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技术的飞速发展,让这场以智能化水平决定制造业竞争格局的较量,离我们不再遥远。从自动化生产到质量控制的精准化,从供应链的协同优化到企业管理的智能化,无处不展现出AI技术强大的潜力。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作者克劳斯·施瓦布曾预言:“未来的制造业竞争,将不再是规模与成本的比拼,而是智能化能力的较量。”
AI技术的飞速发展,让这场以智能化水平决定制造业竞争格局的较量,离我们不再遥远。从自动化生产到质量控制的精准化,从供应链的协同优化到企业管理的智能化,无处不展现出AI技术强大的潜力。
但必须承认,AI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之路并非一片坦途,认知的落差,技术与场景的割裂,成功经验难以复制等难题依然存在。
只有让AI技术深入业务核心,才能真正迸发数智生产力。在华为全联接大会2025上,华为制造与大企业军团CEO刘超表示,“华为要探索AI落地企业核心场景、沉淀数智化能力、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实践。”
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首先是一场认知革命,然后才是技术革命。
刘超坦言,“中国市场,由于业务的场景更丰富,市场竞争更激烈,企业反而展现出更强的变革意愿。”所以我们看到,如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主动引入 AI 技术用于自动驾驶研发、智能座舱设计,因此快速提升产品竞争力,抢占了市场先机。
如果说认知是智能化转型的第一道关,那么AI的规模化部署则是第二重难题。制造业的业务链条长,场景碎片化严重,从研发设计、生产排程到质量检测、供应链协同,AI如果仅能做到零星部署,就如同在辽阔农田中播种零星作物,难以收获整体效益。
再者,技术体系化能力的缺失制约着智能化转型的深度。AI技术体涵盖算法、算力、数据等多个层面,并且需要与企业现有信息系统、生产设备深度融合,而制造企业通常不是技术密集型企业,这就需要找到拥有全栈技术能力的伙伴,比如华为。
最后,不同领域、规模的制造企业,生产流程与管理模式千差万别,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缺乏可参考的成功案例,增加了试错成本和转型风险,使得企业“不敢转、不会转”。
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是刘超强调“华为要深耕企业价值链,迸发数智生产力”的现实背景,唯有系统化解题,才能突破转型困局。
破题的关键,恰在“深耕”这两个字上。深耕也代表了聚焦核心场景,协同生态伙伴,持续迭代的长期主义。
华为制造与大企业军团将以行业智能化为目标,聚焦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两大核心场景,并在汽车、电子、重工、轻工、零售、建筑地产、软件与高科技等行业持续深耕。
我们知道,研发决定企业创新上限,生产决定效率底线。为什么聚焦研发与生产两个价值点?刘超表示,“因为这两大环节是制造业价值链的核心,也是华为技术能力与行业需求匹配度最高的领域。”
在此基础上,华为通过技术深耕,升级智能化方案,并基于自身实践与多产品组合优势,打造了六个智能场景助手,覆盖从需求分析到方案落地的全流程。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方案都是华为与行业伙伴共同打磨,确保了可复制性与场景适应性。刘超也说,“华为的优势在于,自身‘源于制造,更懂转型’,在华为自身业务上积极实践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同时,华为也在积极把这些经验和能力传递和共享给行业客户和伙伴。”
而在场景深耕方面,华为针对研发和生产场景,精心打造差异化方案,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企业需求。在生产领域,华为提供可持续升级的整体解决方案,助力企业实现从生产信息化到数字化工厂,再到智能制造的飞跃。无论是老工厂升级改造,还是企业柔性生产、工厂数字孪生、产品质量追溯等复杂需求,都能通过华为智慧工厂系列化方案落地实施。
在研发领域,华为则为企业提供从搭建实践方法论、筑牢技术底座,到场景化落地、生态协同的一站式研发数智化解决方案。通过软硬件结合辅助研发作业,利用高效协同平台打通角色与数据壁垒,借助 AI 重新优化研发流程,全方位提升企业研发效率。
这份深耕,也结出了累累硕果。华为不仅构建起一张覆盖1500家伙伴的协同网络,也在多个行业取得了突破,比如在汽车领域,与广汽、江淮等车企共同探索研发数智化与智慧工厂建设;在电子行业,与美的、海尔推进AI+创新场景;在零售、建筑、农业等领域,也涌现出诸如天虹百灵鸟大模型、温氏集团全产业链数字化等标杆实践。
华为的深耕,也进一步证明了只有真正深入行业,才能让技术扎根于业务,让AI转化为生产力。
事实上,AI与制造业的关系,并非简单技术叠加,而是深度融合、相互成就。制造业场景丰富、数据密集、痛点明确,是AI最佳的试验田,也是AI价值释放的最大受益者。
正如刘超所言,人工智能时代下,企业面对AI早已不讨论“为什么"的问题,而是积极探索“如何做”和“做什么”。而华为通过大量实践总结出四大关键发现,揭示了AI融入制造业的核心逻辑。
第一,基础模型与行业数据的结合大幅提升AI可用性。以质量检测为例,传统方式需为每个场景标注上千张图片、重新训练模型,成本高、周期长。而基于大规模预训练出的视觉质检模型,仅需少量样本微调即可实现高精度检测。在很多电子企业实践中,连先进封装级的精密缺陷也能达到“0漏检"。“这一方案在很多企业的真实业务场景中,测试效果远超预期。”刘超说。
第二,智能、技术推动AI从辅助工具升级为主动帮手。在广汽集团的案例中,AI Agent已能自主分解和编排研发流程中的100多个工作节点,成为工程师的“虚拟助手”。这不仅解放了人力,更通过标准化、自动化提升了整体研发质量。随着华为与伙伴深入分析研发、生产、供应等场景的岗位需求,更多Agent方案正加速落地。
第三,AI应用的选择正从IT部门转向业务部门。这一转变意义深远,因为业务人员更清楚痛点所在,也更关注投入产出比。比如在广新集团,业务部门与IT部门联合推出的AI应用集市,仅4个月就覆盖办公、财务、法务等多场景,实现了“全员化智能普惠”。
第四,新型IT架构成为支撑未来变革的基础。越来越多企业像温氏集团一样,选择与华为共同规划数智化顶层设计,从种猪生产流程优化到数字化养殖示范,逐步实现全产业链覆盖。
华为深知,只有深耕行业,才能让智能真正生根发芽;只有聚焦价值,才能让技术转化为真实的生产力提升。“在大企业与制造军团成立的三年中,我们服务了全球超过27000家制造与大企业客户,客户规模增长超过50%。” 刘超说。
通过聚焦核心场景、升级智能化方案、与客户和伙伴紧密合作,华为正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铺设坚实道路,并为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来源:科技象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