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医从这里出发】王志荃:业内“片子王”带领放射科享誉省内外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0 12:52 1

摘要:为纪念建院75周年,辽宁省人民医院党委统筹策划了“省医人讲述历史”项目的同时推出“省医从这里出发”系列报道,全景展现辽宁省人民医院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脉络,一代代省医人的工作历程,学科建设关键节点的事件、成就以及阶段性成果。

开栏语:

2024年是辽宁省人民医院建院75周年。75年来,一代代省医人始终紧跟国家发展脉搏,聚焦国家政策、响应国家号召,积极为卫生健康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为纪念建院75周年,辽宁省人民医院党委统筹策划了“省医人讲述历史”项目的同时推出“省医从这里出发”系列报道,全景展现辽宁省人民医院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脉络,一代代省医人的工作历程,学科建设关键节点的事件、成就以及阶段性成果。

本期,我们介绍业内“片子王”、带领放射科享誉省内外的王志荃。

王志荃,1933年生于江苏省,中共党员,辽宁省人民医院放射线科主任、主任医师,国务院特贴专家。曾任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辽宁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影像研究会辽宁分会副会长等职。

1957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1959年,赴北京阜外医院进修心血管造影,回院后参加医院心血管小组,组织开展心血管造影技术。1962年,调入沈阳南湖医院,主持放射线科业务工作。1969年,随医院到铁岭地区医院后开展脑血管造影技术。1978年,再次到北京进修CT诊断技术。1979年,随医院由铁岭回迁到辽宁省人民医院,任放射线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1982年,辽宁省人民医院在全国较早地引进了CT,除开展全身各部常规CT扫描技术外,还开展了动态增强CT、薄层CT、CT造影。1988年,开展全脑血管、腹部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还开展了介入放射学技术(肝动脉插管栓塞术治疗肝癌)。1993年,引进XPress(滑环式CT),开展螺旋扫描及3-D骨重建、脑内肿块重建技术。1994年,开展了MRI-50A磁共振成像。

他在X线、CT、MRI影像诊断学方面有独到的技术见解,并具有分析解决复杂影像学难题的能力。曾发表有关X线、CT、MRI诊断方面的学术论文40余篇。参与《颅脑CT诊断图谱》《腹部CT诊断图谱》《实用CT诊断图谱》及全国中专教材《X线诊断基础》等的编写工作。

口述:鞠蓉晖 孙英 丛林

采访:金瑷瑛

时间:2024年8月8日

地点:放射科办公区

整理:孙晶晶


新中国第一代医学人才创建东北工人医院 他是爱才、惜才的省医奠基人

金瑷瑛:请讲讲您心目中的王志荃教授是位什么样的专家?

丛林(辽宁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副主任技师):1994年王志荃教授退休以后,就一直就在我们这层办公,他的办公室就在我们核磁检查室的后面。他说,这样大家遇到问题就能够随时找到我。他特别亲切,我们什么时候看到他,他都面带笑容、乐呵呵的;王教授特别博学、爱看书,每次到办公室找他,只要他没看片子,就一定是在看书。他是我们放射科的奠基人,在刚建院的时候,就是他领着大家学会了使用第一台CT、第一台核磁共振。

王志荃教授出门诊

孙英(辽宁省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王志荃教授的英文水平相当高,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医院引进了辽宁省内第一台CT和超导核磁共振,但因为机器的说明书是英文的,当时大家都看不懂。这时候,王教授一个人就把说明书翻译成了中文,然后把它打印成册,发到每个人手上,让放射科的同事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机器的应用,放射科迅速就开展了CT和磁共振的检查工作。

当时,我们省医院接待了很多省内、省外的患者,大家最开始都是奔着机器来的,毕竟别的医院都没有,后来大家都知道省医院放射科的主任王志荃业务水平非常高,所以后来的患者都是慕王教授的名而来了。


被业内称为“片子王”省内外众多同行来进修学习

金瑷瑛:当时王志荃教授的影响力有多大?

孙英:早在1989年,王教授就在北美放射学会发表了论文,他还受邀到美国参加了学术会议,说明当时我们省医院放射科一直是处于学术上的领先地位。

王教授是业内公认的权威影像学专家,我们医学影像圈当时给他起了个雅号“片子王”,这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明王教授在辽宁医学影像领域可以称王,另一则含义也是说他本姓王,“片子王”算是一个昵称。

正因为王教授的技术水平和当时的名气,所以当时沈阳市各个医院只要引进CT,就要到省医院来进修学习。可以说,目前沈阳很多大型医院的放射科主任当年都在我们科里学习进修过。


王志荃教授带领团队开展新技术一览表

王志荃教授(左一)和同事们


给科室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沿用至今

金瑷瑛:王教授创建了放射科,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优良传统。

孙英:是的,王教授教会了我们对待患者一视同仁,只要患者有需要、临床有需求,无论什么时间,我们一定要及时出现,提供诊断依据,帮助解决临床问题。这已经成为了我们科的优良传统。他当时还建立了我们放射科的早会诊制度,哪怕七八十岁高龄的时候,他也还会每天早晨准时出现在会诊室,听大家的会诊分析。据我们科的老同志讲,那时候,因为王教授的带头作用,我们整个放射科掀起了一个学英文的热潮,当时几乎所有的医生都出去学英文。因为王教授总跟大家说,“思维不要局限在国内,国际上有很多日新月异的新东西,你要去吸收、去接纳”。王教授的思想永远跟国际上最先进的学术思想保持一致。

王志荃教授(左二)和张世斌教授(左一)探讨疑难病例


老一辈的爱院情怀值得我们铭记与学习

金瑷瑛:听说王志荃教授在很早就得到放射学泰斗的看重,但是他没有离开省医院这个他为之奋斗的地方。

孙英:对,那是王教授在北京医院进修的时候,因为他特别勤奋好学而且在业务方面非常钻研,就得到了我国放射学泰斗李铁一教授的高度认可,李铁一教授邀请王教授留在北京工作和研究。这个机会是非常难得的,但当时王教授考虑到我们辽宁省人民医院的CT刚刚起步,他不能不负责任地离开,最后他还是选择回到了辽宁省人民医院。

我真心觉得王教授当时就是我们科的定海神针,只要他在,我们就觉得安心。


感谢老一辈奠基人为我们留下了优秀的管理机制和进取精神

辽宁省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鞠蓉晖:虽然我没有跟王志荃教授共事过,但是我很早之前就曾看到过他发表的文章,还经常能听同事们讲起老主任的事,我很佩服王教授严谨治学的精神,他给我们放射科奠定了非常扎实的基础。从我毕业到现在的30年中,放射学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能想象到,老一代放射学家在那样原始的工作模式下,一点一点把放射学发展壮大是多么的不容易。现在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前辈梳理出的合理工作流程、老中青传帮带的工作模式中高效工作,我们要开展更精细化、更纵深的学科研究,把放射学科发展得更好。

来源:在线看辽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