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这是一个涉及3亿多人、人均财富约26.4万元的庞大群体。3亿+老年人的消费市场就像一个待开启的巨大盲盒,但内部差异性远超我们的想象。
说到身边的老年人,我们常常会想到一些标签:“无欲无求,没有烦恼”“平均每天上网4小时”“100%都会使用护肤品”……
在中国,这是一个涉及3亿多人、人均财富约26.4万元的庞大群体。3亿+老年人的消费市场就像一个待开启的巨大盲盒,但内部差异性远超我们的想象。
今天,青山资本发布了2025年年度报告,将视角对准了中国3亿多的老年人群体,关注他们的消费特性和行为,以及被遗忘的那些真相:隐私、情绪障碍、医疗、性……
这也是九千光年联合青山资本第五年推出年度研究报告。此前,我们先后关注了35岁中年人的困境、平台上的打工人、近些年婚姻关系的转变、MBTI流行的背后等社会热点。
世界已经不再年轻
中国最复杂的人群
眼下,我们正在经历从“年轻的多数”到“年长的多数”的深刻转变。
在过去的50年里(自1975年以来),发达经济体的年龄中位数从30岁增加到43岁,新兴经济体从19岁增加到30岁。在未来50年(到2075年),发达经济体的年龄中位数将达到47岁,新兴经济体的年龄中位数将达到40岁。
与此同时,预期寿命的增长并没有停止。在过去的50年里,全球平均预期寿命从62岁上升到75岁,发达经济体从72岁上升到82岁,新兴经济体从58岁上升到73岁。
中国不仅正在经历着规模最大的老龄化,而且是速度相对较快的老龄化。
2024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2.0%。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5.6%,标志着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根据联合国预测,到 2050 年中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将增长至约 3.7亿–4.0 亿(占比约 26%),相当于当前美国总人口的 1.2 倍。而 80 岁以上高龄人口将达到约 1.35 亿,已超越日本现有总人口 。
中国这一代老年人的内部差异,远比你想象的大。
报告显示,中国的这一代老年人,因剧烈社会变革和多重制度断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系统性的复杂结构,成为了异质性最强的一代人。同龄人之间存在健康、财富、教育和生活方式上的差距。
人均财富约为26.4万元
一个3亿+的巨大待开盲盒
老龄协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60 岁及以上人口累计财富达78.4万亿元,人均财富约为26.4万元。与此同时,老年群体储蓄率高达60%,几乎是居民整体储蓄率的两倍。
3亿+老年人的消费市场是一个待开启的巨大盲盒。不过它并非一个统一市场,而是传统与现代交织、分化与升级并存的复杂市场。
青山资本的报告根据老人的资源和能力,将消费画像分成了体验升级型、康养优选型、品质稳健型、健康管理型4个典型样本。
比如体验升级型老人,他们中很多人退休于高薪行业或体制内高岗位,有稳定且丰厚的养老金,甚至拥有多套房产和金融资产。这部分老人的典型消费品是:高端旅游、老年俱乐部和智能穿戴等。
作为银发旅游市场的高消费群体,他们偏好康养型旅游、定制化旅游和出境游等。
同时,他们有较强的社交需求,偏好高端付费型俱乐部,如书画社、红酒沙龙、高尔夫会所等。
康养优选型老人往往财富雄厚但身体状况或数字能力不佳,许多人有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或亚健康问题。他们对医疗、康养、照护等服务的需求明显高于体验升级型群体,是高端保健品和护理服务的主力消费者。
慢性病和健康焦虑推动他们在医疗保健方面持续投入,他们更偏好大品牌、进口或高价位的保健品,消费额度明显高于普通老年人,常年支出在 3000–10000元。
品质稳健型老人属于城市普通中产,养老金大约在 3000–4500元/月,家庭住房相对稳定,子女经济独立,健康状况较好,生活自理能力强,他们不会盲目追求奢侈,但愿意在可承受范围内提升生活品质。他们的核心需求集中在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和家庭生活改善,是老年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
往往偏好国内中短途游、跟团游、文化游,同时也是老年大学和各项文娱活动的活跃参与者。
另外,他们倾向于投资在家庭硬件上,是智能家居、汽车和适老化改造的潜在用户。
健康管理型老人,他们收入尚可,能覆盖基本生活,也有一定的改善需求。消费重心是医疗保健和便利服务。这一群体构成了大众保健品的主要市场,保健品消费以钙片、维生素、蛋白粉为主,价格亲民。
同时随着独居和仅与配偶居住的老年人占比达到约六成,外卖和预制菜被摆上了老年人的餐桌。
没苦硬吃和钱要花在刀刃上
那些隐藏在冰山之下的老人
不过报告也显示,相比那部分身体健康、支付能力强且容易被商业渠道触达的“亮眼样本”,更大的群体隐藏在冰山之下——他们受限于支付能力、功能性衰退、数字鸿沟与线下触达能力,因而难以参与常规的消费市场,甚至常常被排除在消费者之外。
他们消费的第一原则是“钱要花在刀刃上”,他们因为缺乏消费教育习惯没苦硬吃。
在老年消费群体中,低资源、低能力的老年消费者占据了很大比重。与外界常见的“银发消费升级”叙事相比,真实情况是——大多数老年人的消费依然停留在有限的、低水平的区间,只是少部分“亮眼样本”撑起了市场对老年消费的想象。
以老年人最受关注的保健品、旅游和养老消费为例,80%低消费的特征也非常明显。
保健品一直被视为老年人的最典型消费品,但超过80%的老年人没有服用保健品。在购买保健品的老年人中,有超过80%年消费金额在3000元以下。
超过80%的老年人无法负担普通的养老机构费用。还有超过80%的老年人在过去一年没有外出旅游。在旅游人群中,超过80%的老年人年花费在5000元以下。
信息时代的新韭菜
互联网上的情绪玩家
老年人网上冲浪的一千零一夜,比我们想象的要精彩。他们既是互联网上的表绪玩家,同时也是信息时代的新韭菜和数字时代的新劳工。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截至2025年6月,中国60岁及以上网民占全部网民的14.4%,60岁及以上人群互联网普及率为52%。也就意味着,我国老年人有一半被隔绝在网络世界之外,成为了“网盲”,另一半活跃在互联网上,成为了“网忙”。
作为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媒介形式,短视频在老年人网络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互联网络中心报告数据显示,有31.3%的老年新网民表示第一次上网是看短视频,21.5%的老年新网民第一次上网是使用即时通信或聊天工具。短视频成为了老年人入网的关键引擎。
老年群体已成为微短剧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2024年上线的微短剧数量达到1350部,同比增长27.5%。在微短剧用户中,40—59岁的人群占37.3%,60岁及以上的人群占12.1%,中老年人占观众总数近五成。
QuestMobile发布的银发人群洞察报告
不过,老年人充当了信息时代的新韭菜、数字时代的新劳工等角色。他们成为内容生态的新增量,同时不少老年人还被平台机制绑定做着各种隐性劳动。很多平台的拉新机制、激励模式、低价广告投放,精确瞄准了银发人群的心理弱点——节俭、信任、社交孤独感和渴望参与感。
需要的不只是广场舞和单杠
那些被遗忘的真相
除了消费,3亿多的庞大群体之下,也隐藏着很多被我们遗忘的真相。比如要不要给家里的老人安装一个摄像头?可能那只是年轻人一厢情愿的选择。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养老消费调查项目研究报告:有37.88%的老人不愿子女安装监控,认为这样侵犯其隐私;30.87%的老人表示部分接受,可在不涉及隐私的公共区域安装;有31.11%的人则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生活自理能力越强的老人,对子女安装监控反对的比例越高,需要照顾的老人更多地表现出接受。
比如住房,目前超六成的房子没有安装电梯。
还有健身,玩单杠的大爷、跳广场舞的大妈,公园似乎是老年人健身的主场。主打减脂塑形、年轻社交的健身房早已悄悄将老年人边缘化。事实上,60岁及以上人群正成为增长最快的健身潜在用户。
《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群的健身参与率已达16.59%,几乎追平46–59岁的中年人(17.05%),明显高于18–35岁的年轻群体(低于11%)。
还有一个扎心的事实是,红绿灯太快了。
当前,我国城市信号灯的行人过街时间普遍基于1.0-1.2米/秒的步行速度设计。然而,研究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的平均步速仅为0.8米/秒。这也意味着通过同样长的斑马线,老年人需要更长的绿灯时间。
此外,老年人的情绪障碍、传统医学系统容易对老年人产生“治疗过度”和“治疗不足”、 被忽视的性、婚姻是单着还是凑合等,也往往是被大家遗忘和忽视的。
正如青山资本张野在报告尾声里说的:“我们面对的不只是如何活得更久,而是如何在被无限拉长的橡皮糖里,找到生命真正的滋味。”
来源:信号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