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文中,男,江苏无锡人,1963年1月出生,智慧城市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深圳技术创新研究院(福田)院长,香港理工大学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地理信息科学与遥感讲座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空间信息联合实验室主
接《2025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基本情况(三)》(以姓氏拼音为序)。
史文中,男,江苏无锡人,1963年1月出生,智慧城市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深圳技术创新研究院(福田)院长,香港理工大学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地理信息科学与遥感讲座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空间信息联合实验室主任。
史文中于1981年—1988年就读于武汉测绘学院航空摄影测量系;1985年和1988年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武汉大学)分别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4年于德国Osnabrück大学获博士学位;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B类)资助;2019年11月16日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23年8月31日入选“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地学部)”。
史文中的研究领域涵盖城市信息学与智慧城市、遥感影像人工智能变化检测及目标识别、空间大数据分析与质量控制、移动测图与三维建模。
提名人:杨元喜院士。
宋晓东,福建建瓯人,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1986年以优异成绩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空间科学系毕业被保送到石油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攻读研究生,三年后获香港邵逸夫奖学金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地球科学博大精深,地球内核隐秘而遥远,研究内核是极其困难的课题。宋晓东通过长期潜心观察研究,继1996年首先发现地球内核自转并被国际权 威学术期刊美国《科学》杂志评为本年度全球十大科技成就之后,1998年他又提出了地球内核呈层状分布理论,这一创新研究成果在《科学》发表后,立即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1996年8月至1999年7月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副研究员 & Storke-Doherty Lecturer。2003年5月至2008年5月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终身副教授。2008年5月至2020年4月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终身正教授。2010年4月至2015年4月任南京大学国家杰出访问教授。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任武汉大学国家杰出访问教授。1998年6月至2008年5月任中国地震局预测所兼职研究员。2016年7月至2020年4月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兼职研究员。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任中国地震局兼职研究员。2020年全职回到祖国,出任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讲席教授。
宋晓东主要从事地震学、地球深内部结构和动力学、东亚地区深部结构和区域构造及地震灾害的研究。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孙继敏,男,1965年11月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质系,获本科学位。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现为第四届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古全球变化(PAGES)”中国工作组成员,中国第四纪委员会黄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际刊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编委。
2001年获得第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2002年获得中国第四纪研究“青年科学家奖”。2004年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2008年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地学奖”。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粉尘源区演变历史”,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973项目。2001年获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2002年获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家奖。近年在SCI刊物发表论文31篇,其中,国际SCI刊物25篇,国内SCI刊物(中国科学、科学通报)6篇,有关成果得到国外同行广泛引用。
提名人:丁林院士。
孙卫东,男,1966年出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1999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2003年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学位,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997年起历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师、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2017年任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中心首任主任。
长期从事元素地球化学与成矿规律研究,提出"岩浆引擎"板块驱动模型,揭示太平洋板块运动转向与胶东金矿形成的关联性。突破"铼镱悖论"与"铌钽悖论",建立"潜能氧逸度"参数阐明地幔氧化还原状态演化规律。发表SCI论文260余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创新群体等项目。202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通过深潜科考揭示穆绍海沟俯冲起始机,并论证蛇纹石化合成氨对生命起源的作用。
提名人:邓军院士。
孙珍,女,1971年生,现任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深海钻探中心科学规划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负责“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的科学运维和国际合作。
她设计并联合领导了“南海陆缘张裂”国际大洋钻探航次,提出了南海陆缘张裂新机制;创立了海盆扩张研究的三维物理模拟方法,被国际上广泛引用;创新应用高精度深拖磁力测量、海洋电磁测量等探测技术和实验方法,建立了南海洋盆张破裂、扩张历史,推动南海地质研究取得新突破;将研究与深水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密切结合,助力实现了深水资源勘探的重大突破;领导完成中国首套高精度海底测地系统、岛礁淡水透镜体模拟装置研发,推动了南海资源环境高端装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海洋科学技术特等奖等科技奖励;获“广东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首届“三八红旗手称号”,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唐辉明,男,汉族,1962年5月生,江苏省东台市人,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防控专家,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国际矿产资源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工程学科首席教授,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
唐辉明于1982年6月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地质专业学士学位;1988年6月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地质专业硕士学位;1988年7月至1991年3月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讲师;1991年4月至1994年3月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副教授;1992年6月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地质专业博士学位;1994年4月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教授;1995年6月被聘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2007年6月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2009年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1年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016年12月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学科首席教授;2017年6月至2022年12月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副书记。
唐辉明主要研究方向为重大滑坡演化与过程控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项排名1,1项排名2)、地质灾害治理国家级示范工程奖1项(排名1)、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4项排名1,2项排名2)。
提名人:彭建兵院士。
田文寿田文寿,男,1968年11月出生,甘肃武威人,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田文寿于1987年9月至1991年7月在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攻读学士学位;1991年9月至1994年7月在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攻读硕士学位;1994年9月至1998年4月历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助教、讲师;1998年4月至1999年4月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大气科学系做访问学者;1999年10月至2002年10月在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环境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10月至2005年6月在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环境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6月担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24年当选为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士。
田文寿主要从事平流层大气化学与气候相互作用、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平流层对流层动力耦合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汪毓明汪毓明,1976年9月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汪毓明于1995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先后获得理学学士、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2004年晋升为副教授,同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晋升为教授,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6年受聘为博士生导师;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汪毓明主要从事日冕与行星际介质动力学和行星物理学方面的研究 ,先后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
提名人:窦贤康院士。
王东晓王东晓,男,1969年2月出生,汉族,浙江省浦江县人,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任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兼中科院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海洋学会海气相互作用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科学院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主任、CLIVAR/ IOC- GOOS印度洋委员会委员、国际科联SIMSEA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副主席等,以及多个SCI学术期刊编委。
他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海洋观测研究,曾7次担任南海航次首席科学家,主持建设了中国科学院西沙观测台站。他积极投身于国际学术合作与竞争,与澳大利亚CSIRO、美国夏威夷大学等建立了协作关系。在国际研讨会上做邀请报告6次、担任7个分会主席。2001年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3年获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200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提名人:陈大可院士。
王凡王凡,1967年1月出生于山东文登,理学博士,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
1985年至1995年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专业获博士学位,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后赴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英国国家海洋科学中心访学。2017年3月至2022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2022年8月起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
王凡主要从事热带西太平洋环流动力学研究,作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等科研项目。2010年主持布放我国首套6000米深海潜标,2016年实现潜标数据实时回传,主导建成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累计布设千余件观测设备。入选"万人计划"、国家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其团队揭示的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变异机理相关成果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担任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主要作者及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气候委员会委员,主持2019年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共享航次。发表论文140余篇,获第八届中国侨界贡献奖二等奖。
提名人:戴民汉院士。
王宁练王宁练,1966年1月生,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该校地表系统与灾害研究院院长、陕西省地表系统与环境承载力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原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冰芯气候环境记录、冰川变化与水资源研究,主持科技部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中科院重大课题 。
1988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地理系,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副研究员,1999年晋升为研究员。曾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伯德极地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参与3部著作编写 。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22年获陕西省师德标兵称号。
提名人:秦大河院士。
王强王强,男,1971年1月出生,汉族,湖北省当阳市人,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98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岩石学学科组组长、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
一直从事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动力学和相关金属成矿的研究工作,对埃达克质岩成因、成矿及地球动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2009,获广东省颁发的“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集体奖,排名第2);2011,获广东省颁发的“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集体奖,排名第5);2007,获孙贤鉥奖励基金会颁发的第二届“Shen-Su Sun Award (孙贤鉥奖)”;2008,获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颁发的第十二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2009,获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颁发的第七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2010,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12,被评选为“第十一届中科院杰出青年奖”获得者。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王汝成王汝成,男,汉族,1962年7月生,江苏兴化人,民盟盟员,1988年12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现任民盟南京市主委,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兼)。
研究方向:(1)矿物晶体化学及其对各种地质过程的微观记录;(2)表面矿物学,重点研究低温环境中矿物表面反应及在环境和材料领域的应用;(3)计算矿物学,主要开展极端环境下矿物相变及表面过程的理论与计算模拟。1995年获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2000年获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2001年获江苏省青年科技奖;2002年获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奖。入选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提名人:陈骏院士。
王文雄王文雄,男,海洋学博士,现为香港城市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讲座教授, 副院长(研究生教学与研究),TUYF基金冠名讲座教授席(海洋学),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分中心-海洋与人类健康研究中心主任。2020年前曾任香港科技大学生命科学系讲席教授(Chair Professor),博士生导师,香港科技大学海洋海岸实验室主任;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海洋环境实验室主任;厦门大学讲座教授,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环境与生态学院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和生态毒理学。迄今已在环境科学或海洋科学相关的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了近400篇研究论文,其中在国际顶级海洋学杂志(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和环境科学杂志(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共发表了近70篇论文。Web of Science统计,其论文被SCI论文引用次数超过8400次(Google Scholar 统计超过14000次),H-指数为46(Google Scholar统计的H-指数为56)。入选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王向东
王向东,浙江嵊县人,男,博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学位,1997至1999年任日本福冈大学地球圈科学系客座研究员。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0年起任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2008至2018年任该所副所长,2018年11月调入南京大学。现任国际地层委员会石炭纪地层分会主席、《地层学杂志》副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为石炭纪年代地层学及全球标准层型剖面(GSSP)、晚古生代大冰期环境变化、珊瑚化石生物学及古生态学。完善了石炭纪-二叠纪全球年代地层系统,参与建立中国广西二叠系乐平统底界全球标准层型剖面。2022年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关于晚古生代巨量碳排放事件的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著10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三完成人)、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三完成人)。
提名人:沈树忠院士。
王学求王学求,男,汉族,1962年1月出生,辽宁省大连市人,九三学社社员,1989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参事,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二级研究员。
1982年9月至1986年7月在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化学与勘查专业学习;1986年7月至1989年7月在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1989年7月至1999年8月在地矿部物化探研究所工作。1999年8月至2001年3月任国土资源部物化探研究所高新技术室主任工程师。2001年3月至2004年2月任国土资源部物化探研究所高新技术基础研究室主任(正处级)。2004年2月至2005年12月任国土资源部物化探研究所应用地球化学室主任(正处级)。2005年12月至2006年11月任国土资源部物化探研究所应用地球化学室主任,九三学社廊坊市委副主委。2006年11月至2008年3月任九三学社廊坊市委主委,国土资源部物化探研究所应用地球化学室主任。2008年3月至2012年4月任廊坊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廊坊市委主委,国土资源部物化探研究所应用地球化学室主任。2012年4月任廊坊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河北省委副主委、廊坊市委主委,国土资源部物化探研究所应用地球化学室主任。
致力于矿产勘查地球化学研究,在金矿勘查地球化学、深穿透地球化学、纳米地球化学和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等领域有深入研究,为中国勘查地球化学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作出了突出贡献。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等2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2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EI检索60篇),出版著作2部,获批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1项。
来源:噼哩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