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铸岭之名始于春秋战国,吴处厚《青箱杂记》:“昔欧冶铸剑,他处不成,至此一日铸成,故名日铸岭。”宋《嘉泰会稽志》早有记载:“岭下有僧寺名资寿,其阳坡名油车,朝暮常有日,产茶绝奇,故谓之日铸茶”。
平水日铸茶是平水珠茶的前身,因产于日铸岭一带而得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
01
起源发展
日铸岭之名始于春秋战国,吴处厚《青箱杂记》:“昔欧冶铸剑,他处不成,至此一日铸成,故名日铸岭。”宋《嘉泰会稽志》早有记载:“岭下有僧寺名资寿,其阳坡名油车,朝暮常有日,产茶绝奇,故谓之日铸茶”。
据考证,珠茶源于宋,成于明,清初成为朝廷贡茶并开始大量出口。唐朝时期元平水已有茶市,茶圣陆羽《茶经》对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地区)、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地区)和台州产茶情况已有描述:“浙东,以越州上。”宋朝日铸茶被列为贡品,《宋史·食货志》记载:“绍兴之日铸,绝品也”,列为“贡茶”;另外欧阳修评价欧阳修《归田录》记载:“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铸第一。”
又经历数百年发展,到了明朝,张岱改制日铸茶,将其命名为“兰雪”茶,名声大噪,被列为绍兴八大贡品之一。清代日铸茶工艺迎来新到改革,用炒青法制成圆茶,并正式命名“珠茶”。此外在日铸岭一带开辟御茶湾、设御茶监,后来珠茶因为进贡给康熙皇帝,故又名“贡煕”、“熙春”。后来平水珠茶一度远销海外,被誉为“绿色珍珠”。
02
地域优势
绍兴平水镇在地形、气候、土壤以及水文情况这些方面都为产茶创造了绝佳的环境,是产茶的首选地段。平水茶区被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诸大名山所环抱。境内峰峦起伏,云雾缭绕,溪流纵横,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景色秀丽。且山高林密,雨量充沛,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无霜期在二百四十天以上,非常适宜茶叶等作物生长。
03
制作工艺
平水珠茶的炒制需经过初制和精制二次加工。首先是杀青,利用高温杀青,先高后低。然后进行揉捻,这一步是为珠茶的颗粒圆结打好基础,将杀青叶卷成紧结的条索形,保持芽叶完整,不带扁条和团块。接下来就可以进行干燥(炒二青、炒三青、炒对锅、炒大锅),炒二青如今一般是用滚筒炒干机进行。炒二青结束后进行炒小锅,叶量要少,锅温稍高,抛炒有力,这是炒小锅的技术要点,主要使较细嫩和较碎的所谓“下脚茶”成圆。
接下来进行炒对锅,这是茶叶加工成圆的关键过程,随着珠茶炒干机的炒板往复运动,促使叶子在锅中不断推炒,逐渐卷曲,形成颗粒。最后是炒大锅,干燥作业的最后一个过程,这个步骤主要作用是炒紧和固定腰档茶,做圆面张茶,并使茶叶炒干。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来源:美食地图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