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家四口人,94岁的老祖母满口土话,11岁的曾孙却只会说普通话,拜年时全靠中间一代“翻译”——这场面让人笑中带泪,却是上海无数家庭的真实写照。
一家四口人,94岁的老祖母满口土话,11岁的曾孙却只会说普通话,拜年时全靠中间一代“翻译”——这场面让人笑中带泪,却是上海无数家庭的真实写照。
“侬好呀!”“吃过饭了伐?”这些软糯的上海话问候,曾经飘荡在每一条弄堂里。如今走在南京路步行街上,耳边传来的多是普通话和各地方言,甚至英语。
老上海人摇摇头:“现在的小囡都不会讲上海话了。”那么问题来了——上海话真的会消失吗?让我们一起来扒一扒这件事!
数据显示,在上海的2500万人口中,近一半是外来人口。这意味着在上海的街头巷尾,你遇到两个人中就有一个可能根本听不懂上海话。
更扎心的是在25岁以下的上海年轻人中,仅有70%能熟练说上海话,而有30%的人已经说得不太利索了。甚至在上海本地家庭中,也有40%的年轻人在家里选择说普通话而不是上海话。
沪剧名家茅善玉对此深有感触。她所在的沪剧院招收学员,已经招到了甘肃,因为本地会说上海话的好苗子太少了。
别看现在上海话处境尴尬,当年可是风靡一时的“热门语言”。
1949年以前,外国人编写的上海话学习手册就不下20种。英国、美国、法国等各国的传教士都热衷于编写各自的上海话手册,创造各种发音标记。
当年大量外地来沪的移民,都积极学习上海话,往往在几年内就能说得一口标准上海话。那时候,上海话是生活的“标配语言”。
新婚小夫妻搬进弄堂,学上海话是“必修课”;收音机里沪剧《罗汉钱》的唱段,是家家户户的背景音乐;连小贩的叫卖声都带着韵律——“赤豆棒冰,三分一根哦~”。
说到上海话的衰落,普通话推广是一个绕不开的因素。我国从幼儿园就开始推广普通话,学校语言、公务语言、服务用语等都在推行普通话。
很多上海家长也希望孩子学好普通话,将来更有发展前途。这就导致很多城市孩子已不会说地道的方言,成为“无方言族”。
另外,上海话的实用性也在下降。很多专业人士表示,上海话只适用于日常生活的交流,而不适用于专业讨论,上海话中缺少很多专业词汇。
很多上海籍学者在教学和学术讨论时,都会立即切换成普通话。大家都表示用上海话进行学术交流,感觉会很奇怪。
面对危机,上海话也在寻求“现代化”转型。很多年轻人正在用新潮的方式传承上海话。
短视频平台上,沪语博主用“十三点”(形容人傻气)“捉班头”(找茬)讲段子,弹幕里“老上海DNA动了”的感慨刷满屏。
音乐节上,沪语说唱《上海彩虹》一响起,“老卵”(厉害)的节奏让全场跟着摇摆。
科技手段也为保护上海话提供了新思路。钱乃荣领衔研发的“上海话拼音输入软件”就是很好的例子。国家语委也在建设国家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包括上海方言在内,都是数据库关注和采集的重点。
专家们普遍认为:上海话可能会变化,但不会消失。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小凡表示:有些年轻人不会讲方言,并不意味着那个地方的方言行将消亡,只是使用范围缩小了。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树铮也指出:“方言消失,不符合事实和发展规律。方言发展和消亡都有一个过程,现代方言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主持人曹可凡同样乐观:“我不觉得上海话会消亡,当然现在大家所讲的标准上海话可能不复存在。但也没关系,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方言,只是讲法不一样。”
换句话说,上海话不会消失,但可能会“变味”——就像现在的上海话已经不同于上世纪的上海话一样。
上海外滩的霓虹依旧璀璨,城隍庙的香火依然缭绕。
老弄堂里,偶尔还会传来“阿婆,买油条去呀?”的清脆童声;菜场里,“搿能介贵啊?”的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这些声音告诉我们,上海话还在顽强地活着——它不再是交流的必需,却成为连接上海人文化与情感的纽带。
就像一位专家说的:方言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承载者,如果丧失了方言,那就丧失了这个地方的文化。保护上海话,不是要让所有人都讲上海话,而是让这份独特的海派文化继续流淌在城市的血脉中。
所以别问上海话会不会消失,而要问我们还想不想听到下一代的上海小囡用软糯的乡音说一句:“侬好呀!”
来源:上海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