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宣传”,唱响乡村振兴“好声音”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0 16:06 1

摘要:乡村振兴,既要实干打底,也要宣传助力。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党建 + 宣传” 的深度融合,不仅是传递政策温度、讲好乡村故事的 “传声筒”,更是凝聚群众共识、激发内生动力、擦亮乡村品牌的 “放大器”。党组织以 “举旗定向” 的担当、“扎根群众” 的情怀、“守

乡村振兴,既要实干打底,也要宣传助力。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党建 + 宣传” 的深度融合,不仅是传递政策温度、讲好乡村故事的 “传声筒”,更是凝聚群众共识、激发内生动力、擦亮乡村品牌的 “放大器”。党组织以 “举旗定向” 的担当、“扎根群众” 的情怀、“守正创新” 的智慧,让乡村振兴的 “好声音” 传遍田间地头,汇聚起全社会支持乡村发展的强大合力。

以党建为 “基”,建强宣传阵地,筑牢乡村振兴 “发声台”。宣传的力量,始于阵地的搭建。党组织充分发挥 “战斗堡垒” 作用,盘活乡村各类资源,打造覆盖广泛、贴近群众的宣传矩阵,让乡村振兴的声音 “处处可闻、时时可见”。在村级层面,升级打造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政策宣讲、技能培训、文化活动融入其中,党员志愿者定期开展 “板凳课堂”,用方言土语解读乡村振兴政策,让村民听得懂、能领会;在田间地头,利用闲置墙体绘制 “乡村振兴文化墙”,以生动的漫画、简洁的标语,展现产业发展成果、乡风文明新风尚,让墙壁变成 “会说话的宣传板”;在网络空间,搭建 “村社微信群”“乡村振兴直播间” 等线上平台,由党员干部担任 “主播”“联络员”,及时推送惠农政策、农产品产销信息,回应群众关切,打破时空限制,让乡村声音触达更广阔的天地。例如,某村党支部牵头组建 “线上宣传小分队”,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村民种植、养殖的日常,不仅让外界了解到乡村的原生态产品,还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体验农耕生活,实现了 “宣传引流” 向 “发展赋能” 的转变 。

以党建为 “魂”,挖掘特色内容,讲好乡村振兴 “好故事”。宣传的生命力,在于有血有肉的内容。党组织带领宣传队伍深入挖掘乡村的产业亮点、文化底蕴、人物事迹,用鲜活的故事打动人心,让乡村振兴的 “好声音” 既有 “干货”,更有 “温度”。聚焦产业振兴,讲述 “小作物” 做成 “大产业” 的故事:某村党员带头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从最初的几亩试验田,到带动全村百户农户参与,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党组织通过拍摄纪录片、撰写纪实报道,展现村民从 “靠天吃饭” 到 “靠技增收” 的转变,让更多人了解乡村产业的发展潜力;聚焦文化振兴,挖掘传统民俗、非遗技艺背后的故事:在某古镇,党支部组织党员走访老艺人,整理编纂地方民俗文化手册,拍摄非遗传承微视频,通过 “党员带头传技艺、青年主动学传承” 的故事,让濒临失传的传统手艺重新焕发生机,吸引游客感受乡村文化魅力;聚焦人才振兴,讲述 “归雁反哺” 的故事:记录返乡青年在党组织支持下,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家乡特产,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的经历,展现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以及人才为乡村带来的新活力 。

以党建为 “引”,创新宣传形式,激活乡村振兴 “传播力”。让乡村振兴的声音传得远、听得进,需要创新宣传方式方法。党组织打破传统宣传的局限,推动 “单向传播” 向 “互动参与” 转变,让群众从 “听众” 变成 “主角”,提升宣传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开展 “乡村振兴大家谈” 主题活动,由党员干部牵头,邀请村民代表、致富能手、返乡人才围坐一起,通过 “现场访谈 + 线上直播” 的形式,分享发展经验、畅谈未来规划,让群众在交流中凝聚共识;举办 “乡村振兴文化节”,党员带头编排情景剧、快板、歌舞等文艺节目,将政策知识、身边好事融入其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乡村振兴的理念深入人心;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 “乡村 IP”,党员化身 “乡村推荐官”,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探店等形式,展示乡村的美景、美食、美品,例如某村党员团队打造 “田园风光” 系列短视频,记录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田园生活,吸引百万网友关注,不仅打响了乡村品牌,还带动了乡村旅游和农产品销售 。此外,党组织还积极联动主流媒体、社会机构,通过 “媒体采风”“公益宣传合作” 等方式,借助外部平台的传播优势,让乡村振兴的 “好声音” 走出乡村、走向全国,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和支持乡村振兴事业 。

乡村振兴的 “好声音”,是政策落地的 “回声”,是群众幸福的 “笑声”,更是乡村发展的 “脚步声”。“党建 + 宣传” 的模式,让宣传工作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 “软实力” 和 “硬支撑”。唯有持续以党建为引领,建强阵地、讲好故事、创新形式,才能让乡村振兴的声音更响亮、更动人,为乡村振兴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推动乡村在全面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

来源:图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