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前,大唐朝廷究竟对河北做什么了,导致积攒起滔天民愤?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8 16:38 3

摘要:虎牢关之战后,窦建德被俘,李渊拍板就宰了他。可就在窦建德被杀的一个月后,他麾下的刘黑闼又重整旗鼓,直扑河北。

安史之乱之前,河北人对大唐到底有多恨?他们积攒的怒火,为何在安禄山一声令下,就像脱缰野马般席卷中原。

窦建德,这个河北出身的枭雄,人缘好得很。

虎牢关之战后,窦建德被俘,李渊拍板就宰了他。可就在窦建德被杀的一个月后,他麾下的刘黑闼又重整旗鼓,直扑河北。

李世民奉命南征,刚撤兵,刘黑闼又杀回来了。太子李建成这回出马,魏征也跟着去了,才算把河北拿下。

有人说:“李渊高估了自己的处断能力,也低估了河北士族的反弹能力”,果不其然。

窦建德死后,河北士族记恨在心。有人曾劝李渊别动他,人情世故要讲究。

可李渊偏不听,非得一斧头砍下去。结果呢?

杀了窦建德,只换来更多的乱,河北人因为冤死的枭雄,心里更是憋了一口气。李世民登基后,给魏征派了个硬任务——去河北安抚,可这和根子上的恨没法彻底抚平。

魏征功劳再大,也只能换来短暂的表面和气。

而此时,武则天掌权。话说契丹南下,河北成了第一道防线。

河北士族没得选:投降?就得受贖;对抗?

赔命。结果有人被迫附契丹,回头再被武则天下令诛杀。

连家属都不放过。河北上空弥漫着同胞血腥味,老百姓心想:朝廷这么做,跟外敌差啥?

“他们说这帮人都是叛贼,可当时谁敢顶撞朝廷?只是想活下去。”百姓恨得牙痒。

过了几年唐玄宗上来了,开创“开元盛世”,可是河北人日子反而更差了。地方官员学聪明了,把钱袋子看得比百姓命还重要。

人情税、过路税、盐引子、绢布摊……各种名目的捐输像雨点儿一样往下笼罩。有人说:“唐玄宗自己住在九成宫奢华无度,根本不知道河北百姓的粮仓都被刮得干干净净。”可谁让地方藩镇坐拥兵马自成体系呢?节度使拿着朝廷批的印信,一边收税一边扩军,谁敢说个不字?

正因为唐玄宗看走了地方,一连挖空国库,又加重税收,才让老百姓对朝廷心灰意冷。更要命的是府兵制渐渐废了,募兵制上位。

募兵制的坏处很快显现——没了兵农合一的束缚,军队成了吸血虫。百姓不仅要供粮草,还得服劳役。

原来一年两季犁田,时不时应征两个月就够了;现在恨不得天天盯着你家门口盔甲声响。这下好了,河北田地无人耕种,田租却照样要交。

就在这时,安禄山被拔擢为范阳节度使。范阳就是今天河北北部,老百姓跟他面熟。

安禄山啥来头?他会讲亲情,知道百姓苦。

可你得想,安禄山在京城当过御前大将,熟悉朝中规矩,更熟悉朝廷的虚伪。他对河北百姓说:“我替你们顶住朝廷的贪官污吏。”老百姓信他。安禄山聚齐了府兵、高句丽、突厥各色人等,练就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地方军。

有人质疑:河北百姓真那么傻?其实不怪他们。

看着日子越过越难,眼看着一干朝廷官吏在洛阳、长安奢华挥霍,他们的怒火就只差一个出口。安禄山一声令下,城门大开,石家庄、保定、邯郸……不到一个月,河北大地就化作他的大本营。

可惜坚守的大臣寥寥无几。只有几个忠于皇帝的节度使,像高仙芝、杨国忠手下的他们,缺少后援,被迅速击溃。

大多数“识时务”的官员望着安禄山的军队,直接开了城门。有人扭头就说:“咱不与大唐同生死,就跟着看谁赢。”这才有了后世惊叹的记录:起兵从范阳到洛阳,不到一个月。

这么一看,安史之乱的爆发并非偶然。河北人对大唐的怨恨,从窦建德之死开始,经过武则天的屠戮,又在唐玄宗时期被税赋和募兵制碾压,一环扣一环,越积越深。

正因为老百姓觉得朝廷不管死活,才让他们对安禄山、史思明恨之入骨,却又甘愿拥戴。

有人还在八卦:河北的祠堂里,竟然为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史朝义都修了碑记。“他们到底是逆贼,还是河北人的英雄?”有人说:“祠堂不是给正人君子修的?可河北人修给叛贼,恰恰说明,整个大唐在河北人心里,早已没了正当性。”

安史之乱后,大唐由盛转衰,这是不争的事实。可真正让这场灾难爆发的,可能不是安禄山一个人的野心,而是朝廷对河北地区一错再错的政策。

倘若当初李渊杀窦建德手下留情、魏征有更大权力平反、武则天不将胁从契丹者株连九族、唐玄宗能兼顾盛世荣耀与地方百姓的生计……河北地头那口火,或许就不会这么迅速地燃烧。

“是谁挖空了河北人的血汗?是谁让他们的怒火没有退路?”也许,这才是最值得我们反思的。

参考资料: 1.信息来源:[《资治通鉴》]; 2.参考资料:[《旧唐书·窦建德传》]; 3.参考资料:[《新唐书·安禄山传》]。

来源:子麦侃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