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干货】锂电池C.B值设计手册

B站影视 2024-12-05 09:42 8

摘要:倍率效应、温度效应;在提升工作温度或充放电倍率时,阴、阳极的脱/嵌锂动力学性能存在差异,锂离子受到的阻力是不同的;例如若阴极25°C 0.33C 160mAh/g,25°C 1C 150mAh/g;25°C 160 mAh/g,45°C 170 mAh/g;若

(1)C.B.值的常规定义

正对面阳极容量与阴极容量的比值。

(2)C.B.值的实际本

全电池充电时,阳极提供的锂空位能否接收阴极提供的活性锂离子,保障活性锂不在阳极沉积析出。

(3)C.B.值的设计要求

设计的C.B.值应要保证电芯开放的工作窗口、全生命周期内不析锂。

(4)影响C.B.值因素

但究其根本,只有两个因素:克容量及涂布重量(C.W.)的变化。

下图中展示了影响C.B.设计值变化的几个细分因素,其实质就是在不同情况下,阴极活性锂总量与阳极空位总量发生相对变化。通常来说:

1、全电首效波动直接反应阴极克容量的发挥水平,因而实际的C.B.值随之变化。

2、若阴极衰减快,随循环进行,C.B.值逐渐变大;反之,阳极衰减快,C.B.值逐渐变小;因此需要合理设计,保证EOL C.B. > 1,电芯不析锂。

3、倍率效应、温度效应;在提升工作温度或充放电倍率时,阴、阳极的脱/嵌锂动力学性能存在差异,锂离子受到的阻力是不同的;例如若阴极25°C 0.33C 160mAh/g,25°C 1C 150mAh/g;25°C 160 mAh/g,45°C 170 mAh/g;若阳极0.33C 350mAh/g,1C 330mAh/g等,若忽视倍率或温度引起阴、阳极的克容量变化,而导致C.B.值设计不合理,在低温大倍率下,极易发生析锂。

4、此外,小编建议在做设计之前,必须掌握制程能力;因为涂布存在公差波动,当阴极涂布重量偏上限,而阳极涂布偏下限的情况下,实际C.B.值是偏小的;并且冷压后,阴极延展率较高(>1%)、阳极延展率相对较小(

5、电芯结构不同,正对面的阴、阳极涂布质量发生变化。如下图,相对叠片结构,卷绕结构内圈的阳极比外圈的阴极正对面长度略小,即正对面阳极涂布重量低于设计值,需要补偿曲率损失。这也衍生了圆柱电芯中独特的AB面设计,即涂布重量一面轻一面重,修正C.B.值设计。

通常说的C.B.值是采用阴、阳极的可逆克容量计算,这里称为放电C.B.值,一般设计采用1.05-1.20;根据小编的经验大致分为,3C类1.05-1.1;动力类1.1-1.15能量型,1.15-1.2功率型。上述C.B.设计通常是石墨体系,业内具备丰富的设计经验。而近年来无论是动力类还是3C类电芯,均对能量密度提出了高要求,特斯拉的硅碳电池早已面世装车,最近小米MIXAlpha手机又高调宣发长续航4050mAh高容量纳米硅基电池,硅基电池技术的成熟度越来越高。那硅基体系的C.B.值设计要求还与石墨体系相同吗?小编想在这里分享对比下。

在分享之前,上图描述了1st/2nd充放电过程中,1st Cycle/2ndC.B.值的计算(充电/放电C.B.值),并推理了其与全电首效与扣电首效之间的关系,目的也是为了用一个直观的等式表明充电C.B.和放电C.B.之间的理论关系。

那么在此,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对比,假定石墨体系设计放电C.B.值=1.15,石墨扣电首效93%,全电首效一般是84-88%左右,即,1.15=93%/(84%或88%*充电C.B.),得充电C.B.=1.039或1.088,考虑制程偏差,充电C.B.会更小,综合来说首次充电析锂的风险相对较小。但如果是硅基体系呢?考虑到硅基体系的高膨胀特性,业内大多选择的是低首效(全电)的氧化硅体系。各位读者可以自己计算下,即使是设计放电C.B.=1.15,也不能完全保证,低首效(全电)氧化硅体系首次充电不析锂。小编在此建议,基于硅基体系,应该优先考虑充电C.B.,而石墨体系在做极限设计时,也应该考虑充电C.B.值,这样才能保证首次充电不析锂。

最后分享一个C.B.值设计的经验公式,希望给初入行业的后继者们一些启发。本文仅仅是考虑C.B.值设计不失效,而关于C.B.值的大小细化设计验证,需根据不同种类的电芯(例如3C、启停、HEV、PHEV、EV等),工作窗口不同,工况不同,需要进行DOE验证设计C.B.值,保障电芯在最恶劣的工况下,不析锂。

来源:锂电百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