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日的皖南乡村,推土机在田埂旁轰隆响,返乡的程建军正盯着工人给新房浇屋顶,他在外打工15年,以前想都不敢想能在家乡盖起三层小楼,还带个小院子种茶花。其实像程建军这样的人不少,现在乡村振兴推进,从华北平原的农家院到西南山区的民居,再到江南水乡的白墙黛瓦,越来越多
春日的皖南乡村,推土机在田埂旁轰隆响,返乡的程建军正盯着工人给新房浇屋顶,他在外打工15年,以前想都不敢想能在家乡盖起三层小楼,还带个小院子种茶花。其实像程建军这样的人不少,现在乡村振兴推进,从华北平原的农家院到西南山区的民居,再到江南水乡的白墙黛瓦,越来越多人带着积蓄回故土建“理想家”。这股“归乡筑巢”热,不只是农民住房需求升级,更藏着乡村活力复苏的密码。
河南周口西华县的王磊,刚给父母翻新完老房,提起家乡变化就停不下来。以前村里路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拉袋水泥都得靠人力扛;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物流车能直接把瓷砖、家具送进门。说实话,现在农村早不是“落后”的代名词了。“四好农村路”织了便捷的交通网,农村自来水、电力供应都跟得上城市,5G覆盖了大多数行政村,快递更是村村通。
浙江衢州的李娜,返乡后新房里智能马桶、中央空调一应俱全,她说“城里有的舒适感,老家一样不少,还能推开窗见青山”。我觉得这不是凭空来的,是乡村振兴实打实补了基础设施的短板,以前这些是“缺点”,现在全成了吸引大家回乡的“卖点”。
光有好硬件还不够,大家敢把钱投到家乡建房,关键是政策给了定心丸。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后,农民的宅基地资格权、使用权都明确了,不少地方还搞了宅基地流转、有偿退出。湖北荆门沙洋县的周建国,拿着宅基地使用权证特坚定:“以前怕盖了房没保障,现在证拿到手,心里踏实。”像江苏苏州,还试点了“闲置宅基地入股民宿”,村民年分红能超2万。老实讲,政策不清晰的时候,谁都不敢乱花钱,现在规则明了,大家才敢放心回乡盖房。
四川眉山丹棱县的90后刘悦,返乡做柑橘电商,她的新房设计特别实在,一楼是直播间,二楼是客房,三楼自己住。现在大家回乡建房,早不只是“有个地方住”了,更多人想让房子变成“增收的跳板”。
云南大理的民宿村,村民把老院改成特色民宿,旺季时一房难求;山东临沂的蔬菜之乡,农户新房预留了冷库和打包车间,方便线上卖菜;福建宁德还有人把住房改成海鲜电商仓库,新鲜海货直接从家里发全国。刘悦算过账,她的直播间每月能卖20多万斤柑橘,这房子不仅住得舒服,还成了家里的“摇钱树”。我觉得这种“住房+经营”的模式特别好,把建房和谋生结合起来,比在城里光租房打工稳多了。
也有人选“城乡双栖”,广东东莞务工的湖南人陈卫国,去年在老家衡阳盖了房。他说平时在东莞打工,春节、国庆全家回去团聚,老人也住得舒服。城里买房要几百万,老家盖房几十万就够,还能留个养老的地儿。很显然,城市生活成本高,农村自建房的性价比摆在那儿,“家乡有个家”成了不少人的“保底选择”。本来想,大家可能就图个方便,后来发现这其实是挺理性的考量,既顾着当下打工,也想着未来养老。
安徽黄山歙县的退休教师胡敏,新房用的是老家山上的杉木当房梁,门窗雕的是小时候见惯的荷花纹。她说就想留住点念想。说实话,“归乡筑巢”背后,藏着的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乡愁。浙江温州瑞安的郑海峰,常年在上海做生意,特意把新房建在老宅旁边,因为“父母葬在村后的山上,守着老宅子,就像守着他们的念想”。建造一所体面的房子,不只是“光耀门楣”,更是对家族根脉的守护。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聚在新房里聊家常,那种烟火气里的人情味儿,城里小区里很难找到。
住房还是承载家庭责任的“港湾”,重庆万州的山区,返乡青年张莉把老房改成带电梯的小楼,就因为“奶奶年纪大了,爬不动楼梯,装个电梯方便她出行”。江苏盐城的村里,新建的农房里,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老人的“阳光房”、孩子的“游戏角”。并非明智之举的是,有人觉得农村房子能住就行,其实不是,每处设计都藏着对家人的牵挂。山西平遥还有村民,保留窑洞结构,融入现代卫浴,既守着传统,又过得舒服,这种平衡特别难得。
不过热潮之下也得冷静,有些地方出现盲目攀比建“豪宅”的情况,还有人占用耕地盖房,有的房子照搬城市风格,跟村里的老桥、古树格格不入。有乡镇干部说,有的村民房子盖得又高又大,却常年空着,浪费土地。如此看来,要让“归乡筑巢”走得远,得做好规划。一方面要守好耕地和生态红线,引导大家合理选址、科学建房,多建体现地域特色的农房,别搞“千村一面”;另一方面得接着壮大乡村产业,只有让归乡人“有活干、有钱赚”,才能避免“房子建好没人住”的尴尬。
从“进城追梦”到“归乡筑巢”,变的不只是人们的选择,还有乡村的模样,当农房既有现代生活的便捷,又有乡土文化的温度;当更多人能在家乡安居又乐业,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就真的在这一砖一瓦的搭建中慢慢实现了。这股“归乡筑巢”热,写的是新时代中国乡村的新故事,关于希望,也关于根脉。
来源:念寒尘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