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20年,嘉庆帝突然暴毙,没有遗诏,皇位悬而未决,太后懿旨确立道光为新帝,但按规矩,得有先帝遗诏才算合法。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道光十五年,紫禁城里传来一个消息,皇帝要亲自为一个大臣吊丧。
死者叫曹振镛,当了52年官,从未犯过一次错。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后世却说大清王朝正是亡在他手里。
——《壹》——
1820年,嘉庆帝突然暴毙,没有遗诏,皇位悬而未决,太后懿旨确立道光为新帝,但按规矩,得有先帝遗诏才算合法。
谁来写这份遗诏,谁就掌握了新朝的话语权。
军机大臣托津和戴均元接到任务,两个老头子,一个66岁,一个75岁,经历过雍正、乾隆、嘉庆三朝,见过太多风浪,他们以为这只是例行公事。
遗诏很快写好,内容中规中矩,歌颂嘉庆功德,寄托后世希望。
但有一个细节,他们写错了,遗诏里说乾隆帝出生于"雍和宫",这看似无关紧要,但在皇室,这是要命的问题,乾隆出生地一直是宫廷秘密。
有人说是雍和宫,有人说是承德避暑山庄。
两个老臣无意中触碰了皇室最敏感的神经,编修刘凤诰发现了这个错误,他没有直接上报道光帝,而是先告诉了曹振镛。
刘凤诰很聪明,他知道直接举报两位军机大臣,自己可能死得很惨。
但通过曹振镛,就不一样了,曹振镛接到消息,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分量,这不是学术争论,这是炸弹,他马上面见道光帝,详细汇报了遗诏中的问题。
道光听后暴怒,皇室血统岂容质疑?
当天就下旨,以"办事不利"的罪名,将托津和戴均元逐出军机处。三个月后,曹振镛成为首席军机大臣。这一年,曹振镛65岁。
从此开始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15年。
权力游戏中,最聪明的人往往不是最努力的,而是最懂时机的。曹振镛赢了,但他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皇帝身边,容不得一丝马虎。
托津和戴均元的下场给他上了一课。
在权力中心,一个字都可能要人命,从那时起,曹振镛给自己立了一条铁律:多磕头,少说话,这六个字,成了他此后15年的生存法则。
也成了后世无数人批判他的理由。
——《贰》——
一条打补丁的裤子道光帝以节俭著称,他穿打补丁的衣服,吃简单的饭菜,连宫里的太监都要精打细算,曹振镛很快摸透了皇帝的心思。
某次上朝,他故意在朝服里面穿了一条打补丁的裤子。
跪拜时,外袍掀开,补丁露了出来,道光帝看到后大喜:"爱卿也如此节俭!"曹振镛顺势回答:"做新裤子容易,就是太贵了。旧裤子打补丁和新的一样,何必浪费?"
道光当场挥毫,写下四个大字:"恭俭惟德"。
还在朝堂上通报嘉奖,一条破裤子,换来了皇帝的无限信任,道光帝查账时发现,内务府报销的鸡蛋价格高得离谱。他
不知道市面上鸡蛋到底多少钱,就问曹振镛。
曹振镛心里清楚,这是内务府在虚报价格,但内务府的人不好得罪,道光帝也不能直接告诉真相,他的回答堪称经典:"臣不知道。臣身体不好,不吃鸡蛋,所以也不买鸡蛋。"
既点明了内务府有问题,又没有直接得罪人。
还让道光帝觉得他清心寡欲,品格高尚,这就是曹振镛的智慧:永远不做第一个开炮的人,但总能在关键时刻表明态度。
有门生问曹振镛为官秘诀。
他毫不隐瞒:"无他,多磕头,少说话。"这六个字传开后,成了无数人嘲笑他的理由,后世史书说他唯唯诺诺,胆小如鼠。
但曹振镛知道,在那个时代,这六个字比任何宏伟理想都管用。
他还告诫门生中的御史:"毋多言,毋豪意兴!"御史的职责本来是监督,但在曹振镛看来,明哲保身比勇敢直言更重要。
这种思想逐渐影响了整个官场,从此,清朝官员以不出错为最高标准,以不作为为安全准则。
——《叁》——
一场被遗忘的胜利1827年,新疆爆发张格尔叛乱,这是道光朝面临的第一次重大军事危机,张格尔是白山派的后裔,在浩罕国支持下,占领了喀什噶尔等地。
叛军声势浩大,一度威胁整个西域。
朝堂上争论激烈,有人主张妥协,有人主张撤军,曹振镛力主用兵平叛,他详细分析了形势,制定了平叛策略。
最终,清军大获全胜,张格尔被活捉送京。
道光帝大喜,晋曹振镛为太子太师,又晋太傅。还赐画像入紫光阁,列为功臣之首,这是清朝大臣能得到的最高荣誉。
但奇怪的是,后世很少有人提起这次胜利。
人们只记得曹振镛的"多磕头,少说话",却忘了他在关键时刻的决断,曹振镛家族是盐商起家,祖上世代垄断盐业,享有巨大特权。
两江总督陶澍提出盐政改革,要打破商盐垄断,实行"盐票法"。
这直接砸了曹家的饭碗,曹家亲戚纷纷找到曹振镛诉苦,有人哭诉,有人威胁,有人请求他阻止改革,曹振镛的回答让所有人意外:"焉有饿死之宰相家?"
他不仅没有阻止改革,反而大力支持陶澍。
最终,盐政改革在全国推行,大大缓解了清朝的财政危机,这次改革的成功,为后来的鸦片战争提供了财政支撑。
清朝能够拿出2100万白银的赔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盐政改革的成果。
曹振镛用实际行动证明,他并非只知道明哲保身的庸官,道光十五年,曹振镛去世,道光帝亲自前往吊丧,这在清朝历史上极其罕见。
更令人震惊的是,道光帝给了他"文正"的谥号。
这是文臣的最高荣誉,整个清朝只有8个人得到过,刘统勋、曾国藩这样的名臣,都是因为卓越功绩才得到"文正",曹振镛凭什么?
道光帝在诏书中写道:"靖恭正直,历久不渝,凡所陈奏,务得大体。"
但《清史稿》中,曹振镛的传记只有700多字,与他52年的宦途相比,简直微不足道,这种巨大的反差,让后世史学家困惑不已。
——《肆》——
一个王朝的黄昏曹振镛执政的时代,正是清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康乾盛世已经结束,嘉道中衰正在到来,吏治败坏,武备废弛,国库空虚。
这些问题在乾隆晚年就已显现,到了嘉庆、道光时期更加严重。
西方列强正在崛起,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化,清朝统治者浑然不觉,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振镛的保守策略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激进改革可能带来更大的动荡,稳妥行事至少能维持表面的和平。
但历史不会给王朝太多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天朝上国的大门被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曹振镛的"多磕头,少说话"哲学,在官场迅速传播。
嘉庆、道光两帝都喜欢这种类型的官员。
他们不会给皇帝添麻烦,不会提出激进建议,不会挑战既有秩序,于是,整个官僚系统都向曹振镛学习,大家以不出错为最高标准,以明哲保身为处世原则。
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晚清。
当西方列强入侵时,清朝官员的第一反应不是奋起抵抗,而是如何推卸责任,曹振镛不是这种风气的始作俑者,但他确实是这种风气的典型代表。
将清朝衰亡的责任全部推给曹振镛,显然是不公平的。
他所处的时代,已经注定了清朝的衰落,个人的力量,无法扭转历史的大趋势,而且,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曹振镛的选择也有其合理性。
激进的改革可能带来更大的混乱,保守的策略至少能维持基本的稳定。
但是,作为一个位高权重的政治家,曹振镛确实承担着特殊的历史责任,他的选择影响了整个官僚集团的行为模式。
他的思想塑造了一代又一代官员的价值观。
他错过了最后的改革机会,在西方列强尚未完全觉醒的时期,如果能够进行深层次的变革,也许历史会有不同的走向。
来源:水木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