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也怕“1.5型糖尿病”!症状酷似2型易误诊,这些风险要警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10:27 1

摘要:“糖尿病”这个名字相信许多人都并不陌生,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等的不断变化,它已经不单单是瞄准老年人群体,就连青少年和成年人都有患这种疾病的风险。

“糖尿病”这个名字相信许多人都并不陌生,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等的不断变化,它已经不单单是瞄准老年人群体,就连青少年和成年人都有患这种疾病的风险。

并且糖尿病还有不同的类型,如果一旦误诊没能得到及时的治疗,那就糟糕了。

今天我们要谈的就是一种大多数人没听说过的糖尿病,看看它有哪些风险值得我们警惕吧。

血糖水平作为衡量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需要定期进行检查,特别是对于所有糖尿病患者而言更是至关重要。

也只有准确了解所患糖尿病的类型,才能够“对症下药”,及时进行治疗。

而大多数人或许只知道糖尿病有1型和2型这两类,但其实除了这两类之外,它还有第三种,那就是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又称1.5型糖尿病。

因为LADA主要在患者成年期缓慢发病,所以常常被误当作2型糖尿病,但它其实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与1型糖尿病更接近。

尽管它的症状只是与1型或2型略有不同,但这些差异往往会被忽略,患者也会因此治疗不及时或不起效,继而可能患上其他的健康并发症。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想要预防糖尿病,我们首先要了解它是什么以及它的致病原因。

糖尿病,是一种以糖这种人体主要能量来源在血液中浓度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它的致病原因多种多样,主要与胰岛素有关,而胰岛素在调节血糖水平上发挥关键作用。

当胰腺无法制造足量胰岛素,就会形成1型糖尿病。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而遗传是1型糖尿病的关键因素,儿童或年轻成年人是主要确诊群体。

2型糖尿病则是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不足导致的,换句话说就是,身体虽然有充足的胰岛素,却无法对它做出正常反应,结果就形成了“糖不耐受”。

遗传虽有一定的影响,但生活方式等因素,例如超重或运动不足,通常是2型糖尿病的真凶,因为这会让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水平。此外,任何年龄的人群都有可能患上2型糖尿病,但有关数据显示,确诊患者年龄大多在45岁及以上。

1.5型糖尿病一般也见于较年长者,特别是30岁上下及更高年龄人士。而1.5型糖尿病患者的病程发展则要缓慢得多,与1型发病机制相同,只不过发生期限不在两周左右,而是需要数年,患者的胰岛素水平下降与血糖上升也更为缓慢。

那么,1.5型糖尿病究竟有何不同,为何会经常被误诊呢?

从发病症状来看,1.5型糖尿病与1型和2型糖尿病极其相似,包括多尿、过度口渴、体重无故下降、及皮肤损伤无法愈合,这种症状上的重合,是导致其被误诊的原因之一。大约5%—10%的LADA病例被误诊,部分是症状重合所致。

另一个原因则是人们错误的观念,即只有儿童与青少年才会出现1型糖尿病这类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种误诊,往往要等到传统治疗手段无效之后,才开始同2型糖尿病区别开来。

但要知道,2型糖尿病的第一治疗要务就是改变生活方式,立刻注射胰岛素不是必须的。但LADA患者则比2型患者对胰岛素的需求更为迫切,所以治疗延误就很危险。

假如某人身患1.5型糖尿病却长达5—10年不确诊,就可能发展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如果治疗不充分,还有可能死亡,这是一个潜在的致命风险。

实际上,对患者和医生双方而言,1.5型糖尿病的准确诊断都颇具难度,这种时候主动诊断或许是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患者如果被误诊,或者不清楚自己的病情到底如何,这种情况会很让人崩溃。

同样,医护人员这边,因为1.5型糖尿病本身就不容易确诊,放在病情初期更是难上加难。

而假如已经确诊2型糖尿病,但治疗不见成效,那么同医生讨论一下1.5型糖尿病的可能性会帮助医生更快找出病因,从而进行治疗。一旦确诊,1.5型糖尿病的治疗可以非常有效。

如果控制良好,1.5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度过“健康长寿的一生,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也毫不逊色,活得更久也是可能的。

因此,很多疾病,并不是发现得早才容易治,而是要诊断清楚才能对症下药。

如果你患有糖尿病,却发现自己对治疗反应不佳、血糖持续波动,那就不妨向医生提出建议查查抗体,看看是不是1.5型糖尿病。

也许一句建议,反而能帮医生找到正确的治疗方向,这对医患双方而言都大有裨益。

来源:晓霞医生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