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版袁隆平:400年前冒死从吕宋带回红薯,缔造所谓的康乾盛世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6 07:23 1

摘要:中国历史上有几个盛世,西汉有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隋朝有开皇之治,而唐朝有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和开元盛世,而明朝有洪武之治、永乐盛世,清朝则有康乾之治。 据史料记载,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大清人口已逾三亿。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盛世,西汉有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隋朝有开皇之治,而唐朝有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和开元盛世,而明朝有洪武之治、永乐盛世,清朝则有康乾之治。 据史料记载,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大清人口已逾三亿。

乾隆皇帝觉得是自己祖孙三代励精图治、永不加赋的政策迎来了中国的人口大爆炸,但这背后有一个像袁隆平一样的明朝老人对农业的呕心沥血。这个明朝人叫做陈振龙(1543-1519)。他很平凡却又很传奇且伟大。明朝科学家徐光启的著作《农政全书》以及史学家谈迁的著作《枣林杂俎》中都提到过陈振龙的伟大事迹。

广东人和福建人是中国人里最具探险精神的族群,他们因为土地贫瘠以及海洋交通便利而去东南亚讨生活。在明朝灭亡的50年前,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和儿子陈经纶经常去吕宋岛(菲律宾)经商,他们见到了神奇的农作物-红薯,也叫番薯。

红薯原产于南美洲,西班牙人在16世纪殖民菲律宾群岛,又从南美洲引进了红薯,并在吕宋大规模种植。陈振龙记述:红薯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想到福建山地多而土地贫瘠,非常需要像红薯这样生存强大的粮食作物。于是,陈振龙决心把甘薯引进中国。

16世纪末,西班牙殖民者把红薯当做战略性物质,禁止华人携带出境。一经发现,可能有生命危险。为了将红薯带回中国,陈振龙经过周密的思考,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和儿子将红薯藤塞入海船的汲水绳中,并在上面涂抹泥土,最终于1593年躲过西班牙人的关卡,登上了返回祖国的轮船。7天后,他带着红薯藤到了福建厦门。因为红薯来自于海外,所以福建人称之为番薯。

红薯传入中国后,因为适应能力强,产量高,比谷子的产量高出20倍。同时能生吃,熟了又像密一样甜,这对于人多地少的国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优良农产品,故能很快向内地传播。

红薯在被引进50年后,迅速向全国推广。陈振龙的后人把向全国种植红薯当成了毕生的使命和信念。在康熙年间,陈振龙的五世孙陈川桂将红薯种到了浙江,之后又向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广泛宣传。他的六世孙陈世元在山东亲自传播种植,使得华北地区都知道了红薯这种粮食作物。

乾隆在位60年,中国人口由1个亿迅速变为3个亿,为了应对人口压力,不少地方都是由官方提倡栽种,乾隆还直接下令。1733年,红薯在四川扎根,1735年又跑到了云南,1752年到达贵州。

而到乾隆朝中期之后,红薯很快在全国广为传种,并成为中国仅次于水稻、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从此,红薯成为了全国性的粮食。所以,陈振龙的贡献堪比袁隆平,他被称为红薯之父。

毛爷爷说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这话不假。如果没有陈振龙冒死引进红薯,没有玉米的引进,清朝的人口大爆炸可能就是人口危机了。我们喜欢称赞霍去病、岳飞等民族英雄,但也不能忘了来自民间的凡人英雄。

资料来源:徐光启《农政全书》、谈迁《枣林杂俎》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