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8日午后,上证指数在3900点关口突然跳水,单日成交额暴增至3.17万亿元却收跌1.15%,这种"放量下跌"的诡异走势让市场弥漫着不安情绪。"主力剧本已写好,A股将重演历史调整"的说法在投资者社群中快速传播。究竟当前市场调整是牛市途中的正常休整,还是新一
9月18日午后,上证指数在3900点关口突然跳水,单日成交额暴增至3.17万亿元却收跌1.15%,这种"放量下跌"的诡异走势让市场弥漫着不安情绪。"主力剧本已写好,A股将重演历史调整"的说法在投资者社群中快速传播。究竟当前市场调整是牛市途中的正常休整,还是新一轮大跌的开始?通过对比历史数据与当前市场特征,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历史镜像:当前调整与2015年有何不同?
市场对"历史重演"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回顾A股历史,牛市途中的调整往往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方正证券统计显示,2007年牛市中曾出现持续28个交易日的调整,全A指数跌幅达20%;2014-2015年牛市则经历三次回调,平均跌幅约6%,持续时间7-11个交易日 。而当前调整自8月27日沪指见顶以来已持续约10个交易日,全A指数最大跌幅仅5.2%,无论时间还是空间都未达历史极值。
更关键的差异在于资金结构。2015年牛市顶点时,两融余额与A股总市值比例高达2.85%,杠杆资金疯狂涌入成为后期暴跌的隐患;而截至2025年8月28日,该比例仅为1.91%,较行情起点甚至略有下降。诺安基金的研究表明,当前A股总市值与GDP之比为85.6%,处于历史合理区间,远未达到2007年和2015年超过100%的泡沫水平。这意味着市场尚未出现系统性风险的信号。
从调整诱因看,历史上的剧烈调整多伴随政策强力收紧或外部冲击,如2015年的清理配资和2018年的中美贸易摩擦。而当前调整主要源于前期科技板块涨幅过快导致的获利了结,以及政策真空期的资金观望情绪。招商证券指出,目前并未出现对资本市场增量资金机制的严格监管信号,这与历史上牛市终结时的政策环境截然不同 。
资金暗战:主力资金正在进行"乾坤大挪移"
所谓"主力剧本"的核心证据,体现在近期异常清晰的资金流向变化中。9月17-19日三天,半导体与芯片板块获得主力资金净流入超180亿元,机器人概念吸金150亿元,而证券、有色金属等传统板块净流出合计达260亿元以上。这种"弃周期、拥科技"的极端分化,让人联想到2013年创业板与主板的背离行情。
北向资金的动向更值得玩味。在美联储9月降息落地后,北向资金单日净流出约50亿元,但中长期配置轨迹未变——通信设备、半导体等科技板块近三天获增持比例分别达27%和26%。这种"短期兑现、长期布局"的操作模式,与2019年外资持续加仓核心资产的行为逻辑高度相似。中芯国际三天获北向资金增持超12亿元,显示外资对中国科技自立的长期信心。
杠杆资金的表现则呈现矛盾特征。截至9月9日,两融余额达2.29万亿元再创阶段新高,但结构上高度集中于半导体、AI算力等科技赛道 。这种结构性加杠杆的现象,既表明市场风险偏好尚未崩溃,也预示着若科技板块出现回调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两融余额与总市值比例仍低于历史均值,系统性杠杆风险可控。
三大信号:判断调整终点的关键指标
历史经验表明,牛市调整的结束往往伴随着清晰的信号组合。通过分析2007年以来的11次牛市调整案例,成交额萎缩到位是最可靠的先行指标。方正证券发现,历次牛市回调区间成交额平均下降40%以上,2007年甚至下降60.4%。当前成交额从峰值3.17万亿元回落至2.1万亿元,回撤约33%,已接近历史均值水平,显示抛压正逐步释放 。
政策面的积极变化是第二个关键信号。2009年和2014年的调整终结,都伴随着货币政策宽松或产业政策加码。当前市场正等待两大政策窗口:一是即将召开的四中全会可能释放的"十五五规划"相关利好,二是美联储降息后国内货币政策的跟进动作 。华西证券指出,政策对"稳股市"的有力支持是本轮牛市驱动力未变的核心原因。
技术面的支撑位争夺同样重要。上证指数在3800点附近形成密集成交区,9月18日最低触及3800.99点后出现反弹,显示该位置存在较强买盘支撑。创业板指则依托5日均线展开修复,若能站稳3100点将打开上行空间。对比2015年调整中关键支撑位被连续击穿的情形,当前市场的技术形态仍属健康。
应对策略:在震荡中把握"换仓机遇"
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投资者更需要理性应对而非猜测"主力意图"。从历史数据看,牛市调整期往往是优化持仓的黄金窗口。中信建投统计显示,牛市整理期后,高景气赛道的涨幅通常远超市场平均水平。当前半导体、机器人等板块虽然短期估值较高,但未来3年复合增速预期超40%,产业逻辑未被破坏。
防御配置方面,低估值蓝筹展现出明显的抗跌性。金融地产ETF近三天净流入87.85亿元,银行、保险等板块的股息率已接近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具备较高的安全边际。对于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配置既能对冲波动,又不会错过市场企稳后的反弹。
需要警惕的风险点包括:创业板指恐贪值已达99的极度贪婪区间,科技股技术性回调风险加大;若两市成交额持续低于2.3万亿元,市场可能重回结构性行情。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北向资金动向与政策落地节奏,当北向资金单日净流入超80亿元且成交额重返2.5万亿元时,可适度提升仓位。
市场波动如同四季更替,牛市中的调整本是正常现象。从历史数据到当前资金结构,均显示本次调整更可能是"慢牛"途中的休整而非终结。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纠结"主力剧本"的真伪,不如聚焦产业趋势明确的高景气赛道,在市场震荡中完成持仓的优化升级。毕竟,每一次调整都在为下一轮上涨积蓄能量,这或许才是A股真正的"历史规律"。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