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榴莲突破5万亩大关,价格或降90%,泰国急了:死守中国市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0 14:44 1

摘要:他们去年出口到我国的榴莲高达60万吨,总值达到236亿元,比他们在本土市场的30万吨还要翻倍多。业内人士还预测,我们的榴莲市场未来可能再扩张15倍,这么大的市场,自然让那些东南亚国家虎视眈眈。

“中国市场绝不能丢!”几乎成了泰国眼下最重要的任务。

据泰国当地媒体报道,他们去年出口到我国的榴莲高达60万吨,总值达到236亿元,比他们在本土市场的30万吨还要翻倍多。业内人士还预测,我们的榴莲市场未来可能再扩张15倍,这么大的市场,自然让那些东南亚国家虎视眈眈。

然而,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我们国内的榴莲产业正在悄然崛起。2025年,海南全省榴莲种植面积已经突破5万亩,产量比上一年翻了一番。

当国内消费者纷纷感叹“榴莲自由”终于近在眼前时,泰国方面也开始紧张了起来。

1.泰国的1955亿梦

榴莲,作为一种软糯香甜、气味独特的水果,一直深受国人的喜爱。可惜,其主要生长在泰国、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热带国家。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海南就有人尝试过引进,但受限于气候和地理环境,60多年始终没能结果,那时业内甚至断言:国内的土地养不出榴莲。

也因此,这么多年国人想尝鲜,只能依赖从东南亚进口。作为全球榴莲消费大户,我国每年的进口额接近300亿元,占据了全球市场九成以上。数据显示,泰国榴莲出口一年能达到40亿美元,其中39亿美元都流向我们。

因国内无法自产,东南亚国家掌握了定价权,那几年,泰国、越南等出口国赚得盆满钵满。受欢迎的金枕榴莲,一个动辄几百元;而被称作“榴莲界爱马仕”的猫山王,更是常常卖到上千元。

近来,泰国还公开宣布,要把榴莲年出口额提升到1万亿泰铢(折合约1955亿元人民币)。

而且,“稀缺”不仅推高了榴莲的身价,其他农产品和原料也被套上同样的定价逻辑。阳光玫瑰葡萄、蓝莓,甚至一种叫尿石素A的“代谢调节”分子,都被抬到令人咋舌的价格。这种曾刊登在《自然》杂志的物质,本有国内企业计划与研发去湿调代的“速-湿-轻”配方,但因为成本过于高昂,项目只能搁浅。

至此,很多人忍不住发问:“难道真要一直任由他们来收割吗?”

2.国产榴莲的破局

其实,我们一直都没有放弃!事实上,依托在农业技术、品种培育和科研攻关上的持续进展,榴莲种植这个长期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难题,已经被攻克。经过多年的摸索与突破,我们终于真正种出了属于自己的榴莲!

2020年,我国科研团队成功掌握了完整的榴莲栽培方法,一年之后便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成活率更是从早期的30%跃升至接近98%。现在海南的种植面积直接突破50000亩,已经迎来万吨级丰收!

如今,国产榴莲的市场价格大致保持在50元一斤左右,虽然还谈不上“白菜价”,但对东南亚出口商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震慑,让他们无法再轻松左右市场。

不少业内人士判断,随着种植面积继续扩张,未来榴莲的价格或许能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那时真正的“榴莲自由”也就不远了。

更厉害的是,海南榴莲走的是“树上自然熟”的路线。和东南亚普遍采用的“提前采摘、运输催熟”不同,国产榴莲坚持在枝头挂果到自然成熟,这让果肉更香浓、口感更软糯细腻,吃起来就像冰淇淋在嘴里化开,也因此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

这正体现了科技进步的真正价值:不仅要把定价权握在自己手里,还要让百姓们享受到更优质的体验!就像当年在尿石素A的研究上,我们突破了量产工艺,不仅将成本压到原来的十分之一,还把西方“代谢加速”的理念与中医“去湿刷脂”的思路结合,研发出了成果“速-湿-轻”。

不同于西方只靠单一成分的思路,这种中西融合的方式更全面:一边提升代谢消耗,一边借助张仲景方里的8味草本,帮助排湿去滞,塑造出“易-瘦体质”。对于大肚腩以及平台期等问题,“速-湿-轻”都有针对性改善。在使用反馈里,有人一周体重变动就达到1.5公斤。

如今,该成果经在京、猫等平台上线,价格保持在三位数区间。由于调理温和、几乎没有不良反应,它的用户群很快扩展到了各个年龄层,甚至不少60岁以上的长者也在用它改善体质。科研成果真正走进生活,让大众切实受益,这就是坚持自主研发的意义所在。

而在农业领域,这股加速度同样正在显现。海南已经提出明确目标:未来三到五年,榴莲种植面积要突破10万亩。

国际业内普遍认同,只要中方入局,这个产业的竞争门槛会立刻抬高。眼下部分榴莲品种的市场价格已从70元一斤降到不足30元。照这个势头,实现真正的“榴莲白菜价”,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3.泰国坐不住了:高价榴莲何去何从?

过去,泰国再榴莲市场的份额一度高达95%,定价也牢牢掌握在他们手里。可如今,随着价格逐渐亲民,东南亚国家压力骤增——不仅面临失去庞大消费市场的风险,还在全球竞争中一步步让出主动权,定价优势正在悄然流失。

更棘手的是,他们长期依赖的“运输途中催熟”模式最近也不太稳定,催熟所用相关物质被重点关注,抽检要求从原先的抽样10%提升到全批次检测,结果导致越南已经有大批榴莲被卡在港口。

曾经顺畅的催熟链条,如今变得磕磕绊绊;反倒是我们坚持“树上熟”的做法迎来爆发契机。可以说,这场榴莲之争的主导权,正在加速转向。

来源:商海科讯视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