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胃癌?!出现这些情况,该警惕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6 20:38 2

摘要:低龄胃癌,刁德昌团队先考虑小玲家里是否胃肠肿瘤的家族史,排除该病因后,医生把目光转向生活习惯。原来,小玲出生满月后一直跟随奶奶在农村生活,老人家节俭,平时喜欢做一些腌制的梅菜、盐焗类的食物,长期食用;奶奶没空煮饭的时候,小玲就只能用泡面、烧烤凑合一下。这些情况

近日,“13岁女孩长期食用腌制菜确诊胃癌”话题冲上热搜

位居同城榜第一

多家媒体关注

反复腹痛、间接腹泻

吃胃肠药可以缓解

一般人都以为这是普通胃肠炎

13岁的小玲(化名)也不例外

最后却切掉半边胃

细细探查

她长期食用腌制菜、盐焗菜

换种口味也是吃泡面、烧烤

大多数胃癌患者都可以在小玲身上找到共同点

我院结直肠外科八区主任刁德昌主任医师提醒

警惕胃癌

有这些情况可能中招


13岁女童查出胃癌

这些菜从小吃到大

“小姑娘真是瘦啊!”结直肠外科八区主任刁德昌主任医师对小玲(化名)印象深刻。

“小姑娘营养太差了,1米4的个子体重才35公斤。”这是护士挂在嘴边的话。

站在医护人员旁边的小玲两颊深陷,四肢细长,单薄得像一片叶。让大家震惊的还在于检查报告上的两个字:胃癌。

小玲只有13岁。

低龄胃癌,刁德昌团队先考虑小玲家里是否胃肠肿瘤的家族史,排除该病因后,医生把目光转向生活习惯。原来,小玲出生满月后一直跟随奶奶在农村生活,老人家节俭,平时喜欢做一些腌制的梅菜、盐焗类的食物,长期食用;奶奶没空煮饭的时候,小玲就只能用泡面、烧烤凑合一下。这些情况导致小玲营养不良。

同时,癌症的警钟已经敲响。早在半年前,小玲上腹部就开始隐隐作痛,时不时还有腹泻的症状,到镇卫生院检查后,吃点胃肠药就能缓解半个月或一个月,情况反复,但她仍以为是普通胃肠炎,没有过多留意。直到最近,小玲肚子痛得更严重了,吃了胃肠药也没有明显好转,才到医院做胃肠镜,胃印戒细胞癌的病理让在场所有人目瞪口呆。


切掉半边胃

留下4公分长的刀口

刁德昌对小玲身体情况进行细致评估,认为她胃癌还处于早期,可以行腹腔镜下近端胃癌根治术,手术需要切掉她部分胃。

刁德昌耐心解释手术利弊,切除胃以后对孩子饮食、消化、营养吸收确实会存在一定影响,让家属心里有数。仔细权衡后,家人同意手术进行治疗。

针对小玲营养不良的情况,刁德昌医护团队提供全程营养支持、全套营养方案,保障小玲基础健康。

近端胃癌根治术在腹腔镜下进行,刁德昌团队在此积累了深厚的经验,常规开展系列治疗手术。术中,医生在小玲腹部打了5个孔,病变部位在腔镜下一览无遗,手术进行约2小时,最后切除的病变组织占全胃的60%,只在腹部留下4公分长的刀口。

术前,小玲有空时就在病房里学习,大家从她父亲口中得知,小玲喜欢练字,每次全校书法比赛都是前几名,学习成绩在年级也名列前茅,是个“小学霸”。术后,在病房学习的时光只有一周,之后小玲就出院了。


胃癌年轻化,医生有话说

我院胃外科学科带头人彭俊生教授表示,不要以为胃癌是老年人才会患的病。

近年来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下降趋势,然而发病人群却有年轻化趋势。近5年来,19岁-35岁青年人的胃癌发病率明显上升,35岁以下年轻患者占病患总数的6%~11%,发病率则较30年前翻了一番。

儿童胃癌发病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遗传、环境、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多个风险因素。

一、遗传因素:家族聚集性显著。调查发现,胃癌患者一级亲属得胃癌危险性比一般人群平均高出3倍,而家族遗传性胃癌由于CDH1基因突变使得个体在胚胎形成时就存在患胃癌的风险。

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关键致癌因素。目前幽门螺旋杆菌是公认的胃癌致病因素,儿童期是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高危年龄段,我国自然人群儿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为29%,随着年龄增加,感染率也在升高,13~18岁青少年的感染率达到41.6%。

三、饮食致癌物的“偏爱”,别让长期舌尖上的放纵成为“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儿童喜欢的零食如辣条、泡面、烧烤等高盐、腌制、熏烤食物中,均含较多亚硝酸盐等致癌物,速冻食品含有较多的反式脂肪酸,这些饮食因素跟儿童胃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且儿童三餐不规律,不吃早餐、暴饮暴食、过度节食等情况常见,加重了胃黏膜的损伤。

四、胃肠道是一个隐秘的“情绪器官”,这是因为胃肠功能的异常表现,与情绪变化存在一定关系。长期处于抑郁、孤独、焦虑、紧张的状态下,会影响免疫系统,削弱机体对恶性肿瘤的抵抗能力。而情绪不畅会容易引起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进而影响消化功能。


胃癌预防,从这里做起

刁德昌指出,胃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往往遵循"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渐进过程,这一癌变过程通常具有5~10年的漫长潜伏期,这为早期干预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为有效预防胃癌的发生,早点“踩刹车”,刁德昌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建立全方位的防护体系:

1、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减少或避免食用高盐、腌制、熏烤食物(如咸菜、腊肉、烧烤),这些食物含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西兰花、胡萝卜、苹果),补充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规律进餐、定餐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或长时间空腹。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每周保持至少三次有氧运动,每次不少于30分钟,以增强体质并降低疾病风险,如快走、游泳等等;通过冥想或深呼吸调节压力,保证每日7-9小时良好睡眠,避免连续熬夜;戒烟并远离二手烟,多摄入新鲜果蔬及优质蛋白,建立规律作息预防免疫系统紊乱。

3、预防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警惕“病从口入”!避免共用餐具,确保用餐前餐具消毒,使用公勺公筷执行分餐制,这样有助于减少幽门螺杆菌的传播。此外,应提高健康素养,了解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4、重视胃部疾病的诊疗

定期通过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等体检,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同时,家庭成员间应相互提醒、共同参与,阻断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链,及时发现和治疗胃部病变,降低胃癌风险。

本文指导专家

胃外科学科带头人 彭俊生

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外科学科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获“2022年广东医师奖”、“第二届中山大学名医”、“首届羊城好医生”、“岭南名医”、“2022年度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十大医学贡献专家”等荣誉。

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营养支持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临床营养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微创外科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护理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消化道肿瘤分会主任委员等职务,以及《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临床营养杂志》《肠外与肠内营养》等10余种学术期刊的编委。

擅长领域:研究方向为胃肠外科、临床营养和护理管理。主持各级科研课题10余项,主持的“肠外肠内营养治疗在消化外科应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项目研究成果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主编及参编专著10余部,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Annals of Surger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

结直肠外科八区 刁德昌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八区主任。

2017年被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获评广州市临床高新与重大技术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癌症中心结直肠癌质控专家,第八批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培养对象,岭南名医,全国结直肠手术视频大赛十连冠,2017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最具潜力青年肿瘤医生”。担任《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结直肠疾病杂志电子版》《中国全科医学》《结直肠肛门外科》等杂志审稿专家。

学术任职: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胃肠肿瘤中西结合专委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整合肿瘤分会副会长;美国胃肠内镜外科医师学会委员(SAGES);中国医院协会应用技术委员会MDT胃肠肿瘤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加速康复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师协会结直肠外科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结直肠外科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委员。

擅长领域:擅长结直肠癌、胃癌、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治疗和综合治疗。专注于结直肠癌淋巴转移规律和结直肠手术膜解剖研究,证明右半结肠癌淋巴转移是以肠系膜上静脉/上动脉轴线途径,而非单纯的肠系膜上静脉,从而提出了动脉导向淋巴清扫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并对该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了系列研究。该研究数据被多个专家共识所引用,并受邀到美国SAGES年会、美国ASCRS年会、韩国国际肿瘤外科年会、俄罗斯国际结直肠外科年会等国际大会作报告。在结直肠手术膜解剖研究领域,通过扎实严谨的解剖学系统研究证明了结直肠癌手术中存在两个来源不同的间隙,颠覆了传统解剖认知,并初步探讨了其发生机制,为手术的精准化、无血化提供解剖学基础。同时,在腹膜后巨大肿瘤外科治疗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近室间隔切除”的理念,有效提高患者的手术效果。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周四下午

责任编辑:张婷婷、陈子滢

初审:戴希安

审核:简文杨、乐虞莹

终审:李文敏

审定发布:李汉荣

内容来源:中山六院

来源:中山六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