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变法意义有多大?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0 10:45 1

摘要:中国古代历史上不乏各类变法,如秦国商鞅变法、北宋王安石变法,以及西汉汉武帝变法、唐朝实行两税法、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等等,但这些变法意义有多大呢?总之不能评价太高。因为究其实质主要目的并不是广开言路,让利于民,而是以收紧权力、加强干预、增加财政收入、达到富国强

中国古代历史上不乏各类变法,如秦国商鞅变法、北宋王安石变法,以及西汉汉武帝变法、唐朝实行两税法、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等等,但这些变法意义有多大呢?总之不能评价太高。因为究其实质主要目的并不是广开言路,让利于民,而是以收紧权力、加强干预、增加财政收入、达到富国强兵为宗旨。甚至于某些变法还产生了挤出民间财富、达到普遍贫穷的结果。

如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卫鞅开始实施一系列变法举措。这场变法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首先是经济改革。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同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要求全民务农,并建立了统一的田赋制度。

这些措施实行的结果对广大农民利少弊多,对国家也是好坏参半,虽然提升了农业生产力和国家财政收入。但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对后世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其次是军事改革。设立"二十等爵军功制",打破世袭特权,使军功成为获取爵位的唯一途径。

这一制度确实激发了军队战斗力,似乎对平民晋升有利,但是“一将功成千骨枯”,真正因军功实现阶层跃升十分艰难,只是极少数人,例如一代战袖白起用了数十年,击杀敌人六十余万,才从十二级升至十六级。大量的平民从军后在秦国的不断军事扩张中纷纷血洒疆场,成了刀下冤魂,许多家庭因此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专家认为:秦国的军功爵制度明显存在着一个“阶层天花板”。贵族拥有的“封邑”和“高爵”,在变法后并没有绝迹。理论上的上升路径,对秦国平民来说其实是隔绝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秦国是战国时期一个较为独特的以好战著称的军国主义邦国,其统一六国是建立在血流成河、民生凋敝的基础之上。

第三是行政改革。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从中央到基层的完整行政体系。同时实行户籍制度,以五户为伍、十户为什,推行连坐制,加强了社会管理。

这个对统治阶级控制社会,驾驭民众太有利了,因此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效法,只是有的朝代觉得如此统治也太冷酷了,简直不把草民当人对待,于是再披上了一层儒家仁义道德的外衣。这被称之为外儒内法。

第四是社会改革。整顿社会风俗,禁止私斗,推行分家制度,打破大家族共居的传统模式。“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家里有两个及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就得分家,为什么?怕你形成对抗国家的社会团体或家族势力,而且还可以多收税。

商鞅变法有没有效果?效果很大,短时期内使秦国迅速强大,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然而,这种以重刑峻法、严密控制为基础的治国方略对千万百姓有什么好处呢?最后,商鞅得罪了秦国权势集团,怆惶外逃,居然找不到一家可以容身的旅舍,因为他没有官方的路引之类的凭证,如果旅舍收留他,就会被连坐。商鞅最终是死于自己制订的严刑苛法,这真正是莫大的讽刺。

此外,其它的变法,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核心的宗旨都是“富国强兵”,而改善民生福利,减轻人民负担均是次要的,或者附带的甚至是根本没有的。而在变法过程中也往往被权力阶层歪曲利用,从而反增加了民生的艰难,如王安石的“青苗法”。所谓青苗法就是由政府替代富户借钱给农民。按照王安石的想法,农民青黄不接之机反正要借钱,借谁的不是借?借政府的,安全可靠,利息还低,何乐而不为?经费也不成问题,各地都有常平仓和广惠仓。可是实行之后,问题多多,官员为了政绩,拼命压榨人民。 实际贷款税率比原来的更高,没人贷款后,他们又强迫不需要贷款的人去贷款,甚至实行摊派。结果弄得怨声载道。

明朝的张居正改革,尤其是货币改革(改铜钱为银子)其实加重了农民负担。而户部彻底则丧失了货币发行权,国家的经济金融领域逐渐被江南的士绅富商操纵。至于一条鞭法,本来佃农是用谷物交税,结果一改要用银子交税,为了交税,只能便宜卖粮食,才得到银钱,一来一回被刮了两层皮。所谓好处也只是增加了些朝廷税收。

所以说古代历史上真正的改革时期,或者称为“仁政”时期,是无为而治,是不折腾,是不与民争利。例如汉朝的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在一些朝代初期,都会有这样的一个相对管制宽松,减少权力任性、强化民间自治,从而达到经济恢复或经济发展目标的朝代。只可惜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朝代太少。

张居正

回望中国古代,大的开放时期也大约出现过四次,分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佛教和西域知识的大量引入,唐宋时期所代表的开放精神和面向海洋的气魄,元代的世界性思维以及宽松包容,以及明末产生的西学介绍运动。

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困扰了两千年的问题是:不管一个时代采取了多少改革和开放的措施,到最后,集权主义、专制皇朝所产生的稳定压倒一切的需求,最后都会导致权力重归一统,从而将之前的所有改革成果尽数推翻,化为乌有,这难道就是历史的宿命?

来源:史海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