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植物虽然不能 “说话”,却能通过地下一张看不见的 “菌丝网” 互相 “预警”—— 当一株植物遭遇病菌侵袭,它会通过这张网给邻居发送 “抗病信号”,帮对方提前做好防御准备。近日,由中国科研团队主导的研究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 Host & Microbe》(2
植物虽然不能 “说话”,却能通过地下一张看不见的 “菌丝网” 互相 “预警”—— 当一株植物遭遇病菌侵袭,它会通过这张网给邻居发送 “抗病信号”,帮对方提前做好防御准备。近日,由中国科研团队主导的研究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 Host & Microbe》(2025 年 10 月 8 日刊)发表,首次清晰揭示了这张 “地下通讯网” 的运作机制,为解决番茄等作物的灰霉病难题提供了绿色农业新思路。
菌根网络通过改变根际微生物组组装增强植物抗病性
先给大家科普一个冷知识:地球上约 80% 的陆地植物(包括番茄、黄瓜、小麦等作物)都会和一种叫 “丛枝菌根真菌(AMF)” 的微生物交朋友。AMF 的菌丝会钻进植物根部形成共生关系 —— 植物给真菌提供光合作用产生的 “食物”(碳),真菌则帮植物吸收水和养分,还能搭建一张贯穿土壤的 “公共菌根网络(CMNs)”。
这张 “地下菌丝网” 就像植物的 “朋友圈”,能把相邻的植物连接起来。过去研究发现,当一株植物被虫子啃食或病菌感染时,它能通过 CMNs 给周围健康植物 “通风报信”,但科学家一直没搞清楚:这封 “预警信” 到底是什么物质?它又是如何让健康植物增强抗病能力的?
而另一边,农业生产中,由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堪称 “作物杀手”—— 它能侵染番茄、葡萄、草莓等 200 多种植物,导致果实腐烂、叶片坏死,每年造成全球数十亿的经济损失。传统依赖化学农药的防治方式,不仅污染环境,还容易让病菌产生抗药性。因此,破解植物 “地下通讯” 的秘密,对开发绿色抗病技术至关重要。
基于上述背景,研究团队提出了三个关键科学问题,也是本次研究要攻克的核心:
CMNs 传递的 “抗病信号” 究竟是什么分子?这个信号如何改变健康植物(受体植物)的生理状态?信号是否会影响植物根部周围的微生物(根际微生物组),进而帮助植物抗病?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团队设计了一套巧妙的 “根箱实验系统”,就像在实验室里搭建了一个 “植物地下通讯观测站”:
实验材料:以番茄为研究对象(易感染灰霉菌,且 CMNs 研究成熟),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为致病菌,AMF 真菌(Funneliformis mosseae)为 “菌丝网搭建者”。根箱设计:根箱分为两个隔间,中间用 38 微米的尼龙网和空气间隙隔开 —— 这样既能让 AMF 的菌丝穿过(搭建 CMNs),又能阻止番茄根系和土壤水分交流,排除其他干扰因素,确保 “通讯” 只通过 CMNs 进行。关键对照组:设置 “有 CMNs 连接” 和 “无 CMNs 连接”(切断菌丝)两组,还用到了番茄的 JA 突变体(jai1:JA 受体突变,无法感知 JA;spr8:JA 合成突变,无法产生 JA),验证信号分子的作用。检测手段:用 16S rRNA 基因测序分析根际细菌变化,HPLC-MS 检测根分泌物成分,稳定同位素标记(D5-JA)追踪信号分子传递,RT-qPCR 检测植物防御基因表达。当供体番茄被灰霉菌感染后,会大量合成一种叫 “茉莉酸(JA)” 的植物激素。而 CMNs 就像地下的 “光纤”,能将这种 JA 从感染的供体植物,精准传递到相邻的健康受体植物根部。团队用同位素标记的 JA(D5-JA)验证:2 小时内,供体的 JA 就能通过 CMNs 到达受体根部,而切断 CMNs 后,JA 就无法传递了。
受体植物收到 JA 信号后,会主动调整根部向外分泌的物质(根分泌物)—— 比如增加 L - 谷氨酸、L - 赖氨酸、核黄素、吡哆胺、棉子糖这 5 种关键代谢物。这些物质就像 “诱饵”,能精准吸引土壤中的两种有益细菌:链霉菌(Streptomyces)和游动放线菌(Actinoplanes),让它们在根部聚集。
有趣的是,这两种细菌并不是直接 “杀死” 灰霉菌,而是通过激活番茄自身的防御系统发挥作用:它们能诱导番茄叶片中 Lox-D、PI-II 等防御基因的表达,让番茄提前进入 “防御状态”。实验显示,有 CMNs 连接的受体番茄,灰霉病病斑面积比无 CMNs 的减少 47.8%,而如果受体是 JA 突变体(无法感知或合成 JA),这种抗病效果就完全消失了。
未来可以将 AMF 与链霉菌、游动放线菌混合制成 “生物菌肥”—— 通过接种这种菌肥,让作物快速搭建 CMNs,同时富集抗病细菌,从源头减少灰霉病等病害发生,替代部分化学农药。
通过外源添加 L - 谷氨酸、核黄素等关键代谢物,直接优化土壤环境,帮助作物招募有益细菌,即使在 CMNs 不发达的地块,也能增强土壤的抗病能力。
通过育种技术,培育能更高效利用 CMNs、更易合成 JA 的作物品种(比如番茄、葡萄),让作物自身拥有更强的 “地下通讯” 和抗病能力,从根本上降低病害风险。
虽然本次研究取得了突破,但团队也指出,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作物普适性:除了番茄,黄瓜、葡萄等其他易感染灰霉病的作物,是否也通过同样的 CMNs-JA - 细菌机制抗病?自然土壤验证:本次实验用的是灭菌土壤加标准化微生物群落,自然田间土壤中,复杂的微生物环境是否会影响 CMNs 的作用?多信号协同:除了 JA,植物是否还通过 CMNs 传递其他信号(如多肽、RNA)来增强抗病性?多物种群落:在自然植物群落中,不同植物之间通过 CMNs 传递信号时,是否会有 “信息干扰” 或 “协同预警”?这项研究让我们看到,植物并非孤立生存,而是通过 CMNs 形成了一个 “命运共同体”,在真菌和细菌的帮助下共同抵御风险。而中国团队的这一发现,不仅为植物互作领域提供了新理论,更给绿色农业带来了可落地的技术方案 —— 未来,或许我们不用再依赖农药,而是通过调控地下的 “微生物朋友圈”,就能让作物健康生长。
正如论文通讯作者周新刚所说:“理解自然界的共生智慧,才能找到更可持续的农业解决方案。” 这张看不见的 “地下菌丝网”,未来可能成为守护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
来源:农科最前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