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永韬:当外卖成为当代人的「生活脚手架」对文旅业的破局启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17:30 1

摘要:各位朋友好,我是老欧(欧永韬)。最近朋友看见我在研读外卖行业的研究报告,问我:「为什么你一个搞文旅、研究乡村振兴的,总盯着外卖小哥的电动车发呆?」其实答案很简单——外卖行业正在上演的,正是所有复杂系统的生存法则。当我们把美团、京东、淘宝的外卖大战拆解开来,会发

各位朋友好,我是老欧(欧永韬)。最近朋友看见我在研读外卖行业的研究报告,问我:「为什么你一个搞文旅、研究乡村振兴的,总盯着外卖小哥的电动车发呆?」其实答案很简单——外卖行业正在上演的,正是所有复杂系统的生存法则。当我们把美团、京东、淘宝的外卖大战拆解开来,会发现这不仅是资本的游戏,更是一场关于「如何理解现代人真实生活」的实践哲学。今天就聊聊:为什么外卖成了当代人的「生活脚手架」?这种「以生活为中心」的生存智慧,又能给文旅行业带来哪些启示?

「饿了么」「活明白了」:外卖不是生意,是生活的「应急系统」

先问个扎心的问题:你有多久没自己做饭了?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外卖用户突破6亿,平均每个「打工人」每周点4.2次外卖。有人说这是「懒」,但在老欧看来,外卖本质上是现代人应对生活复杂性的「应急解决方案」——当你加班到深夜、带娃到崩溃、生病躺平时,外卖小哥送来的不只是一份饭,更是「生活系统」暂时瘫痪时的「备用电源」

京东外卖2025年入局时,精准抓住了这个痛点:他们不跟美团比速度,而是主打「品质兜底」。比如给骑手买意外险、要求商家公示后厨监控、对生鲜品类做「坏单必赔」。结果上线3个月,高客单价订单占比就超过30%。这印证了我常说的:当代人对「生活安全感」的需求,早已超过对「性价比」的执念

再看淘宝闪购的打法:把「奶茶续命」「深夜撸串」做成社交货币,用「百亿补贴」让年轻人喊出「今天你薅了吗」。这种「情绪价值+即时满足」的组合拳,本质上是把外卖从「功能工具」升级成了「生活仪式感」。就像有人说的:「周一早上的冰美式,周五晚上的小龙虾,外卖订单里藏着当代人的精神日历。」

外卖大战撕开的3个真相:所有行业都该懂的「以生活为中心」

外卖行业这几年打得头破血流,但也意外暴露了现代人生活的底层逻辑。用我的「以生活为中心」方法论拆解,有三个趋势值得所有行业警醒:

1.需求从来不是「解决」的,是「共生」的

传统思维总把需求当「问题」——用户饿了就给饭,渴了就给水。但外卖平台早就玩明白了:现代人的需求是「矛盾体」:既要吃得健康(存在维度),又要发朋友圈炫耀(关系维度),最好还能支持环保(超越维度)。

比如京东外卖推出的「轻食盲盒」,把沙拉、瑜伽课、二手书打包卖;淘宝闪购联合寺庙推出「素斋外卖+禅修直播」。这些玩法看似离谱,实则暗合了「需求网络模型」——你卖的不是单一产品,而是帮用户平衡生活的「生态位」

2.系统的韧性,藏在「非核心功能」里

美团能稳坐外卖头把交椅,很多人以为靠的是算法和骑手团队。但去年疫情期间,真正救命的是它的「非核心业务」:药店配送、超市代购、宠物用品速递。这就是我常说的「涌现性价值」——当你把系统要素像拼乐高一样组合,会蹦出意想不到的新功能。

文旅行业总纠结「门票收入」,却忘了游客可能因为一杯网红奶茶、一次非遗体验而重游。未来的竞争,不是单一产品的较量,而是「生活场景解决方案」的PK

3.所有颠覆,都从「边缘人群」开始

外卖刚兴起时,主流观点认为「只有懒人才用」。结果现在呢?银发族用外卖买降压药,宝妈用外卖叫育儿嫂,农民工用外卖给老家寄特产。京东外卖2025年的数据显示,「50岁以上用户增速」是整体的3倍。

这印证了我的「矛盾需求矩阵」被忽视的「边缘人群」,往往藏着最真实的生活痛点。文旅行业总盯着「年轻游客」,但退休老人的「康养+研学」、Z世代父母的「亲子+户外」,可能才是下一个蓝海。

从「干饭自由」到「诗和远方」:文旅业的4个突围方向

聊了这么多外卖,其实是想抛砖引玉——如果外卖能成为现代人的「生活脚手架」,文旅行业为什么不能成为「精神充电桩」?结合外卖大战的启示,我总结了文旅业的几个破局思路:

1.从「打卡景点」到「生活切片」

现在游客反感「走马观花」,本质是反感「被简化成观光工具」。借鉴外卖的「情境模拟实验」,文旅可以设计「沉浸式生活体验」:比如在古镇住民宿时,让游客参与「晨间采买」(跟着老板娘逛菜市场)、「午后手作」(学做当地小吃)、「夜间议事」(参加村民大会)。

把景区变成「可触摸的生活样本」,游客才会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就像外卖不只是送饭,而是让你「参与」别人的厨房一样。

2.用「矛盾需求」设计产品

年轻人既想「逃离城市」,又离不开「奶茶WiFi」;老年人既想「康养静修」,又怕「孤独无聊」。这些矛盾不是缺点,是机会!

参考京东外卖的「矛盾需求矩阵」,文旅可以推出:

「野奢露营+快递代收点」(满足自然向往与网购依赖)

「禅修 retreat+短视频教学」(兼顾内心平静与社交炫耀)

「乡村研学+远程办公套餐」(孩子学插秧,家长开视频会议)

3.构建「价值再生网络」

外卖平台早就不靠配送费赚钱了:商家数据服务、供应链金融、广告分成……文旅业也该跳出「门票经济」,搭建自己的「价值网络」

比如浙江某古村,把闲置农房改造成「非遗工坊」,游客付费学竹编,作品可寄卖(经济价值);参与村民可获得分红(社会价值);传统手艺通过短视频传播(文化价值)。当一个系统能同时创造多种价值,它就有了对抗风险的韧性

4.技术是「脚手架」,不是「主角」

很多文旅项目沉迷「元宇宙」「VR导览」,却忘了技术的本质是「服务生活」。外卖行业的AI算法再牛,最终还是为了让你「30分钟吃到热乎饭」

文旅技术应用可以更「接地气」:比如用小程序记录游客的「口味偏好」(下次来自动推荐餐厅),用区块链存证「非遗体验证书」(可分享到社交平台)。技术应该像外卖盒里的保温袋,默默守护体验,而不是抢戏

结语:所有行业的终点,都是「生活本身」

有人说:「外卖毁了现代人的生活能力。」我倒觉得,它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对「好好生活」的渴望。从饿了么到美团,从京东到淘宝闪购,这些平台厮杀的本质,是争夺「定义生活方式的权力」

文旅行业也一样。未来的竞争,不是比谁的景区更大、设施更豪华,而是比谁更懂「人的完整生活需求」毕竟,无论是深夜的一碗热汤,还是远方的一片星空,最终指向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我们如何更好地「活」着?

这正是「以生活为中心」方法论的终极意义——不把任何系统视为目标,而把它当作「让人活得更像人」的脚手架。当所有行业都开始这么思考时,或许我们才能真正拥有「有温度的发展」

老欧碎碎念:关注老欧,更多干货在欧永韬的文旅宇宙等你!转发分享,让更多人醒过来。减肥数据参考《极数:2025年中国外卖行业趋势报告》,方法论参考老欧自己的以生活为中心的方法论体系。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老欧说]:生活不是一道单选题,而是一场无限游戏——你不需要赢过别人,只需要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