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对于大型企业来说,真正的难题从来不是“怎么开发”,而是怎么“搬家”。
新系统上线,却还在跑老系统?为什么大企数转比想象中更难
2025-04-14 11:42·协同智造
提起数字化转型,一般第一反应是“建个新系统”“上个新平台”。
但对于大型企业来说,真正的难题从来不是“怎么开发”,而是怎么“搬家”。
旧系统怎么处理?历史数据如何保留?流程怎么重构?新旧系统如何无缝衔接?
如果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像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那大型企业的转型,更像是在一堵老墙上重新粉刷,而且墙体年久失修、线路复杂、结构错综。
一、系统不是孤立个体,而是一张网
在大型企业,信息系统往往不是一个ERP或一个CRM,而是一套复杂耦合的系统网络:
有为产线定制开发的制造执行系统(MES);
有从十年前就开始使用的ERP主系统;
有多个子业务线各自采购部署的库存、营销、门店、客服系统;
还有各种通过接口打通的第三方系统、数据中台、报表平台……
这些系统运行多年,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们已经深深嵌入了业务逻辑中,甚至一些关键流程,是“以系统限制为前提”建立起来的。
所以你不能简单地“替换旧系统”——因为旧系统本身已经成了业务运行的一部分。
二、拆系统不是技术问题,是牵涉组织与利益的系统工程
大型企业的老系统拆不动,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技术难”,而是因为牵涉到的流程多、部门多、人的博弈多。
举几个实际问题:
某个旧系统由原技术总监主导搭建,有些“技术债务”是不能动的;
某些核心功能依赖于旧接口,甚至没有开发文档,谁都不敢断;
某些部门早已习惯旧系统的操作方式,迁移会打乱原有工作节奏,引起抵触;
某些业务数据跨多个系统储存,口径各异,统一标准就会引发“谁对谁错”的争议。
技术上的替换,往往只是整体迁移的 20%。另外 80%,是组织的重新协同、流程的再设计、数据的统一清洗、习惯的改变与责任的再分配。
三、数据不是资产,是历史包袱
很多企业喜欢说“数据是资产”,但在实际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据反而是最沉重的负担。
某些系统中,同一个客户字段可能有十几种不同的填写格式;
很多业务人员在旧系统里“绕规则”,用备注栏、附件上传等方式藏信息;
有些历史数据压根没人验证过真假,几十个版本叠加出来的只是“像数据的东西”。
一旦启动新系统,旧数据就成了最大风险:
迁还是不迁?迁哪些?清洗标准怎么定?迁了之后的责任谁来兜?
如果数据不动,老系统就无法真正下线;
如果数据动了,没有人为结果背书,新系统就失去了可用性基础。
四、真正的挑战在于“新旧如何共存”
在大型企业中,数字化转型很少是“一个系统替换另一个系统”这么简单。
更多时候,它是一个“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新旧并行过渡期。
核心系统不能停,业务不能断;
新系统需要逐步导入、试点运行;
新老系统之间需要大量接口对接、数据同步、权限管理;
人员需要“两套操作”“两套流程”并行执行,管理层需要“双套指标”并存考核。
这不仅需要技术团队的统筹规划,还需要业务团队的充分配合、高层的强力推动、甚至需要企业文化层面的耐心与共识。
五、所以,大型企业数字化的关键不在“新系统”,而在“系统性”
总结一句话:大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本质上不是一场“工具升级”,而是一次“系统重构”。
它要求的不只是技术选型的合理性,更是:
对现有业务体系的深入理解;
对遗留系统架构的谨慎梳理;
对跨部门流程的协同治理;
对数据标准与责任机制的重新划定;
对员工工作方式、组织惯性的耐心引导。
说到底,对于大型企业来说,数字化的真正难点不是“从0到1”,而是“从1到1.5再到2”——要边走边拆,边跑边换零件。
来源:肖宇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