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0年,在苏联积极引进外国技术、推动本国坦克工业发展的浪潮中,一组由德国工程师组成的团队应邀来到苏联,其负责人是爱德华·格罗特(Edward Grote)。苏联方面为这批外籍专家提供了明确的任务:设计一款具有前瞻性的战斗车辆,具备当时较为先进的装甲防护与火
1930年,在苏联积极引进外国技术、推动本国坦克工业发展的浪潮中,一组由德国工程师组成的团队应邀来到苏联,其负责人是爱德华·格罗特(Edward Grote)。苏联方面为这批外籍专家提供了明确的任务:设计一款具有前瞻性的战斗车辆,具备当时较为先进的装甲防护与火力。由德国专家提出并制造的这款实验性中型坦克,就以负责人名字命名为——“格罗特坦克(Tank Grote)”。
注:该项目是在苏联与德国在凡尔赛条约阴影下秘密军事合作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这种合作一直持续到小胡子上台。
上图为格罗特实验坦克的实拍照片
1930年3月,作为两国间军事技术友好交流的一部分,德国工程团队来到苏联。在爱德华·格罗特的领导下,团队受命设计一款具有如下特征的中型坦克:
火力强大(要求配置机枪与火炮的混合武器系统);装甲厚度约为20毫米;质量为18至20吨;在硬质路面上的速度为35–40公里/小时。在其它方面,设计者被赋予了几乎完全的自由。但这份“自由”其实是带条件的:为“增进合作”,苏联方面插入了大量本国工程师(目的双重:一方面进行技术监控,另一方面“偷师”德国技术),还有一整套OGPU(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即后来的内务部NKVD)人员随时监视。整个项目高度保密,命名为AВО-5设计局,选址在列宁格勒的“布尔什维克”工厂。
注:AВО-5意为“第5特别军事设计局”,这是苏联惯用的代号方式,用以掩盖真实工作内容。
“爱德华·格罗特”格罗特中型坦克的首席设计师,
除了前面提到的参与者之外,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成员们也对该项目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克里缅特·叶菲莫维奇·伏罗希洛夫(Климент Ефремович Ворошилов),他经常亲自前往代号“AВО-5”的秘密设计局进行视察(该设计局位于列宁格勒“布尔什维克”工厂内)。自然,他每次前往都会亲自向慈父汇报。到1930年年底时,他曾向慈父报告称,新坦克的实验样车预计将在12月15日至20日之间完成。然而工程师们没能如期完成,样车最终直到1931年4月初才制作完成,并开始接受测试。
军方当时对这款新坦克抱有“雄心勃勃”的计划——如果测试顺利,计划生产总量可能会高达两千辆!测试工作于1931年6月27日启动,并持续至同年10月1日。在这三个月多的时间里,坦克进行了各类机动试验,期间发现了不少优点,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总体而言,该坦克在当时同类车型中显示出不错的越野性能和机动性,其众多部件也表现出良好的可靠性。问题主要集中在连接管道系统上,以及车辆在松软地形上的通过能力。此外,变速箱(КПП)和侧向离合器的设计也存在一定的瑕疵,坦克的操作人机工效(即内部布局和操控便利性)也遭到了一些批评。
坦克在测试中的照片
1931年10月4日,苏联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对坦克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按照高层的设想,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制定消除车辆缺陷的方法。然而在听取总设计师的报告,并仔细审查所有试验数据后,委员会做出结论:认为该坦克设计过于复杂,不适合批量生产,但其部分结构和设计理念可以借鉴,用于改进苏联自己的坦克制造技术。坦克样车随后被送去进行缺陷修正,但修正完成不久,相关后续研制工作就被叫停。国际设计局AВО-5被解散,而德国工程师团队也于1933年8月被遣返回国——正好在小胡子上台之后。至于坦克本身,最初被转送至莫斯科郊外的库宾卡靶场,后来又交由慈父命名的摩托化与机械化军事学院保管,直到1941年6月。之后就失去了它的踪迹——很可能已经被当作废铁回炉处理。
格罗特坦克(Танк Гротте)采用了典型的传统布局,其武器系统呈三层结构分布,战斗炮塔则位于车体中部。其装甲被认为仅具备防御步枪子弹的能力(即“防弹装甲”级别)。
格罗特坦克的车体与炮塔在世界坦克制造史上首次实现了全焊接结构。没有铆接、也没有框架组装等传统工艺。同时,苏联工厂也掌握了所谓的“德国焊接法”,该方法至今仍在装甲车辆生产中应用。
TГ-1(若被正式列装时的预定名称)的车体设计十分独特、富有创新性——车首采用倾斜式设计,装甲板以一定角度安装;炮塔下方的战斗室呈流线型结构,炮塔则为半球形。尽管原设计要求装甲厚度为20毫米,但某些部位的装甲厚度实际上达到了44毫米,这部分得益于合理倾斜角度的设计。
有一张展示坦克正面视角和驾驶员位置的照片
更有意思的是,网络上有资料称该坦克的车体是密封的,不仅能防水,还能防止毒气进入。可惜没能找到确凿证据,但如果确实如此,那设计师爱德华·格罗特(Edward Grotte)确实值得致敬。据说原计划将炮塔下方的战斗室设计为可旋转结构,但在原型装配时该部分受损,最终只能焊接固定。不过,未来有打算修复这一缺陷。
还有一张坦克车体图
主炮塔同样采用焊接制造技术,结构也类似后期坦克常见的炮塔布局。炮盾与炮塔前部的装甲厚度为44毫米,两侧装甲为30毫米,炮塔顶部及车体顶部为10毫米厚。主炮为一门76.2毫米的实验炮,此外还有三挺机枪。炮塔顶部还有一座小型“指挥塔”,配备一顶带观察罩的小炮塔,并安装了一门37毫米反坦克炮。
TГ坦克的一大特色是配备潜望式观察装置。为瞄准主炮,安装了两个带0.5毫米狭缝的瞄准镜,这些瞄准镜被装在旋转的装甲罩中,两个装置由电动马达以每分钟400—500转的速度相向旋转。此外,指挥塔和驾驶员的三个前视窗也装配了类似构造的潜望装置。
武器系统TГ的武装在当时可谓最强、最现代化的之一——要不是后来出现的一些问题。本段首先介绍其火炮武器。
主炮为实验型А-19式76.2毫米坦克炮(请勿与后来的122毫米师属野战炮混淆),由彼得·夏钦托夫和格罗特共同开发,基于1915年型号的伦德尔-塔尔诺夫斯基高射炮改进而成。该炮配有垂直半自动楔形闭锁机构、30.5倍口径的膛线炮管,以及缝隙式炮口制退器。
已有公开照片显示该76.2毫米坦克炮A-19。
然而由于主炮塔空间紧凑,必须对火炮进行改造:包括将复进机和制退机分别布置在炮管两侧,修改炮架结构,安装弹壳回收器和由工程师伊万诺夫设计的炮口制退器。尽管如此,这仍使得A-19成为1931年时苏联(甚至可能是世界)最强的坦克炮。令人不解的是,它为何没有进入量产阶段。
主炮安装在战斗室前部装甲上,通过半自动装弹系统可实现每分钟10—12发射速。炮口初速为588米/秒,性能相当优异。但测试中发现,当连续射击时,半自动装填机制经常失效,只能手动操作,影响作战效率。备弹量为50发。
副炮为一门由夏钦托夫设计的37毫米PS-1坦克炮,可实现360°环射,甚至能攻击低空目标。其炮管较长,使得弹丸初速达707米/秒,虽不及1930年型的反坦克炮,但更适合安装在坦克上。备弹量为80发,放置于小型指挥塔内。
TГ的辅助武器竟装备了五挺机枪。其中三挺是1910年型“马克沁”水冷机枪,安装在主炮塔的两侧和后部,采用由什帕金设计的球形座。令人疑惑的是,这种机枪在战斗中容易损坏水冷套管,一旦冷却水流失,机枪就会因过热而失效。
另外两挺是DT机枪,分别安装在车体两侧,也为球形座。五挺机枪共用弹药,总备弹量为2309发。当时认为,这已足以满足战斗需求,且不会占用太多战斗舱空间。
最初,计划为该坦克安装格罗特设计的发动机。就像整辆坦克一样,格罗特专为这款坦克设计的发动机也极具原创性:它是一款风冷式8缸发动机(由两个4缸组块组成,通过曲轴箱连接),功率为250马力。其润滑与冷却系统尤为独特。润滑系统是为每个气缸单独设立的,使用分离器并配有安装在滚柱轴承上的专用吹扫腔(而不是像当时普遍使用的白合金轴承)。结合组装式曲轴,这种设计本应能提供非常低的噪音水平(甚至低于轿车),并实现极高的可靠性。
然而,恰恰在发动机的可靠性方面出现了重大问题。由于未能按期解决这些问题,已建成的样车最终安装了一台航空用的M-6发动机,功率300马力。由于M-6在尺寸上略大于格罗特的原设计发动机,因此不得不对坦克的一些部件进行改造,尤其是发动机只能以开放方式安装在车体中。值得一提的是,M-6被视为临时方案——原计划是在格罗特发动机完善之后,换装该发动机并用装甲罩将其封闭。但实际上,格罗特的发动机始终未能达到可接受的可靠性水平。
传动系统包括干式主离合器、变速箱、侧向离合器、单列侧减速器。变速箱提供4个前进档和4个倒车档,并具备平稳换挡功能。这种变速箱结构允许坦克以相同速度前进和后退,在战斗中快速撤出损伤车辆时是一个优点。变速箱采用人字齿啮合的齿轮,操控方式非常新颖——没有采用传统操纵杆,而是使用航空式调节手柄。转向通过向左右偏转手柄来完成。加上气动伺服装置,使得驾驶操作极为轻松。
行走装置方面,每侧履带配有5个大直径负重轮,带有气垫轮胎,采用独立弹簧悬挂和气动减震器,此外还有4个支重轮、一个前导向轮和一个位于车尾的主动轮。负重轮的减震系统设计非常高效,可分为三级:第一级为带压缩腔的独立气动悬挂系统,第二级为独立螺旋弹簧悬挂,第三级则是所有负重轮配备的“Elastic”型半气动轮胎。这使得该坦克行驶极为平稳柔和。
坦克装备有非常柔和的气动制动系统,不仅应用于主动轮,也用于所有负重轮。这种设计不仅可在机动时对主动轮单独制动,也可以在司机操作或履带断裂的情况下对整侧履带轮组实施紧急刹车。履带采用细节丰富的新颖结构:履带板通过端部与滚链链节连接。该结构配合冲压制造的零件,使得履带具备极高的抗拉强度。值得一提的是,TG的行走部分设计得非常轻便,以至于在平整坚实的地面上,几人便可徒手将25吨重的坦克从一处推至另一处——虽然我也不太理解这是如何做到的。行走装置还被装甲侧裙板保护。为了在松软地形上自行脱困,导向轮轴上可以安装特制的“爪型”装置。
结语
格罗特坦克本可能成为一款非常优秀的战车,但TG实在是生不逢时。苏联最终拒绝其列装,更多是因为它的造价过高、原设计发动机无法实现以及技术复杂度远远超出苏联当时坦克工业的水平,而并非单纯因为其可靠性差。
尤其是TG复杂结构所需的加工精度,约95%的当时工人都无法达标,这直接导致了其可靠性难以保障。
这意味着它无法实现量产,也不能迅速满足苏军对中型坦克的迫切需求,最终决定了TG的命运。尽管如此,在TG的研发与试验过程中,苏联工程师积累了宝贵的中型战车设计经验。许多技术方案被后来苏系坦克采用,尤其是在T-35的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源:胡侃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