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分,八月中。解见春分”。“分”示昼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样,此日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这天正好在秋季90天的中间,有着“平分秋色”的意思,所以叫“秋分
秋分·起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分,八月中。解见春分”。“分”示昼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样,此日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这天正好在秋季90天的中间,有着“平分秋色”的意思,所以叫“秋分”。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天气由热转凉的分水岭。自秋分起,日子开始变得昼短夜长。凉风习习、丹桂飘香、蟹肥菊黄,都是秋分前后的标志性景色。
秋分·三候
一候雷始收声。古人用阴阳转换来解释气候的寒暑变化,而秋分正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雷是阳气的代表,雷始收声意味着阳气开始衰退,而阴气逐渐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体现在外在的气候变化上,自然是秋意渐浓,气温逐渐下降了。
二候蛰虫坯户。由于天气开始变冷,蛰居的小虫子们开始用泥土封闭自己的洞穴,以抵御寒气的侵袭。
三候水始涸。秋分之后,雨水减少,气候干燥,水分蒸发快,河流湖泊等地面水量变少,一些低洼沼泽及溪流会逐渐干涸。
秋分·习俗
1. 送秋牛
秋分时节是中国农村大举秋耕秋播的时候,农民们遵循农时而耕作,耕牛再次受到人们的特别敬重。于是,民间便兴起了“送秋牛”的习俗。“送秋牛”不是送真的耕牛,而是挨家挨户送“秋牛图”。
“送秋牛”者,在红纸或黄纸上印上农历节气,印上农夫驱牛耕田的图案,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民间善言善唱者,主要说唱一些秋耕和不违农时的话。他们每到一家农户,更是即景生情,见啥唱啥,词句虽是随口现编,却句句有韵而动听,颇有劝农劝耕的宣传鼓动作用。因此,有的农民把他们称为“秋官”,将其说唱活动称为“说秋”。
2. 吃秋菜
在我国岭南地区,有秋分吃秋菜的习俗。所谓“秋菜”,其实是一种野苋菜,民间称之为“秋碧蒿”。野苋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食用有利于健康,人们秋分食之,祈求家宅安宁,身强体壮。每逢秋分那天,人们都去采“秋菜”与鱼片煲汤,名曰“秋汤” ,味道鲜美且营养。俗语说:“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3. 食桂花
秋分食桂花,是一种含蓄的祝福。《清嘉录》上说:秋分节开者曰早桂,寒露节开者曰晚桂。人们喜欢桂花的味道,在秋分时的食品中掺进了桂花。据说桂花的种子,就来自月宫那棵五百丈高的桂树。所以人们用摘得“桂冠”,表示赢得了第一;用“折桂”比喻考试得中。
秋分·护肤
中医认为,秋气与“肺”相应,而“肺主皮毛”。秋分的燥邪易伤肺津,反映在皮肤上便是水分流失、屏障功能减弱。现代医学也发现,秋季湿度下降、温差增大,皮脂腺分泌减少,容易导致皮肤干燥、敏感甚至炎症加重。换句话说,你的皮肤正用脱皮和紧绷向你抗议:“我渴了!”
1. 注意补水保湿
虽然秋雨微凉,频率也高,但秋风干燥,气候转凉,肌肤皮脂分泌减少,很容易使肌肤出现干燥缺水的症状,特别是干性肌肤,干燥、缺水会引起一系列发红、发痒、暗沉、失去弹性等肌肤问题。因此,秋季一定要特别注意补水保湿,如选择适合秋季的保湿产品,如含有玻尿酸、甘油等成分的乳液或面霜,以锁住皮肤水分。
2. 合理膳食
秋分适宜多吃富含维生素A、C、E及Omega-3脂肪酸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柑橘类水果、坚果等,这些食物有助于增强皮肤屏障功能,抵抗外界刺激。此外,多喝水也是保持皮肤水润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医主张“内外兼修”。内部润肺可多吃白色食物:梨、银耳、百合、山药都是秋日佳品。推荐一款简单药膳:银耳雪梨汤(银耳+雪梨+枸杞+冰糖,慢炖至胶质溶出)。
3. 注意唇部的保养
我们唇部的肌肤非常的娇嫩,在秋季很容易出现一些干燥、脱皮等症状。如果养成了经常舔嘴唇的坏习惯,不仅会使唇部水分流失加速,而且会容易导致唇炎的产生。
古人护肤趣法
唐代《外台秘要》记载,秋日采集桂花与蜂蜜制膏涂面;宫廷女子则用米浆洗面保持柔润。这些方法看似朴素,却暗合“天然保湿+温和清洁”的科学理念。
中医还提倡用杏仁油或芝麻油轻轻按摩干燥部位,古籍《千金方》中就有以油润肤的记载。
团队介绍
广东省中医院特应性皮炎团队组建于2004年,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中医药防治特应性皮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病种负责人为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广东省名中医陈达灿教授。团队目前有专职科研人员7名,其中博士4人,硕士2人,专业背景涉及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中药学、免疫学等,具有多学科合作合理的人才结构和梯队。
特应性皮炎专科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拓展病种,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重点专科之一,广东省中医药强省建设专项——中医优势病种突破项目(特应性皮炎)的唯一皮肤科病种承担单位。团队先后获得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资助,牵头发表标准/指南4项,主编高等教材7部及专著18部,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5项。
初审 | 庄映格
审核 | 王军飞
审定 | 陈佳佳
来源:彩虹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