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老包头】走西口的习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0 12:34 1

摘要:“走西口”指的是长城以外晋西北、雁北及陕北地区贫苦农民在当时到长城以外内蒙古西部地区谋生的社会活动。这种社会现象涉及到广大地区,其中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是河曲、保德地区。

“走西口”指的是长城以外晋西北、雁北及陕北地区贫苦农民在当时到长城以外内蒙古西部地区谋生的社会活动。这种社会现象涉及到广大地区,其中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是河曲、保德地区。

走西口唯一的行旅方式是步行。走西口者,从城关或其上游的河湾等渡口过河后,经内蒙马栅、陕西府谷县的古城,然后进入鄂尔多斯境内,经纳林、马场壕、达拉特旗,到达包头,稍作休整,再分散到各地去。在这段路途中,随时都有危险,且行程60里-80里路,非常辛苦。

走西口的行装也极为简单:扁担一条、一头扎捆简单行李,一头扎捆行路用的食品。更有贫者,只有一件烂皮袄,“铺前襟,盖后襟,两只脚蠕在袖圪筒”。扁担除挑行李外,还可以对付饿狼和野狗的袭击,在露宿时当茅屋梁架,在返回老家过黄河冰冻不实时,横架扁担可防止掉进冰窟。

走西口途中的住宿叫打路盘。因荒漠之中极少有村落,于是在天黑之后,大家就选择一块平坦而又杂草少的地方,稍加清理,将铺盖或皮袄展开,头枕自己的鞋子,这就算宿营。到达目的地后,因草原辽阔,蒙古民族又是游牧方式,所以全凭自己安营扎寨,临时搭建茅棚他们选择一个土质较好的小丘,朝南开一个小口,叫马口。然后在马口上架上扁担,盖上草席,四周用土压住,地上铺些野草或沙蒿,对于走西口的人来说,便是最好的卧室了。在这里居住的受苦人,如遇见可怕的流沙,则有被活埋的危险。 因茅棚内没有通风,里面非常潮湿,许多人得了腰腿疼病,加之草地上的蛇非常多,常有人被蛇咬。居住条件极其恶劣。

饮食方面,走西口的人在途中所带的食品分生熟两种,生的是小米,熟的是糠炒面——用炒熟的黄豆、谷糠磨成面制成。遇上有人家的地方,就借用锅灶做小米粥,没有人家,就吃点糠炒面。有句顺口溜说:“吃上糠炒面,喝上爬爬水(冷水),进圪肚里瞎日鬼(指肚疼),管它日鬼不日鬼,担上担出一身水。”在饮食方面,蒙古族原来只有奶制品和肉类食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谷子、小麦、玉米也成了他们常用的食物。而汉族喝茶时泡炒米,喝大碗酒等等都是学自蒙古族同胞,在语言方面也有很多的同化。(文章选自《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六期,图片来源网络)

来源:丹丹历史大观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