子——我们致敬生命曾拥有的丰饶,也直面认知衰退为无数家庭带来的迷雾与挑战。
阿尔茨海默病不仅是神经系统的退行,更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命题。它悄悄侵蚀着个体的身份与尊严,也呼唤着科学界以更紧迫的态度寻求突破。从Aβ假说到tau蛋白,从神经炎症到突触可塑性,我们对疾病机制的理解正不断深化;干细胞治疗、神经调控、多维康复策略等新兴研究方向,也为患者带来新的曙光。
值此之日,《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NRR)杂志特邀11位致力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前沿进展与临床转化的专家。我们期待以科学为火把,穿透遗忘的幽暗,照亮回归之路——愿每一段记忆,都能拥有被守护的尊严。(注:文中专家出场顺序按姓氏字母排序)。
卜先乐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神经内科副主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寄语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痴呆类型,已成为危害老年健康的重大疾病。AD的早诊优治是重大临床需求。
我们科室认知障碍团队长期围绕AD的发生机制和诊治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探索,从全身系统角度揭示了AD的发生机制,在国际上提出“阿尔茨海默病系统性机制”的创新理论,拓展了该病研究的新领域,为AD干预提供潜在新靶点和新途径。通过建立先进的脑脊液和血液AD生物标志物检测平台,可实现该病的无创筛查和早期精准诊断。团队未来将通过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深度融合,从细胞治疗、基因编辑及神经保护等角度探索AD干预新策略,突破当前AD治疗药物匮乏、疗效有限等难题,为广大AD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为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我们将面对挑战,争取在该病的早诊优治上有所作为,做老年人的记忆守护者。
蔡标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届青年岐黄学者,安徽省杰青项目获得者
寄语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寄语——传承岐黄智慧,融合中西创新。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已成为当今家庭与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中西医结合防治阿尔茨海默病具有独特的优势与广阔前景,通过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将中医的整体调节和西医的精准靶向结合,不仅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还能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建立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实现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有机融合。借助多组学、类器官模型、人工智能等技术,系统解析中药复方的作用靶点,高效筛选活性成分,深入揭示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积极推进高质量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将针灸、传统功法、情志调理等中医特色疗法融入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体系。尽管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前路依然漫长,但我们仍需进一步深化中西医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为全球阿尔茨海默病防治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程小芹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
寄语
阿尔茨海默病(AD)诊疗已步入以生物标志物为核心的精准医学阶段。血液生物标志物(如Aβ42/40、p-tau181、p-tau217、NfL、GFAP等)的发展显著提升了早期识别与分期能力;多模态分子PET影像与体液检测的整合为病理可视化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可能。2024年NIA-AA和IWG诊断标准均强调了生物标志物在定义和分期中的核心作用,推动诊断更早、更准、更可及。同时,疾病修饰治疗(DMT)药物可延缓认知衰退并清除Aβ斑块,为早期干预带来希望,也凸显了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的紧迫性。
然而,当前临床实践仍面临严峻挑战。现有评估手段存在明显的稀疏性和滞后性,依赖每6-12个月一次的门诊量表评估,难以实现病情的动态捕捉和精准调控,限制了治疗策略的及时优化。此外,尽管DMT取得进展,现有治疗仍主要适用于早期患者,对中晚期患者效果有限,绝大多数患者仍缺乏有效且可及的治疗手段。
在这一背景下,脑机接口(BCI)与神经调控技术展现出突破潜力。不同认知任务可诱发特异且可重复的脑电振荡模式,例如言语任务可在额-顶叶区域引发持续β波活动,证明EEG具备作为实时认知监测工具的潜力。近期研究还发现,AD不同阶段(如前驱期和临床期)具有各自特征性脑电表现,进一步确立了EEG在AD疾病诊断与分期评估中的价值。基于EEG构建“评估-刺激-反馈-优化”的一体化调控平台,已成为精准干预的新方向。例如,Sinaptica Therapeutics公司开展的一项Ⅱ期临床研究显示,采用基于rTMS-EEG的个性化神经调控技术靶向默认模式网络DMN,可显著延缓认知衰退,且基线DMN连接强度可预测治疗效果,更突显其个体化应用的潜力。展望未来,整合神经调控技术与生物标志物等多模态信息,构建闭环自适应治疗平台,有望推动AD诊疗从群体化干预迈向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精准医疗,为患者带来新的曙光。
冷历歌
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福建省杰出青年
寄语
在阿尔茨海默病日这个满溢着特殊意义与人文关怀的时刻,我们作为投身于该领域致病机制研究的实验团队,内心充满敬畏与热忱,愿与全球每一位心系此病的仁人志士,一同深入思索、探寻希望。
长久以来,我们团队致力于从中枢神经系统代谢紊乱和免疫异常角度,挖掘阿尔茨海默病新的致病机理。我们发现,治疗艰难的根源或许在于:虽然Aβ淀粉样斑块沉积可以被药物显著清除,但是新的Aβ沉积还在源源不断产生,下游神经元损伤甚至死亡的不可逆连锁反应难以遏制。这提示我们,治疗或许应聚焦于疾病早期的代谢与神经炎症方面。
令人倍感振奋的是,如今全球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已迎来转折。从曾经“无药可治”的绝望境地,正迈向“多靶点临床冲击”的希望之岸。科研人员在Aβ、tau、胰岛素抵抗等多个靶点上全力攻坚,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试图啃下这块“硬骨头”。 我们坚信,在多靶点研究协同发力下,在科研人员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不懈努力之中,我们终将拨开重重迷雾,揭开阿尔茨海默病神秘的面纱,找到行之有效的治疗策略,为患者驱散病痛的阴霾,带来重获健康与尊严的曙光。
廖旺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核心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广医二院)秘书
寄语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痴呆类型,不仅悄然带走珍贵的记忆,也深刻影响着无数家庭。早期诊断有助于延缓病情,AD的早筛与诊疗模式正迎来突破性变革。本团队研发BrainCom“忆脑康”人工智能失智症早筛及综合诊疗系统,推动筛查走向社区、进入家庭。该系统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军教授领衔国家算力中心等机构联合研发,深度融合AI技术,构建了覆盖“脑健康普查—疾病预警—自适应康复—个性化照护”的全链条平台。该系统依托AI声纹识别与数字画钟技术,仅需约2分钟即可完成高效精准的早期筛查,极大减轻基层负担;同时支持生成个性化康复方案并提供自适应认知训练,实现从筛查到干预的全周期管理。我们呼吁,以“早发现、早干预”为核心,推进创新早筛技术如“忆脑康”系统的普及应用,同时提升公众对疾病的科学认知,消除病耻感,共同构建“认知友好共同体”,让更多患者和家庭受益于科技进步。记忆或许会褪色,但科技与关怀能照亮前行之路。在这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让我们用行动守护每一份珍贵记忆。
骆海明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湖北省百人计划
寄语
团队从最初的肿瘤研究转向脑疾病领域,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既是出于科学探索的内在驱动,也源于对现实需求的积极响应。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中,炎症反应往往早于典型病理的出现。但抗炎治疗效果如何,应该从何时开始,治疗时间多长目前都不明确。阿尔茨海默病之所以难以攻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复杂的发病机制,未来更有希望的策略是联合治疗,所以团队目前在尝试探究炎症加剧病理蛋白聚集的分子机制。希望通过深入机制研究,找到更精准的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为实现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防治提供依据。
马全红
苏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
教授,博士生导师
寄语
值此阿尔茨海默来临之日,我们站在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上。阿尔茨海默病领域研究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转型和突破。今年在技术创新方面,研究者发现名为D-TLKIVWI的D型短肽通过应力释放机制分解Tau蛋白纤维,为AD的治疗带来新的方向 ;机制研究方面,研究者发现了黑暗小胶质细胞,这些黑暗小胶质细胞通过释放脂质驱动神经退变,这为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神经退变提供了新的靶标;深入揭示了PICALM风险等位基因通过脂滴积聚损害小胶质细胞功能的机制,补充CDP-胆碱可逆转这些缺陷,降低Aβ水平及神经元过度兴奋,这表明提升胆碱摄入量可能是降低AD风险的新途径。这些新的发现和创新让我们正逐步解开阿尔茨海默病的复杂网络,迈向早期干预和个性化治疗的新时代。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些科学突破转化为临床实践,为全球数千万患者带来希望与光明。
毛之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世纪坛医院神经医学中心副主任,神经外科学科领头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寄语
在国际阿尔茨海默病日到来之际,我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世纪坛医院神经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毛之奇教授团队,谨以多年来在阿尔茨海默病(AD)治疗领域的探索与实践,向所有患者、家属及同行致以深切的问候与坚定的承诺。
我们团队始终聚焦于AD的多维度治疗策略,尤其在重度AD的外科手术干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自2018年率先在国际上提出DBS手术可改善患者认知、减轻照料负担以来,我们持续深化研究,2024年进一步证实基底核-DBS或穹窿柱-DBS可显著改善患者睡眠、精神状态并轻度延长寿命。同时,我们在无创神经调控(如经颅磁刺激、直流电刺激)及生物标记物(血清钠、血浆胰岛素、脑脊液LMO4、CCL等)方面也取得系列成果,为AD的早期诊断与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科学引领、患者为本”的宗旨,推动AD外科治疗、无创调控与生物机制研究的深度融合,为战胜阿尔茨海默病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彭伟军
中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学教研室副主任
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湖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
寄语
当前,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正从传统的症状管理,迈向以病因干预和病程调控为核心的精准医学时代。然而,阿尔茨海默病的高度异质性与复杂病理机制,使其临床转化仍面临巨大挑战。未来研究将以多组学整合分析为导向,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影像学技术的深度融合,建立基于分子分型的早期预警与精准评估体系。同时,依托类器官模型、数字孪生技术等前沿工具,加速个体化干预方案的研发,推动治疗目标从“延缓病程”向“阻止进展甚至逆转损伤”跨越。
尽管前路仍需攻克诸多科学与技术难关,但每一次基础研究的突破与临床转化的尝试,都在为全球数千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庭点亮希望。我们坚信,随着精准诊断技术的普及、病因靶向药物的迭代及全程管理模式的完善,人类终将逐步揭开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秘面纱,为患者守护记忆与尊严。
唐毅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常务副院长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
寄语
每年的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在这一天,我们深切关注全球数千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庭,同时也向奋战在基础研究与临床一线的科研人员和医务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正是他们持之以恒的探索与奉献,让阿尔茨海默病逐渐走出“不可治愈”的阴霾。
近年来,该领域研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科研团队逐步揭示了β-淀粉样蛋白沉积、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以及神经炎症反应等早期病理改变的核心机制,为早期精准诊断提供了关键生物标志物;干细胞治疗、神经保护因子递送及神经环路靶向药物等新兴治疗策略,正在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大数据预测模型以及脑机接口技术的引入,更为个性化康复与早期干预开辟了新路径。这些重大突破不仅显著加快了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也让我们看到了切实的希望——在科学规范的诊疗与管理下,延缓认知衰退、维持生活功能,已逐渐成为可能。
王丹丹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脑功能与脑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课题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双聘教授。
寄语
近年来,阿尔兹海默症(AD)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体液、影像和数字等标志物已实现了AD症状前20年左右的精准预测,仑卡那单抗、多奈单抗等抗体药物能够有效清除脑内的淀粉样斑块并减缓认知衰退。此外,AD研究领域也不断取得重要突破:基于TRIM21的“特洛伊木马疗法”、利用D型多肽应力释放的解聚策略等为靶向清除Tau蛋白提供了新思路;小胶质细胞上的TREM2、MEF2C、ADGRG1等“分子开关”为控制神经炎症带来了新靶点。总之,虽然AD的病因病理依然扑朔迷离,但是随着基础研究、药物开发和临床治疗更加高效的整合,不断涌现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将有望推动AD从“不可治”转向“可防可控”的新阶段,造福人类社会。
NRR阿尔茨海默病ESI高被引文章赏析
1.The complex effects of miR-146a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Yunfan Long, Jiajia Liu, Yu Wang, Haidong Guo, Guohong Cui
Neural Regen Res . 2025 May 1;20(5):1309-1323. doi: 10.4103/NRR.NRR-D-23-01566.
2.AAV mediated carboxyl terminus of Hsp70 interacting protein overexpression mitigates the cognitive and pathological phenotypes of APP/PS1 mice
Zhengwei Hu, Jing Yang, Shuo Zhang, Mengjie Li, Chunyan Zuo, Chengyuan Mao, Zhongxian Zhang, Mibo Tang, Changhe Shi, Yuming Xu
Neural Regen Res . 2025 Jan 1;20(1):253-264. doi: 10.4103/NRR.NRR-D-23-01277.
3.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exercise-hormone irisin in Alzheimer's disease
Eunhee Kim, Rudolph E Tanzi, Se Hoon Choi
Neural Regen Res. 2025 Jun 1;20(6):1555-1564. doi: 10.4103/NRR.NRR-D-24-00098.
4.Potential role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of glutathione peroxidase 4 in the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Yanxin Shen, Guimei Zhang, Chunxiao Wei, Panpan Zhao, Yongchun Wang, Mingxi Li, Li Sun
Neural Regen Res. 2025 Mar 1;20(3):613-631. doi: 10.4103/NRR.NRR-D-23-01343.
来源:中国神经再生研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