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6日,梁衡老师现身马翔宇直播间,直播临近尾声时,讲了一番掏心窝子的话,说实话,听到那些话的时候,笔者的内心也是诸多感慨,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如今社会现状的忧虑与无奈。
4月16日,梁衡老师现身马翔宇直播间,直播临近尾声时,讲了一番掏心窝子的话,说实话,听到那些话的时候,笔者的内心也是诸多感慨,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如今社会现状的忧虑与无奈。
笔者整理视频原稿文字(如下):
我入学是在1963年,那是学雷锋的年代,社会风气好到超乎想象。外地大学生要是礼拜天回不了家,早上起来就会跑到校门口,随便找个工地帮人家干活,搬砖头、晒沙子。干了半天,中午拍拍手,洗手回食堂吃饭,下午再去图书馆。大家做好事都是默默无名的,甚至还担心被人发现,这就是真正的学雷锋。在那样的风气下,才锻造出我们那一代人“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革命理想。
当年的校园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校园的校风文风,深深融入了我现在的文章,刻在了骨子里。记得当年学校的党委书记,讲话从不照稿子念。遇到突发情况,比如原子弹爆炸,同学们自发到操场集会,把他请出来。这是毫无预兆的事,他事先也不知情,可他站在操场上,面对众多学生,讲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分析事件意义,头头是道,全场鸦雀无声。现在的校长,怕是没几个有这样的水平,当年学校一个小小的党委宣传部长朱征也是如此。在食堂(那时还没有礼堂,把食堂桌子推掉,每人拿个小马扎坐下就当会场),他一讲就是两个小时,输出大量有效信息,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那时候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很纯粹,大家会真心实意地谈心,交流哪件事做得对、哪件事做得不对,不像现在,谈心都变成谈恋爱了。那时的校园,处处是延安作风。
22:01分的时候,马翔宇在直播间试图“压话”,或许是出于对内容合规性的担忧,但梁衡老师这番肺腑之言,也确实反映出时代变迁下,大家对曾经美好精神与纯粹校园氛围的怀念。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大家该如何传承和弘扬那些珍贵的精神财富,让社会与校园重归温暖、真诚?
笔者觉得以下这个方面,不容忽视:
教育,作为塑造人的关键环节,必须率先进行深刻变革。说实话,每次想到现在不少学校的品德教育流于形式,学生被动接受一些空洞的理论知识,真的很难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让家长无比痛心。往后,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大品德教育课程的比重,摒弃传统的理论灌输方式。
有时间应当组织学生前往革命老区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旅行。学生们走进革命纪念馆,看到那些斑驳的历史文物、聆听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内心对奉献精神的理解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还可以让学生帮助孤寡老人、参与环保行动,真切地领悟奉献的价值,将品德修养融入日常行为,让善良和奉献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最后,直播间网友期待梁衡老师常来马翔宇抖音直播间。
来源:在水深9999米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