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诊室里多双陌生眼睛注视,一个月后就诊画面竟出现在社交平台——上海市民李女士的遭遇,撕开了医疗自媒体隐私保护的漏洞,也让更多人开始担忧:看病时,我们的隐私是否正被悄悄记录?
上海三甲医院就诊遭偷拍,女子视频上网隐私尽失
诊室里多双陌生眼睛注视,一个月后就诊画面竟出现在社交平台——上海市民李女士的遭遇,撕开了医疗自媒体隐私保护的漏洞,也让更多人开始担忧:看病时,我们的隐私是否正被悄悄记录?
一边是医疗科普的现实需求,一边是患者权益的底线坚守,这场天平两端的博弈,在李女士的经历中显得格外尖锐。6月13日,她走进上海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诊室时,除医生外还有四五个穿医护装的年轻人,这些人或交头接耳或低头记录,却没人说明身份和在场原因。“像被围观一样”,李女士虽有不适,但为了问诊只能忍耐,更没发现有设备在拍摄,也没人告知就诊过程会成为“素材”。
而在医生等医疗自媒体创作者眼中,这样的“素材”是科普的重要支撑。他们认为,只要给患者面部打码,就算尽到了隐私保护义务。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不少三甲医院医生开设的账号,都靠“专业解读+真实病例”吸粉,有的账号“门诊实录”合集里,仅公开的患者看诊案例就有78个,这些视频往往能收获数千点赞,成为医生打造专业形象、传播健康知识的工具。
可这种“保护”,在患者眼中却形同虚设。7月中旬,李女士从朋友转发的视频里,看到了自己就诊的画面。尽管面部有马赛克,但她当天穿的衣服、拎的手提包,视频里清晰的声音,还有医生分析病情时提到的病史,让朋友一眼就认出了她。更让她崩溃的是,这类视频一旦发布,传播范围根本无法控制,可能被下载、转发,甚至二次剪辑,而即便发现后要求下架,信息也早已扩散,损害难以挽回。
事实上,李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都吐槽过类似经历:有人拔牙时被医生告知会当“案例”拍摄,有人就诊时看到相机却不知用途,还有人直到刷到视频,才发现自己的就诊过程被公开,只能投诉后才等来下架。2025年3月20日,上海推出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明确禁止发布侵犯他人隐私的内容,但“侵犯隐私”的界定标准,至今仍没有统一答案。
从法律层面来看,医生的行为已涉嫌侵权。律师明确表示,未经患者明确同意就拍摄并发布就诊视频,侵犯了患者的肖像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可维权之路却异常艰难,患者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收集证据、做公证、打官司,即便胜诉,赔偿金额也很难弥补精神损害,这也让不少患者选择忍气吞声。
医疗科普的价值毋庸置疑,它能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帮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缓解医患之间的信息差。但科普不能以牺牲患者隐私为代价,这是行业发展的底线。要平衡两者,既需要医疗机构建立完善的患者同意流程,让患者在清楚视频用途、传播范围和风险的前提下,通过书面形式表达意愿,并且可以随时撤回同意,不影响后续就医;也需要技术层面的升级,除了面部打码,还可以用变声、替换背景、模糊体型等方式,最大限度保护患者身份信息。
更重要的是,监管不能缺位。平台要加强对医疗科普内容的审核,一旦发现侵犯隐私的视频,及时下架处理;行业协会应制定更细致的准则,明确隐私保护的标准;监管部门也要加大执法力度,对侵权行为严肃追责。只有多方形成合力,才能让医疗科普在合规的轨道上发展,既发挥其社会价值,也守护好每一位患者的隐私尊严。
李女士的维权还在继续,她希望自己的经历能推动行业规范。毕竟,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患者,谁也不希望自己的隐私,成为别人科普路上的“垫脚石”。
来源:洞察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