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近2亿劳动者必须抓紧做技能转型或升级,不然迟早被AI淘汰,而且这事儿没多少时间给你犹豫——2030年就是最后的截止线。
中国近2亿劳动者必须抓紧做技能转型或升级,不然迟早被AI淘汰,而且这事儿没多少时间给你犹豫——2030年就是最后的截止线。
别觉得大家盯着人工智能是凑热闹,本质上,这盯着的是每个人手里的饭碗,是未来能不能继续靠本事吃饭的大事。
AI推着产业往前走,必然会让一批工作岗位被时代甩在身后。
一提AI,不少人心里都发慌,看看它可能取代的职业名单就知道:会计、客服、程序员,连主播这种看似靠“人”的职业,风险系数都高得吓人。
这场景其实不新鲜,很容易让人想起工业革命那会儿,纺织女工第一次看见纺织机时,脸上全是懵的,不知道以后该靠什么活。
但聪明的女工没坐以待毙,最后转型成了高级服装设计师。
现在咱们面对AI,也不能认输,想明白这事儿其实很简单:找出AI干不了的活,那就是咱们的立身之本。
两年前ChatGPT 4一出来,算是把生成式AI从实验室推到了实际应用里。
不管是刚起步的小公司,还是百度、阿里这种行业里的大巨头,都在琢磨怎么用生成式AI。
从分类上说,AI大致就两种。
一种是生成式AI,能照着学过的数据自己生成文本、图像、音乐这些内容,DeepSeek就是典型,大家平时接触得也多。
另一种是决策式AI,会分析各种选项和可能的结果,帮用户或者系统选最靠谱的方案。
这概念听着有点绕,举个例子你就懂了:自动驾驶就是靠AI算法做决策。
对比下来,生成式AI的用途更广,事务性和创造性的活儿都能搭上手。 麦肯锡有份报告说得很明确:随着生成式AI铺开,自动化时代会比原来预计的提前十年到。
按这趋势,到2030年,中国差不多一半的工作内容都会自动化。 这意味着什么?大概2亿劳动者要转型,而这2亿人,占了现在中国劳动者总数的30%左右。
生成式AI的冲击力,会砸到各行各业的岗位上。
AI对不同职业的冲击程度不一样,白领受的影响比蓝领大,但别以为蓝领就安全了,快递自动分拣早就实现自动化了,这就是现成的例子。
有组数据得提提:大概2900万商业分析师、2200万IT与软件工程师、700万创意和艺术从业者,受AI的影响都特别大。
最近Mannus火了,也让AI Agent(也就是智能体)被更多人知道。
这东西是以大语言模型为“大脑”的系统,能自己理解、感知、规划、记东西,还会用工具,甚至能自己把复杂任务搞定。
说真的,不少人都觉得自己的脑子都未必能同时干这么多事。
看Mannus的演示视频就知道,AI能直接操作电脑:自己写报告、自己做表格、自己筛选简历,连房产分析、股票建模这种复杂的活儿都能扛下来。
要是说DeepSeek像人类的“大脑”,那视频里的Mannus就相当于长出了“手”,成了真正能干活的数字打工人。
“Mannus”这词儿来自拉丁语,意思就是“手”。 虽然现在炒得火,但从技术上看,它是靠District这类大模型搭起来的,实际用起来跟理想状态差得远。
不过它也给了咱们一个启发:要是AI能更好地听懂人话,那它的使用门槛可能会降到跟用傻瓜相机一样低。
等真到了那一天,AI才算迎来了自己的“iPhone 4时刻”。 就像iPhone发展了那么多年,直到iPhone 4出来,才真正颠覆了行业,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AI时代肯定会来,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全人类都在等那个“发令枪”响的瞬间。
找工作得看企业,那在AI浪潮里,哪些公司能不被“电子后浪”拍死?想找答案,不如看看历史,今天不说做得好的,就说个反面教材——老牌科技公司英特尔。
看看它在几轮科技浪潮里,哪些做对了、哪些做错了,或许能给咱们点启发。
1968年7月18日,英特尔在硅谷成立。 论“活”的时间,它比很多公司都长,但这些年基本是靠吃老本。
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在1965年提出了摩尔定律,核心意思是:要是价格不变,集成电路上能装的晶体管数量,每18到24个月就会翻一倍,性能也会跟着提一倍。
这一定律把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说透了,尤其在芯片、个人电脑、互联网、智能手机这些领域,影响特别大。
也正是因为有了摩尔定律这个基础,科技创新和产品更新才能不断改变咱们的生活方式,也才出了苹果这种厉害的消费电子公司。
早早就摸透摩尔定律的英特尔,把自己定位成了“卖铲人”。 技术发展就像挖金矿,别人都想着怎么挖金子,它却想着给挖金子的人卖工具。
靠着推动摩尔定律落地的目标,英特尔在几次科技浪潮里拿过好成绩,也吃过改革的苦。
英特尔刚成立的时候,主要做存储芯片。 20世纪80年代,它抓住了个人电脑崛起的机会,转做处理器,才算真正转型成功。
当时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特尔的核心产品内存芯片,竞争力比不上日本企业。 这次转型的代价不小:CEO以下的员工薪酬砍了一半,裁了8000人,还亏了1.8亿美元。
那时候个人电脑的出现,冲击力不亚于现在AI给咱们的感觉。
英特尔靠“断臂求生”不仅扭亏为盈,还坐稳了半导体领域的“老大”位置。
可再厉害的公司,一旦骄傲了,就难再保持风光。 这跟咱们个人一样,现在过得舒服,要是不琢磨着变,等变革来了,就得吃苦头。
在智能手机称霸的时代,英特尔把“大象转身难”这句话演得明明白白。 消费电子发展得快,大家的需求变得多样又细分,这也逼着技术得跟着改。
不光是个人电脑需要不同的芯片,各行各业对芯片的要求都不一样。
在CPU领域,AMD给了英特尔狠狠一击;在科学计算和AI计算上,英伟达的GPU更是把英特尔甩在了后面。
现在的英特尔不好过,不光被行业龙头英伟达压着,还好几次传出要被卖掉的消息。
所以说,在AI时代,英特尔想翻身,可能得“刮骨疗伤”,放下以前的“老大架子”,好好想想怎么从一家自己设计、自己造芯片的集成器件制造商,转成专业的芯片代工厂,才能跟上AI的节奏。
道理谁都懂,但做起来难不难?咱们普通人又该怎么跟上AI时代?
英特尔前CEO安迪·格鲁夫在《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本书里说过:新技术、新方法能打破旧规矩,建立新秩序,让商业环境彻底变样。
对企业来说,能不能察觉到、抓得住战略转折点,直接关系到能不能活下去、能不能成功。 不管是英特尔这种大公司,还是咱们普通人,这些经验教训都有用。
不少人还没搞懂AI的时候,第一批靠AI赚钱的普通人已经抓住了机会,赚到了钱。
举两个例子:最近Venus的内测邀请码,一度炒到了10万块钱。 要是你早一步申请注册,再把手里的邀请码转出去,10万块就能到手。
还有一批人,你可能想不到,今年春节的时候,他们靠DeepSeek赚了钱——就是AI算命师和背后推他们的人。
你把生辰八字输进去,相关工具能组合出52万多种“命运解读”,这下“赛博算命”就火了,春节那阵儿AI算命软件卖得特别好。
就说开发AI算命软件这事儿,找人做个基础版,一周就能搞定,花1000块左右;要是想定制功能,也就1万到2万。
软件做出来后,每次算命收9.9到49.9块,来算的人多,一周差不多就能回本,后面就是纯赚。
而且软件上还挂着手串、金银首饰、开光转运产品的购买链接,就是为了让大家多花钱。
你看,第一批靠AI赚钱的人,都特别会利用人性的弱点。 这也印证了开头说的:需要靠灵感的工作,AI很难替代。
另外,随着AI用得越来越广,道德和监管方面肯定会出相应的规矩。 咱们可能不懂AI,但懂人性、懂人啊。 要是AI把大部分累活都包了,总得有人来担责任、做判断这些“麻烦活”吧。
当然,这想法可能有点“阴谋论”。
ChatGPT之父奥特曼说过,AI不是来替代人类的,是帮咱们重新拿回“做人的特权”。
往好的方面想,AI确实让咱们工作效率更高了,省了不少重复劳动的时间,能更像个会用智慧解决问题的生物。
按这思路,AI可能会催生出新的工作机会,主要分三种场景:替代性场景、增量型场景和重构性场景。
这几个词听着有点绕,我给你解释下。
替代性场景,就是AI版的“以旧换新”。 比如用AI搜索替代传统搜索引擎,DeepSeek就有这功能。 虽然它有AI幻觉的毛病,但用来收集、整合、处理资料,还是很管用的。
增量型场景,就是造出新需求。 比如以前没人看过机器人跑马拉松,现在能看见了,甚至还能搞个机器人版的“偶像运动会”——这就是给大家个新思路。
重构性场景,是把产业的底层逻辑给改了。 比如AI很可能会颠覆创新药行业,帮人类发现新原理、搞出新技术,让整个行业变个样。
英伟达CEO黄仁勋说过一句话,特别适合总结:在能看到的未来里,AI取代不了人,但不用AI的人,肯定会被用AI的人超过。
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聊聊,说说你对AI时代的看法。
来源:沧海梦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