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0日,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通报:驳回杨某媛的上诉,维持原判。这标志着持续两年多的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终于尘埃落定。
2025年9月20日,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通报:驳回杨某媛的上诉,维持原判。这标志着持续两年多的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终于尘埃落定。
法院经不公开开庭审理后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应予维持。这起始于2023年10月的风波,最终以法律判决的方式给出了答案。
图书馆里的风波
事件始于2023年7月11日,武汉大学图书馆自习区内。女生杨某媛注意到对面男生肖某瑫的手部动作,她暗中拍摄了四段视频。
杨某当时认为肖某某在进行“下流”行为,随即要求他写下道歉信。第一封信写道“拍了姐姐,侵犯隐私权”,被杨某否决。
第二封按她要求写下了“对姐姐做了下流的事”。录音显示,肖某某反复哀求:“我大一的”“万一他们要处分我”“求你放我一条生路”。
网络发酵
2023年10月11日,杨某在网络上发表《我在武汉大学图书馆受到性骚扰这件事》,浏览量迅速突破10万+,话题阅读量达6.6亿。
两天后,武汉大学发布通报给予肖某某记过处分。校方通报未详细说明事件经过或事实认定,这一处理决定为后来的争议埋下了伏笔。
剧情反转
肖某某的母亲随后出面回应,表示孩子从小患有**特应性皮炎**,当时因天气炎热湿疹复发,只是隔着衣服瘙痒。
肖家人提供了事发当天委托他人购买皮疹药物的微信聊天记录、购药发票和付款证明,并有证人出庭作证。医疗记录显示肖某某长期患皮炎,法院审理发现关键细节。
司法判决
2025年7月25日,湖北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驳回杨某媛的全部诉讼请求。
法院审理认为,肖某某当时的行为无法被认定为“自慰”,有抓痒的高度可能;事发时周围有人员走动,两人在事发两小时内无交流。
无法认定肖某某针对杨某有性暗示或者性挑逗行为,不能认定其针对特定对象实施了性骚扰。
二审结果
杨某媛不服一审判决,向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2025年9月17日,二审法院作出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本院经不公开开庭审理后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应予维持。二审判决为这起事件画上了句号。
代价惨重
这起事件中,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肖某某个人信息被泄露,照片被制作成花圈、遗像在网络传播,全家遭遇网暴。
肖某某被确诊为创伤后应激障碍,被建议收治入院。他的爷爷看到网暴言论后猝死,外公受刺激成植物人。
女生杨某也遭受网暴困扰,一些人认为她故意诬告并持续辱骂她。
校方角色
武汉大学在此事件中的处理方式引发争议。肖母披露,武大相关负责人曾明确承认:“可以排除性骚扰,记过处分是为当时舆情降温的应急处理措施。”
这种“先处分后调查”的模式,本质上是牺牲个体公正以换取表面平静。一审判决公布后,不少网友质疑学校是否应该撤回对肖某某的记过处分。
社会反思
这起事件引发了对社会舆论与司法公正关系的深入思考。网络时代,公众情绪容易迅速被点燃,但舆论审判不能替代司法程序。
当维权异化为道德审判,真相便在口号中湮灭。这件事提醒我们,任何涉及名誉和法律责任的指控,都是严肃的。
法律程序已经走完,但肖某瑫的记过处分仍未撤销。那个本该随着司法判决而纠正的行政处分,依然静静躺在档案里,无声诉说着系统性纠错机制的缺失。
武汉大学图书馆里的那个下午,原本只是一个皮肤不适的男生和一名产生误会的女生之间的小插曲。最终却演变成一场持续两年多的风波,改变了多少人的人生轨迹。
来源:文史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