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中欧基金一批科技类基金交出亮眼成绩单:冯炉丹管理的“中欧数字经济A”近一年收益率达232.23%。
图源网络
2025年8月,中欧基金一批科技类基金交出亮眼成绩单:冯炉丹管理的“中欧数字经济A”近一年收益率达232.23%。
这并非个别明星经理的运气爆发,而是资管行业“工业化”转型的生动注脚,就像工厂用流水线替代手工作坊,基金投资正从依赖个人能力转向靠系统体系取胜。
上世纪90年代前,美国资管行业盛产索罗斯、彼得・林奇这样的传奇基金经理,但近三十年再难有持续闪耀的明星。背后原因很简单:市场成熟后,A股与中概股已超8000只,而一个研究员最多覆盖200只,单靠基金经理“单兵作战”根本顾不过来。
中国资管行业也面临同样困境:规模暴涨后,少数经理撑不起巨额资金,策略单一还导致业绩大起大落。2021年中欧基金权益投决会主席周蔚文就察觉到变化。
贝莱德资本
提出“基金经理要把长板树得更长”,这成了产业转型的先声,与其赌单个经理的眼光,不如建一套能复制成功的系统。
2023年基金会正式提出该理念,董事长也公开明确表示,这是为应对两大挑战:一是市场太复杂,传统小团队模式跟不上;
二是规模与稳定性难平衡。但“工业化”绝非冰冷的流水线,而是像给基金经理“叠buff”,用平台力量放大个人能力。
图源网络
中欧科技战队的实践最能说明问题。2023年起,他们就探索“工业化”组织模式,如今12人的研究员团队覆盖半导体、AI、机器人等全产业链,基金经理各有专攻:冯炉丹盯人工智能,邵洁攻硬件,钟鸣深耕人形机器人。这种分工在光模块投资中立了大功。
中欧基金
杜厚良、钟鸣等人结合自身研判跟进,负责上中下游的三位成员交叉验证数据,快速形成精准判断,最终多只基金都把握住了这次机会。
更重要的是前瞻布局。2023年三四季度,团队就增设智能和人工机器等领域的建设,当时这些还未火。现在钟鸣能笃定看好机器人产业,正是因为研究员早把软硬件进展摸得透彻。
软件端大模型让“机器人大脑”进化,硬件端国内产业集群能快速降本,这些洞见都来自团队协作而非个人灵感。
如果说科技战队是“专业协作”的范本,中欧多资产团队的“MARS工厂”就是“流程分工”的极致。2019-2021年,他们管理规模冲到千亿却遭遇回撤,负责人黄华意识到:靠个人决策扛不住周期波动。
2023年起,他们把投资拆成标准化流程,像搭积木一样运作。以可转债投资为例:“设计车间”的策略专家找标的。
中欧基金采访
“生产车间”的量化工程师把思路写成代码,基金经理在“组装车间”按比例搭配策略,最后“检测车间”的风控团队实时监控风险。
这种模式让规模再回千亿。基金经理许文星深有感触,以前做权益投资全靠个人经验,现在从“想法”到“模型”有章可循先形成判断,再提炼成可回溯的信号,最后打磨成模型,收益来源清晰可解释,不再是“靠天吃饭”。
工业发展之所以可以落地,关键在文化发展。中欧基金的去中心化氛围帮了大忙:刚毕业的实习生有好观点也能在会上发声,基金经理从不藏着掖着。
2025年半年报里,三位经理对AI行情的看法各有侧重,却能彼此呼应,正是这种文化的体现。多资产团队更打破了部门墙。
黄华直接把IT和风控骨干调进团队“驻点”,需求当场讨论、当场修改,避免了跨部门沟通的低效。许文星表示这种网状协作让大家有“背靠背”的安全感,有人抓机会,有人磨策略,市场再变也有人托底。
从2021年周蔚文的预判,到2023年中欧正式推行“工业化”,再到2025年多业务线见效,资管行业正在告别“明星崇拜”。就像工业革命用机器替代手工,资管“工业化”不是否定个人价值,而是用体系让优秀经验可复制、可延续。
未来随着AI、量化技术融入,这个“流水线”会更智能。但核心永远不变:把“偶发的成功”变成“必然的常态”。
让投资者的钱真正靠系统而非运气增值。毕竟对普通人来说,买基金图的不是遇见下一个“传奇经理”,而是能稳稳拿到长期收益。
来源:暮时史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