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想回村盖房?别让“门槛”挡了归乡路,乡村正盼这份活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0 12:01 1

摘要:上周去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办事,碰到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妻在咨询建房手续。大爷姓陈,以前在城里的中学当老师,去年退休后,就想着回老伴的老家——城郊的陈家村盖个小院子养老。可工作人员告诉他,因为他和老伴的户口早就迁去城里了,不是村集体成员,不能申请新宅基地;老家的老房

上周去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办事,碰到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妻在咨询建房手续。大爷姓陈,以前在城里的中学当老师,去年退休后,就想着回老伴的老家——城郊的陈家村盖个小院子养老。可工作人员告诉他,因为他和老伴的户口早就迁去城里了,不是村集体成员,不能申请新宅基地;老家的老房子是老伴父母留下的,只能简单修缮,不能拆了重建。陈大爷拿着手里的老照片,照片里是几十年前的土坯房和院子里的老槐树,他无奈地说,就想守着老地方安度晚年,咋就这么难呢?

其实,陈大爷的困惑不是个例。现在越来越多退休职工想回村建房养老,可一碰到“户口”“宅基地”“规划”这些问题就犯愁。但大家可能没注意到,这些想回村的退休职工,恰恰是乡村发展需要的“活资源”。今天就把这事说清楚,既讲明白回村建房的“规矩”,也聊聊怎么让“归乡梦”和“乡村兴”凑到一块儿,实现双赢。

先理清:不是不让回村,是“建房要守这些规矩”

很多人觉得“退休回村建房难”是政策在“卡人”,其实不是。这些规矩的设立,本质是为了保护农村的土地资源、维护村集体利益,只是和退休职工的“归乡需求”暂时没完全对上。

第一个规矩是“宅基地归集体,不是想建就能建”。根据《土地管理法》,宅基地属于村集体所有,只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简单说就是户口在村里的人)才能申请宅基地建房。退休职工大多在工作时把户口迁去了城里,变成了“城镇居民”,自然没法像村民一样申请新的宅基地。但有个例外:如果老家有祖传的老房子,并且办理了合法产权证明,那房子是你的私有财产,你可以住,可以修,但不能拆了重建。要是房子年久失修塌了,宅基地就会被村集体收回,这是为了避免宅基地长期闲置浪费。

第二个规矩是“农村建房要符合规划,不能随心所欲”。现在农村建房不是“想盖多大就盖多大,想盖哪儿就盖哪儿”。每个村子都有“村庄规划”,划定了可以建房的“适建区”、限制建房的“限建区”和不能建房的“禁建区”,比如耕地、林地、水源地附近,一般都不让建房。就算在适建区,也有面积和高度限制,多数地方规定,农村住房占地面积不能超过120平方米,层高不能超过三层,这是为了保证村容整洁,避免乱搭乱建。还有的地方对建筑风格有要求,比如要和村里的青砖黛瓦、坡屋顶风格一致,不能建西式洋房,这是为了保护乡村风貌。

第三个规矩是“建房要走审批流程,不能私自动工”。就算符合前两个条件,建房前也得走审批手续:先向村委会提交申请,说明建房的位置、面积、高度;村委会公示后,再报乡镇政府审核;审核通过后,拿到《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才能动工。要是没批就私自建,可能会被认定为“违法建筑”,面临停工、拆除的风险。这道流程看似麻烦,其实是为了确保建房不违规,也能帮村民避开“建到一半被叫停”的麻烦。

再看透:乡村不是“不需要人”,是“需要这样的人”

很多人觉得“退休职工回村就是养老,给村里添麻烦”,其实恰恰相反,乡村特别需要这些退休职工带来的活力和资源。

先说“人才活力”。退休职工里,藏着不少“能人”:有的是老师,能帮村里的孩子辅导功课,给留守儿童开个小课堂;有的是医生,能教村民们测血压、讲健康知识,帮村里的老人做简单的健康检查;有的是工程师、技术员,能给村里的合作社出主意,比如怎么改进农产品包装,怎么用简单的设备提高种植效率。我老家的村子,去年就有个退休的农机站职工回村,他帮村里的种粮大户改装了播种机,让播种效率提高了一倍,还教会了好几个村民怎么维护农机,大家都特别欢迎他。

再说“经济活力”。退休职工回村养老,不是“只花钱不挣钱”。他们会在村里买菜、买肉,照顾村民的小生意;会修缮老房子,雇村里的瓦工、木工干活,给村民带来收入;有的还会利用自己的人脉和经验,帮村里的土特产找销路。比如邻村的张大爷,退休前是单位的采购科长,回村后发现村里的橘子卖不出去,就联系以前的朋友,帮村里的橘子打进了城里的超市,一年帮村民多赚了十几万。还有的退休职工会开个小茶馆、小书屋,既能自己消遣,也能给村民提供一个聊天、看书的地方,让冷清的村子热闹起来。

最后说“情感活力”。现在很多农村都是“老人村”“空心村”,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冷冷清清。退休职工回村,会给村里带来“人气”:他们会和村民一起下棋、聊天,会参加村里的红白喜事,会帮邻居照看孩子、接送老人。我见过有退休职工回村后,组织村民成立了广场舞队、腰鼓队,每到傍晚,村广场上就热热闹闹的,比以前冷清的样子强多了。这种“有人气”的氛围,能让乡村更有“烟火气”,也能让村民之间的关系更亲近。

最后支招:想回村建房养老,这几条路可以试试

要是你也有“退休回村建房养老”的想法,不用急着放弃,这几条合规的路可以试试。

第一条路:“修旧护房,守住老根”。如果老家有老房子,那就好好修缮一下,保留房子的原貌,比如补补漏雨的屋顶,换换腐朽的门窗,把墙面刷干净,内部装上个空调、热水器,一样能住得舒服。修缮不用大拆大建,也不用复杂审批,只要不改变房屋的主体结构,向村委会打个招呼就行。这样既能守住老房子的回忆,也符合政策要求。

第二条路:“合作建房,互利共赢”。如果村里有亲戚朋友有闲置的宅基地,并且对方同意,可以和对方协商“合作建房”:你出钱建房,对方出宅基地,双方约定房子的使用权,比如你可以住到百年之后,之后房子归对方。但要注意,一定要签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避免以后产生纠纷。这种方式既解决了你的住房需求,也盘活了村民的闲置宅基地,是双赢的好事。

第三条路:“关注政策试点,抓住机会”。现在有些地方正在试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比如允许城镇居民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发展乡村旅游、养老产业。如果你想回村的地方正好是试点地区,可以关注当地的政策,看看有没有适合自己的机会,比如租赁村里的闲置老房,改造成养老小院,既合规,又能实现养老愿望。

退休回村建房,不是“任性的空想”,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梦”,关键是要懂政策、守规矩,找对方法。而乡村,也应该用更开放、更包容的态度,欢迎这些带着热情和资源的退休职工,让他们既能圆了“归乡梦”,也能为乡村振兴添把力。毕竟,乡村的活力,从来都离不开“人”的参与;而人的乡愁,也需要一个能安放的地方。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退休回村建房的人?他们是怎么解决遇到的问题的?要是你退休了,会不会想回村盖个小院子养老?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和经历,给其他有同样想法的人支支招。

我是秘境,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秘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