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丰县县衙长啥样?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7 08:35 1

摘要:民国丰县县衙坐落于“城中央,左临文庙,右接武营,街衢四通”(《黄体润日记·民国二十三年七月》),兼具行政中枢与战略要地双重属性。其建筑形制承袭清代官署,但已显衰颓之态。黄体润曾叹:“大堂梁柱虽雕花犹存,然瓦裂椽朽,每逢暴雨,积水没踝。”(《黄体润日记·民国二十

民国丰县县衙坐落于“城中央,左临文庙,右接武营,街衢四通”(《黄体润日记·民国二十三年七月》),兼具行政中枢与战略要地双重属性。其建筑形制承袭清代官署,但已显衰颓之态。黄体润曾叹:“大堂梁柱虽雕花犹存,然瓦裂椽朽,每逢暴雨,积水没踝。”(《黄体润日记·民国二十五年五月》)主体建筑群以青砖灰瓦构筑,大堂悬“明镜高悬”匾额,二堂挂其亲书楹联“守土安民非易事,披肝沥胆是初心”,檐角风铃在日记中被描述为“风起铃咽,如诉乱世苍凉”。

县衙功能随战事演进不断调整,黄体润详述:“大堂白日审案,入夜则置沙盘议兵事;二堂文书堆积如山,竟无立锥之地。”(《黄体润日记·民国二十七年冬》)

政务中枢:二堂东厢设机要室,“凡田赋册籍、剿匪密报皆锁铁柜,钥匙不离吾身”(《黄体润日记·民国二十九年四月》),西厢则为接待室,常见“士绅持烟袋踞椅争赋额,农妇抱婴啼诉匪患”场景。军事要塞:1938年后,县衙增设地下指挥部,黄体润记录:“掘地三丈成密室,煤油灯昼夜不息,地图钉满土墙。”(《黄体润日记·民国二十八年秋》)后院马厩改作临时军火库,“步枪捆扎如柴垛,手榴弹箱垒作桌案”。生活空间:后宅书房成为黄体润精神寄托,“夜半秉烛录日记,鼠啮窗纸,枪声时闻,犹奋笔不辍”(《黄体润日记·民国三十一年除夕》)。

县衙在“修毁交替中苟延残喘”(《黄体润日记·民国三十四年八月》)。1935年洪水后,“征民夫八十,拆城砖补衙墙,老吏持尺督工,妇孺运土不止”(《黄体润日记·民国二十四年九月》)。至1941年遭日军轰炸,“大堂东角轰然崩塌,瓦砾埋没案牍,幸档案前夜已转移地窖”(《黄体润日记·民国三十年三月》)。黄体润曾自嘲:“吾非县长,实为泥瓦匠首”,道尽修缮之艰。

1948年11月,黄体润在最后日记中写道:“焚不能携之文书,烟柱冲霄,如衙署将倾之谶。”(《黄体润日记·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七日》)撤离时“以青布裹县志三册、官印一方负于背,回望衙署鸱吻,知此生不复见矣”。1950年代,新政权的调查报告称:“旧衙木料用于建小学,石狮砸碎铺路。”今人仅能从黄体润“大堂前古槐,三人合抱,枝干虬结若苍龙”的记述中,遥想当年景象。

这座“在纸页间比砖石间留存更久”(地方史学者评语)的县衙,通过黄体润的“铁划银钩字迹与斑驳蓝墨水”,将民国基层政权的挣扎、知识分子的坚守、传统建筑的消逝,凝成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处日记引文,皆是历史肌理的真实切片。

来源:淮海之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