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去医院陪朋友复查,排队时听见两位大爷在聊天。穿蓝外套的大爷说,他邻居在北方某城市,去年住院报销比例还能到75%,今年去办手续,被告知同类手术报销比例调到70%了。另一位大爷跟着叹气,说是不是医保基金快没钱了,以后看病要自己掏更多钱。这话听得周围人都有点慌
前几天去医院陪朋友复查,排队时听见两位大爷在聊天。穿蓝外套的大爷说,他邻居在北方某城市,去年住院报销比例还能到75%,今年去办手续,被告知同类手术报销比例调到70%了。另一位大爷跟着叹气,说是不是医保基金快没钱了,以后看病要自己掏更多钱。这话听得周围人都有点慌,我赶紧找做医保工作的朋友打听,才知道事情不是大家想的那样——部分城市医保基金预警,不是“整体没钱”,而是老龄化带来的“局部短期失衡”,而且国家早有应对办法。今天就把这事说清楚,不管是年轻人还是退休老人,都能明白未来看病报销到底有啥保障。
先理清:不是“医保没钱了”,是“局部收支暂时没对上”
很多人一听说“多城医保穿底”,就觉得全国医保都要出问题,其实这是误解。从全国层面看,2023年职工医保基金总收入3.5万亿元,总支出3万亿元,年末累计结余超过4.2万亿元,整体是“收大于支”的,根本不存在“没钱报销”的情况。
那为啥有些城市会亮预警?核心是“老龄化程度不同,导致局部基金收支节奏没对上”。举个例子,东北某老工业城市,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30%,退休人员比在职人员还多,而医保基金主要靠在职人员缴费支撑,缴费的人少、看病报销的人多,基金支出自然压力大;再比如中西部一些小城市,年轻人大多去大城市打工,本地缴费人口减少,留下的老人多,医保基金也容易出现短期紧张。但这些城市的问题,会通过“省级医保调剂金”来解决——把基金结余多的城市的钱,调剂到紧张的城市,保证报销不受影响。像2023年,仅职工医保省级调剂金就调剂了2000多亿元,很多预警城市靠这笔钱,维持了正常的报销比例。
还有人担心“报销比例下调是基金不够”,其实不是。有些地方调整报销比例,是为了“优化报销结构”,比如降低进口高价药的报销比例,提高普通常用药、基层医院的报销比例,既保证大家能用到必需药,又避免基金浪费。比如某城市把进口抗癌药报销比例从80%调到75%,但把社区医院门诊报销比例从50%提高到60%,对大多数人来说,反而更实惠,因为平时感冒发烧在社区就能看,报销多了,花的钱更少。
再看实:国家早有“三招”托底,看病报销不会“掉链子”
面对老龄化带来的医保基金压力,国家早就布局了应对措施,这三招实实在在保障着大家的报销权益,每一招都和我们息息相关。
第一招是“做强统筹,让基金‘活’起来”。以前医保基金是“市级统筹”,每个市各自管各自的钱,有的市结余多,有的市不够用。现在正在推进“省级统筹”,甚至未来要实现“全国统筹”,把全省的基金放在一起管理调配。比如广东省,2023年实现职工医保省级统筹后,把珠三角结余多的城市的基金,调剂到粤东西北紧张的城市,不仅没让任何一个城市的报销比例下降,还把基层医院门诊报销限额提高了500元。这就像把分散的小钱凑成大钱,不管哪个地方有压力,都能互相帮衬,不会让某一群人“报销无门”。
第二招是“控费增效,把钱花在‘刀刃’上”。不是简单地“少报销”,而是“少花冤枉钱”。比如推行“药品集采”,把大家常用的降压药、降糖药、抗癌药的价格砍下来,以前几百块一盒的抗癌药,现在几十块就能买到,医保基金花的钱少了,报销自然更可持续。像治疗糖尿病的二甲双胍,集采前一盒20元,集采后只要3元,医保报销后个人只要花几毛钱。还有“按病种付费”,比如看肺炎,不管住院7天还是10天,医保都按固定金额给医院付费,避免医院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减少基金浪费,间接保障了报销比例稳定。
第三招是“扩大收入,让基金‘池’更大”。一方面,鼓励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现在很多自由职业者、外卖员、主播都能以灵活就业身份交职工医保,既让他们有了保障,也给基金增加了收入;另一方面,探索“医保基金投资运营”,把暂时用不上的结余基金,通过安全的方式投资增值,比如买国债、存定期,让基金“钱生钱”。2023年,全国医保基金投资收益超过150亿元,虽然不算多,但也是一笔补充,能让基金更稳健。
最后说:我们能做些啥?3件小事帮医保“减负”,也是帮自己
医保基金的保障,不止靠国家,也靠我们每个人的小举动。做好这三件事,既能减少基金浪费,也能让自己看病更省心。
第一件事是“按时缴费,别断缴”。不管是上班交职工医保,还是自己交居民医保,都要按时缴。职工医保断缴会影响报销比例,居民医保断缴当年就没法报销,而且断缴的人多了,基金收入就少了,大家的保障都会受影响。比如年轻人换工作时,记得让新公司及时续交医保,中间有空档可以自己先按灵活就业身份交几个月,别让医保“断档”。
第二件事是“小病去社区,大病去医院”。社区医院的门诊报销比例比大医院高,而且人少、不用排队,平时感冒发烧、拿慢性病药,在社区医院就能解决,既能少花钱,又能减少大医院的压力,避免基金过度用于“没必要的大医院诊疗”。我奶奶平时拿降压药都去社区医院,一盒药30元,报销60%,自己只花12元,比去大医院方便还便宜。
第三件事是“理性用药,不浪费”。医生开的药要按剂量吃,别囤药、别乱换药。现在很多人家里囤了一堆感冒药、消炎药,过期了只能扔掉,这其实是浪费医保基金(因为买药的钱里有医保报销的部分)。还有些人觉得“贵药效果好”,主动让医生开进口药,其实很多国产药效果一样,价格还便宜,既能减轻自己负担,也能帮基金“省钱”。
其实,医保基金的压力,是老龄化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成长烦恼”,不是“无解难题”。国家有统筹调配的办法,有控费增效的措施,我们每个人再出一点力,就能让医保这个“安全网”越织越密。未来看病报销,不会因为基金短期紧张就“掉链子”,反而会随着政策优化,变得更公平、更实惠。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人担心医保报销的事?你平时看病是去社区医院还是大医院?要是你对医保政策有啥疑问,或者有省钱的看病小技巧,欢迎在评论区聊聊,给大家支支招。
我是好运相伴,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好运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