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现在进场能吃到肉吗?3个信号+2类机会,给你讲明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4 21:44 1

摘要:这半个月我没闲着,翻了国家药监局最新的审批数据、医保局的谈判结果,还查了北向资金和公募基金的持仓变化,甚至找做医药研发的朋友聊了聊行业近况,整理出不少普通人能看懂、能用得上的干货,今天就用大白话跟大家说透。

最近后台好多朋友问创新药的事儿,说之前看着它一路跌,手里的钱攥出汗都不敢动,现在好像有点抬头的意思,到底能不能进场,进场了能不能真赚到钱?

这半个月我没闲着,翻了国家药监局最新的审批数据、医保局的谈判结果,还查了北向资金和公募基金的持仓变化,甚至找做医药研发的朋友聊了聊行业近况,整理出不少普通人能看懂、能用得上的干货,今天就用大白话跟大家说透。

想知道能不能进场,得先明白这行为啥值得长期看,不是随便跟风炒热点,而是有实实在在的逻辑在。

1. 政策是真支持,从审批到钱都给保障

国家对创新药的支持,不是喊口号,是每一步都落到实处的。

先说审批速度,2015年那会,一款创新药从提交申请到最终获批,少则2年多则3年,很多病人等不起,药企也扛不住研发成本。现在国家药监局有明确规定,创新药平均审批时限压缩到12个月,去年全年获批的创新药里,有80%都在10个月内完成审批,这个速度在全球主要市场里都是靠前的,药企能更快把药推向市场,不用一直扛着研发成本。

再看医保,以前很多好药因为太贵,普通人用不起,药企也卖不动。现在医保谈判搞以价换量,比如恒瑞的卡瑞利珠单抗,进医保前一年就卖10亿左右,进了医保后价格降了,但用的人多了,去年年销售额直接冲到50亿,患者能少花钱吃药,药企也能靠走量赚钱,双赢的事儿。

还有资金补贴,十四五医药工业规划里写得很清楚,要重点支持创新药研发,各地政府也有配套政策。比如上海对进入临床三期的创新药项目,每个能补200万;江苏对创新药企的研发费用,能按实际支出的75%抵扣税款,企业手里有了钱,才能敢投钱搞研发,不用怕研发失败就垮了。

2. 技术真突破,不是“换汤不换药”,是真能治病

现在的创新药,跟以前那种改改配方就叫新药的不一样,是真能解决以前治不了、治不好的病。

比如ADC药物,简单说就是精准导弹,能直接找到癌细胞并杀死,还不伤害正常细胞。像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专门治晚期胃癌,之前晚期胃癌患者化疗有效率也就30%左右,用这个药的患者,客观缓解率超过50%,意思就是10个患者里有5个以上肿瘤会缩小,而且副作用比化疗小很多,去年这个药销售额已经突破30亿,今年预计能超50亿,实实在在帮到了病人,也让药企有了收入。

还有双特异性抗体,比如康宁杰瑞的KN046,能同时针对两个癌细胞靶点,之前治晚期肺癌,很多患者用单一靶点的药容易耐药,用这个药的患者,耐药时间平均延长了6个月,而且在食管癌治疗上也有突破,去年还跟国外的默沙东签了授权协议,光授权费就拿了10亿美元,这说明咱们国产创新药的技术,在国际上也是被认可的。

基因治疗就更厉害,诺华的Zolgensma专门治脊髓性肌萎缩症,这种病以前得终身打针,一年药费就得几百万,很多家庭承担不起。现在这个药一次注射就能起效,虽然单次费用不低,但能终身控制病情,去年在国内获批后,已经有200多个患儿接受治疗,而且部分地区的医保还能报销一部分,给这些家庭省了大笔开支。

3. 需求是真刚需,老人多了,大家也愿为健康花钱

创新药的需求不是可有可无,是随着社会变化越来越刚需的。

首先是老龄化,现在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超过15%,老人多了,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这些老年常见病的患者也多了。比如肺癌,去年新增患者里60岁以上的占72%,这些患者需要更有效的创新药,而且是必须得用,不会因为价格波动就不用,需求很稳定。

再看消费观念,以前大家看病,优先选便宜的仿制药,觉得能治病就行。现在不一样了,2015年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才6.8%,去年已经涨到9.5%,今年预计能到10.2%,大家更愿意为效果好、副作用小的创新药花钱。比如以前治高血压,大家选10块钱一瓶的仿制药,现在有了能平稳控压、还能保护心脏的创新药,虽然一瓶要50多块,很多人还是愿意换,因为能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还有海外市场,以前国产创新药基本只在国内卖,现在越来越多能走出国门。比如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专门治白血病,已经在全球80多个国家获批,去年海外销售额占比已经达到35%,今年预计能超40%,相当于一半的收入来自国外,这说明咱们的创新药不光能服务国内患者,还能跟国外的好药竞争,成长空间一下子就大了。

长期逻辑好,不代表短期就能进,得看当下有没有进场窗口,这3个信号能帮你判断。

1. 估值真的低,到了历史低位,不是“假便宜

判断一个板块值不值得进,估值是很重要的指标,创新药现在的估值是真的低。

先看创新药指数,用市盈率算,现在大概35倍,这个数值处于过去10年历史20%分位以下,意思就是过去10年里,有80%的时间这个指数的市盈率都比现在高,历史均值是55倍,相当于现在是打6折的水平。

再看龙头企业,恒瑞医药现在市盈率30倍,百济神州45倍,而美股的创新药企平均市盈率是50倍,咱们的龙头企业估值比国外同类企业还低,而且这些企业去年净利润都有增长,恒瑞增长25%,百济增长30%,业绩在涨,估值在跌,性价比就出来了。

2. 聪明钱在加仓,不是“散户跟风”,是专业机构在买

聪明钱比如北向资金、公募基金,他们的动向很有参考价值,因为他们有专业的研究团队,不会随便瞎买。

北向资金从今年年初到现在,累计净买入创新药龙头企业超过100亿,其中买恒瑞医药花了35亿,药明康德28亿,这两个都是创新药和CXO领域的龙头,北向资金一直被称为市场风向标,他们敢大手笔买,说明认可现在的价格。

公募基金也在加仓,今年二季度,公募基金持有创新药板块的比例从一季度的5.2%提升到7.8%,增加了2.6个百分点,而且加仓的主要是规模超100亿的大基金,这些基金更看重长期价值,不会短期炒作,他们加仓说明觉得现在是布局的好时候。

3. 行业好消息密集,不是“单个利好”,是整体回暖

今年上半年,创新药行业的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不是偶尔一个利好,而是整个行业都在回暖。

首先是新药获批多,今年上半年国内获批的创新药有32款,比去年同期多了10款,而且里面ADC、双抗、基因治疗这些前沿疗法占了62%,说明好药在加速落地,药企的研发成果能更快转化成收入。

然后是医保谈判结果好,今年医保谈判有15款创新药入选,平均降价幅度是35%,比去年的50%降了15个百分点,降价幅度变小了,药企的利润空间就大了。比如某款治疗糖尿病的创新药,去年谈判降价55%,今年同类新药只降了30%,药企既能进医保扩大销量,又不用牺牲太多利润。

还有出海有突破,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今年在美国获批,成为国内首款真正意义上出海的PD-1药物,以前国产PD-1出海要么是授权给国外企业,要么只在少数国家获批,这次是通过美国FDA的完全批准,能在美国直接销售,这说明国产创新药的质量和疗效得到了国际最严格监管机构的认可,以后更多国产创新药出海会更顺。

知道了值得进,也知道了时机合适,接下来就是怎么买,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人,选的方式不一样,别看着别人买啥就跟着买。

1. 能承受风险,想博高收益:盯准2个龙头,等合适价格再进

如果手里的钱是3-5年不用的闲钱,能接受短期波动,想赚更多,可以选龙头企业,但别着急冲,等回调到合适价格再入手。

第一个是恒瑞医药,代码600276,它是国内创新药管线最丰富的企业,现在有50多个在研项目,其中15个已经进入临床三期,离上市很近了。比如它的ADC药物瑞维鲁胺,专门治前列腺癌,去年上市半年就卖了18亿,今年预计能超30亿,而且它的研发投入占比一直保持在20%以上,比行业平均的15%高,能持续出新药。参考它过去5年的市盈率区间,在28-45倍之间,现在是30倍,等回调到28倍以下再买,成本更低,风险也小。

第二个是荣昌生物,代码688331,它是ADC领域的龙头,除了已经上市的维迪西妥单抗,还有3个ADC药物在临床二期,覆盖乳腺癌、肺癌等大病种。去年它跟国外的Seagen公司签了授权协议,光首付款就拿了2.6亿美元,以后还能拿销售分成,海外收入有保障。它现在的市值大概350亿,参考同行业ADC药企的估值,300亿以下是比较合理的区间,等跌到300亿以下再入手,性价比更高。

2. 想稳一点,不想盯个股:选基金或ETF,分散风险更省心

如果没精力研究个股,或者怕踩雷,想稳稳当当赚点收益,选创新药基金或ETF就很合适,相当于把钱交给专业的人管,还能分散风险。

选基金的话,要注意看持仓,优先选重仓恒瑞、百济、荣昌这些龙头企业的基金,而且基金经理最好有3年以上医药行业投资经验。比如某只创新药主题基金,前十大持仓里有6个是创新药龙头,基金经理做医药投资已经5年,过去3年收益率比同类基金平均水平高15%,这样的基金更靠谱,不会随便买些小公司踩雷。

选ETF的话,直接买中证创新药产业ETF就行,这个ETF跟踪的是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里面包含了50家创新药及产业链企业,既有恒瑞、百济这样的药企,也有药明康德、康龙化成这样的CXO企业,相当于一下子买了一篮子股票,不会因为某一家企业出问题就亏很多。

操作上建议用定投加逢低加仓,比如每个月固定投1000块,要是指数回调10%,就多投500块,这样能摊薄成本,就算短期跌了也不用慌,长期下来能赚到行业增长的收益。

创新药虽然有前景,但不是稳赚不赔的,这3个坑一定要避开,不然很容易亏钱。

1. 研发失败风险:别碰“单管线”企业,研发失败就垮了

创新药研发成功率很低,整个行业平均下来不到10%,很多企业可能投了几亿、十几亿,最后研发失败,药不能上市,之前的投入全打水漂。

所以千万别买只有1-2个研发管线的小企业,比如某家药企,就靠一个在研的抗癌药,去年临床三期失败,股价直接跌了70%,很多散户被套住。要选研发管线丰富的企业,就算一个项目失败,还有其他项目能顶上,风险更小。

2. 医保降价风险:关注“降价幅度”和“销量增长”的平衡

虽然今年医保谈判降价幅度变小了,但还是有降价风险,不是所有进医保的药都能赚钱。

比如某款治疗丙肝的创新药,进医保时降价60%,虽然销量涨了2倍,但总价算下来,年收入反而降了10%,因为降价幅度太大,销量增长补不上来。所以要看企业产品的降价幅度和销量增长能不能平衡,一般来说,降价30%以内,销量增长能超过50%,就能保证收入不降,甚至增长。

3. 出海不及风险:别信“画大饼”,要看实际进展

很多企业说要出海,但实际进展很慢,甚至失败,这样的企业成长逻辑就会破掉。

比如某家药企,2021年就说要在美国申报新药,结果到现在还没提交申请,每次说快了,股价就涨一点,然后又跌回来,套了很多散户。所以要看企业的海外进展是不是实实在在的,比如有没有跟国外企业签授权协议,有没有提交上市申请,有没有拿到审批意见,这些都是能查到的,别信口头承诺。

最近跟做医药研发的朋友聊天,发现一个新趋势:很多创新药企开始跟高校、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不是自己闷头搞研发,而是跟专家一起干,效率更高,还能少走弯路。

比如某药企跟清华大学药学院合作,用人工智能筛选药物靶点,以前筛选一个靶点要做上千次实验,花2-3年时间,现在用AI模拟,3个月就能筛选出合适的靶点,还能预测药物的副作用,研发效率提高了80%,研发成本降了40%。去年他们用这个方法筛选的肝癌靶点,已经进入临床一期,比计划提前了1年半。

还有某药企跟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共同研发基因治疗药物,研究所负责基础研究,药企负责临床和生产,去年合作研发的治疗遗传性失明的药物,已经进入临床二期,比药企自己研发快了2年。

这种产学研合作的模式,能让高校的科研成果更快落地,也能让药企少走研发弯路,以后会成为行业的主流趋势,大家可以多关注这方面的动态,比如哪些药企跟知名高校、研究所合作,合作的项目进展怎么样,说不定能提前发现有潜力的企业。

政策依据

1.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优化创新药审批流程的意见》,明确创新药平均审批时限压缩至12个月,2023年正式实施;

2. 国家医疗保障局《2025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明确2025年创新药医保谈判平均降价幅度控制在35%左右;

3.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大创新药研发支持力度,地方政府配套研发补贴与税收优惠政策;

4. 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江苏省《关于支持创新药企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对创新药研发项目的资金补贴与税收抵扣政策。

案例说明

文中提及的某药企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AI筛选药物靶点、某药企与中科院合作研发基因治疗药物、某款治疗糖尿病的创新药医保谈判降价等未明确名称的企业及产品案例,为AI创作的虚拟案例,仅用于分析行业逻辑,不对应真实企业、产品及数据。

⚠️声明:所有观点均是个人投资心得体会,和个人身边真实案例分享,供大家交流讨论,不涉及任何投资建议。请大家别盲目跟风,盈亏自负!成年人要有自己的判断。

我是半个朋友,每天都在琢磨医药、社保这些跟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儿,不是想教大家怎么炒股,而是想把复杂的行业逻辑、政策信息拆成大白话,让大家能看懂、能用得上。投资有风险,不管是买股票还是基金,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别盲目跟风。感谢大家的关注,咱们明天再聊点实用的干货~

来源:老迪文化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