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翻查19世纪英国政府文件或议会辩论记录,我发现他们极少使用“Opium War”(鸦片战争)这个今天国际史学界通用的名称。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外交官们。
他们总喜欢用“事件”“冲突”或“远征”这类温和词汇,来描述那场改变中国命运的鸦片战争。
在他们看来,那只是一场稍显激烈的海外行动而已,并非一场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
我翻查19世纪英国政府文件或议会辩论记录,我发现他们极少使用“Opium War”(鸦片战争)这个今天国际史学界通用的名称。
他们更倾向称之为“对华军事行动”或“英中冲突”。
这不仅仅是命名的问题,更是一场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叙事权争夺战。
1840年6月,英国远征舰队抵达中国海域,封锁珠江口,北上攻陷定海,直逼天津大沽口。
这场持续2年的军事冲突,导致清军伤亡超过2万人,中国沿海要塞被逐个摧毁,最终以签订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告终。
然而在当时英国政府的官方表述中,这被称为“对华军事行动”(Military Operations in China)或简单粗暴的“中国事务”(The China Question)。
英国外交部1842年发布的公文中写道:“女王陛下的部队在中国海岸成功完成了一次必要的军事远征”。
“远征”(expedition)一词,巧妙规避了“战争”的法律和道德重量。
那么,为什么英国要如此大费周章地玩文字游戏呢?
19世纪的英国正处于全球扩张的鼎盛时期,他们自诩为“文明的传播者”。
承认对一个大国发动一场以鸦片命名的战争,在法理和道德上都极为尴尬。
1839年,当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消息传回伦敦,鸦片利益集团立即行动起来。
威廉·贾斯甸,他也是怡和洋行创始人之一,他带着详细的中国沿海地图和军事行动计划书游说英国政府。
其意图很明显,就是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
但在议会辩论中,反对党领袖威廉·格莱斯顿毫不留情地斥责:“一场非正义的战争,一场让英国永远蒙羞的战争!”
最终为了解决这个面子上的问题,首相巴麦尊勋爵采用的策略是:淡化战争属性,强调“国家尊严受损”和“保护英商权益”。
1840年4月,英国议会下院经过激烈辩论,最终以271对262的微弱优势通过对华军事行动拨款。
巴麦尊在解释行动性质时,坚持称之为“为恢复谈判条件而采取的强制性措施”。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曾指出:“历史是胜利者的宣传”。
在鸦片战争结束后数十年间,英国通过三种方式系统构建了自己的叙事体系:
一是官方档案精心措辞
大英档案馆保存的战争命令中,常见“示威”“占领”“强制行动”等词汇,避免使用“战争”定性。
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国政府故技重施,称之为“亚罗号事件引发的军事报复”。
二是媒体配合淡化处理
《泰晤士报》在报道战争进展时,更多关注贸易影响和军事荣誉,对战争起因轻描淡写。
当时畅销的《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大量英国军舰威武形象的版画,却很少描绘中国平民遭受的战争创伤。
三是学术研究设定框架
早期英国汉学家如德庇时(John Francis Davis)在著作中称这场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文化碰撞”,将责任归咎于中国的“封闭排外”和“外交失礼”。
英国这种叙事策略的成功,以至于直到20世纪中期,许多英国普通民众仍不知道他们的国家曾经为鸦片贸易为由发动过一场战争。
本以为这样的欺骗会一直持续下去,可在1958年发生了一个大转折。
当时英国历史学家莫里斯·科利斯出版的《外国泥土:鸦片战争演义》首次使用了“Opium War”这一直白名称。
且在书中揭露了大量英国东印度公司鼓励鸦片种植和走私的档案,于是瞬间引发了西方学界震动。
随后再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BBC制作纪录片《鸦片战争》,
当时的主持人说:“这是我们历史上不太光彩的一章,但我们必须直面它。”
从这一刻起,标志着英国主流媒体开始承认这段历史。
等到了2013年,时任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访问北京时表示:
“英国政府历史上参与鸦片战争是可耻的。”这是英国高层官员罕见地公开承认这段历史。
尽管如此,英国官方还是从未正式承认那是一场“鸦片战争”,更未就此表示过道歉。
仿佛那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导致数百万中国人鸦片成瘾的战争,在英国集体记忆中被悄悄淡化了。
正如历史学家朱莉娅·拉芙所说:“帝国从不纪念自己不荣耀的战争,它们只是被归档、被遗忘、被重新解释。”
而这种选择性记忆也在时刻提醒我们:历史从来不只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更是如何记住和讲述这些故事的斗争。
————————
参考文献:
1.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
2. [英]蓝诗玲,《鸦片战争:毒品、梦想与中国的涅槃》,新星出版社,2015年
3. 英国国家档案馆:FO 17/51-53(1840-1842年对华外交文件)
4. Hansard Parliamentary Debates, 3rd Series, Vol. 53 (1840)
5. Maurice Collis, Foreign Mud: The Opium Imbroglio at Canton in the 1830s and the Anglo-Chinese War, New Directions, 1946
6. Julia Lovell, The Opium War: Drugs, Dreams and the Making of China, Picador, 2011
来源:历史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