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中的勤廉追求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5 04:06 2

摘要: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也是敢谏的直臣,他一生颠沛流离,潦倒坎坷,但他始终为国焦忧,心系苍生。759年秋,杜甫辞官到成都,暂时结束了他流徙动荡的生活,在浣花溪暂得栖身之地。在四川期间杜甫虽主要寓居成都草堂,但其足迹几乎遍布蜀中,包括成都、绵阳、遂宁、阆中等地,他将

“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贤对“廉”的文化内涵有比较深入全面的认识解读,并身体力行践行到修身为官历程中。

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也是敢谏的直臣,他一生颠沛流离,潦倒坎坷,但他始终为国焦忧,心系苍生。759年秋,杜甫辞官到成都,暂时结束了他流徙动荡的生活,在浣花溪暂得栖身之地。在四川期间杜甫虽主要寓居成都草堂,但其足迹几乎遍布蜀中,包括成都、绵阳、遂宁、阆中等地,他将丰富的生活及所见所感记录于诗,诗作有470多首,占杜甫全部存世诗歌的三分之一。其诗为民而作,为苍生而作,其中蕴含丰富“廉”文化内容,值得深入挖掘。

杜甫自言家族“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杜氏家族自汉武帝时执法严明的御史大夫杜周开始,便有着辉煌的历史,十一世远祖杜预更是杜甫引以为傲的文武兼备的卓越人物。祖父杜审言,年少成名,才情横溢,被誉为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杜氏家族成员间,孝悌友爱,如杜甫外祖母李氏不畏权势,坚持为下狱的父母送饭;又如自幼丧母的杜甫,寄养在洛阳姑母家,姑母以己子易杜甫的行为,让杜甫深感震撼,在《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碑》中深情回忆。这些事迹无不彰显了杜甫家族成员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和仁义、忠厚的性格特征,这都深深影响杜甫的精神世界。

杜甫服膺儒家文化,修齐治平的理念深入骨髓,他承载着家族的荣耀,常以先祖功业来激励自己,自幼便树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在长安积极求仕十年。当他仕途坎坷无望后,又以笔为武器,为民创作,这也是他对家族诗歌传统的继承。他始终坚守儒家的民本思想和深沉的忧患意识,这些均体现在他的诗作之中。

在上承忠孝家风的基础上,杜甫还重视家教传承,注重诗书传家和因材施教。“呼婢取酒壶,续儿读文选”和“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是教儿子读书,鼓励杜宗武勤奋学习,追求知识,并以古代圣贤为榜样,成为有用之才。“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鼓励儿子发扬和继承写诗的家风,告诫其子要趁青春年少及早努力,熟精《文选》,继承家族诗歌传统。

从“呼儿检赠诗”“呼儿正葛巾”“呼儿觅纸一题诗”“应门幸有儿”等诗可见,杜甫儿子的勤快孝顺。《课伐木》中的“怜悯执热烦促者,勿使踌躇怵惕间”,《催宗文树鸡栅》中的“避热时来归,问儿所为迹”等,则是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人生智慧传递给子孙。

杜甫为官时间不长,先后历仕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朝,任兵曹参军半年,左拾遗一年,华州司功参军一年,节度参谋半年,总时长仅三年。杜甫在任时,恪尽职守,尽力作为。

至德二载(757)五月,杜甫为左拾遗,作为唐肃宗身边近臣,感念其知遇之恩,恪尽谏官的职责,分析当前形势,议政论军,忧国伤时,鼓励朋友为国效力。写下了《送灵州李判官》《送韦评事充同谷判官》《送长孙侍御赴武威判官》《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送郭中丞三十韵》等多首诗歌。

在左拾遗当职的几个月中,杜甫因疏救房琯,触怒肃宗,后被疏远。此事后杜甫不敢再“廷诤”,但依旧履行着举荐人才的职责,他上书举荐岑参,说他“识度清远,议论雅正,佳名早立,时辈所仰。”岑参被授为右补阙,后改任起居郎。

同年八月,杜甫已离家近一年后,回家探望妻儿,在归家途中,写下了长篇叙事诗《北征》,可看作他用诗歌写的谏言,向皇帝汇报了他在探亲路上及至家以后的见闻感想。“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是诉说心曲;“此辈少为贵”“时议气欲夺”是对借兵回纥的态度;从“靡靡逾阡陌”到“残害为异物”三十六句, 反映了人民所受灾难的深重。

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司功参军事,掌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事无巨细,颇为繁杂,杜甫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他先是走访各地,了解情况,做好田野调查。他去过郑县(今陕西渭南)西溪,写下:“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远趁人”;到过蓝田县的崔氏庄写道:“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他还关注时局发展,写了《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为减轻人民负担建言。

广德二年(764),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作为其参谋,为平定蜀中叛乱、抵御吐蕃入侵,杜甫积极出谋划策。《东西两川说》:“顷三城失守,罪在职司,非兵之过也,粮不足故也。”指出失败原因是缺乏统一指挥和后勤保障;并提出了“均亩”的主张:“蜀之土肥,无耕之地,流冗之辈,近者交互其乡村而已,远者漂寓诸州县而已,实不离蜀也。大祇祗举兼并豪家力田耳,但钧亩薄敛,则田不荒,以此上供王命,下安疲人,可矣。”在《夔府书怀四十韵》中,他又提出“均赋”主张:“恐乖均赋敛,不似问疮痍。”在《送陵州路使君赴任》中,还提出“均役”主张:“众僚宜洁白,万役但平均。”可以看出,儒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王道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杜甫。

杜甫为官虽期短职低,但于为官之道,颇有自己的见解,他说为官要像严武一样“须知风化首”,清廉爱民和治理有方;要“君臣节俭足”,即君主和臣子在物质生活上厉行节俭,不铺张浪费,上上下下才会“朝野欢呼同”;要实地调查研究,到各地巡视,了解下情,“时观锦水钓,问俗终相并”;要打破陈规,消除偏见,不拘一格,任人唯贤,“四郊失壁垒,虚馆开逢迎”;要坚守原则,不畏强权“嫉邪尝力争”。

当年,宰相张镐营救杜甫时,对肃宗说:“若罪杜甫,恐绝言路。”这也侧面反映了杜甫的忠义直言,敢说敢做。后人也赞颂其“平生忠义心,多向诗中剖。忧国与爱君,诵说不离口。”

759年秋,杜甫辞官,到成都。此时唐朝已由盛转衰,政治腐朽,人民食不果腹。亲身经历这一切的杜甫不再期许为官实现政治抱负,而更专注于自我修身,以诗笔来反映社会现实,提出尚俭戒奢,并影响身边的朋友,劝谏他们清廉为官,以民为本。因此他在蜀中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等忧国忧民之作,以及《送陵州路使君赴任》《奉送严公入朝十韵》等劝谏朋友清正廉洁的诗歌。

关于崇廉尚俭,杜甫写道:“万物附本性,约身不愿奢” ,并推而广之到国君和官员的修身养德层面:“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文王日俭德,俊乂始盈庭”“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提封汉天下,万国尚同心。借问悬车守,何如俭德临”“襄阳幕府天下异,主将俭省忧艰虞”等,反映出他高尚的道德情操。

对于为官的朋友,杜甫期盼他们廉洁奉公,他的诗笔既咏史亦颂今。“官是先锋得,才缘挑战须”和“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是杜甫心中优秀官员的标准,他还认为优秀官员应该是国家的先锋和栋梁之才,不仅应该具备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还应该具备廉洁的品质和道德水准。

在历代贤臣中,杜甫尤其推崇诸葛亮,写下二十多首歌咏作品。他在成都安顿下来就首先寻访武侯祠,写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评价其“诸葛大名垂宇宙”“伯仲之间见伊吕”。

当代官员中,他推崇元结为模范榜样,读元结《舂陵行》《贼退示官吏》,立刻作《同元使君舂陵行》:“观乎舂陵作,欻见俊哲情。复览贼退篇,结也实国桢。贾谊昔流恸,匡衡常引经。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致君唐虞际,纯朴忆大庭。”赞扬元结为知民疾苦、敢于担当的好官。同时,他也赞美韦讽的品格,在《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中,韦讽在任上树立了良好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杜甫称赞他富有清明的政治智慧,清正廉洁、克己奉公。他还在《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中称赞他的族弟:“介立实吾弟,济时肯杀身。物白讳受玷,行高无污真。”

严武与杜甫关系密切,严武在蜀地任职期间给予杜甫很多帮助,杜甫也曾当过严武的幕僚,两人留下很多诗歌唱和。在给严武的诗中,杜甫寄托了对年轻有为的严武的殷切期待。如《奉送严公入朝十韵》诗:“鼎湖瞻望远,象阙宪章新。……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诗中希望严武能成为为国为民的能臣;在《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之四中说到“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表明杜甫对廉洁高效、风清气正政治生活的殷切希望。

杜甫在蜀中生活相对安闲,但仍心忧时局,心系百姓。他因自己茅屋为秋风所破遭遇,想到天下寒士,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感慨,是博爱精神的升华。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