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血型,听起来像是身份证上的冷门信息,除了输血、亲子鉴定,平时谁会在意?但最近一项涉及73万人的大数据研究,把A型血推上了风口浪尖:中风风险,好像天生就比别人高了一截。
血型,听起来像是身份证上的冷门信息,除了输血、亲子鉴定,平时谁会在意?但最近一项涉及73万人的大数据研究,把A型血推上了风口浪尖:中风风险,好像天生就比别人高了一截。
不是吓唬人。研究显示,A型血的人在60岁之前发生缺血性中风的风险显著高于O型血。这个发现,让不少A型血的朋友坐不住了:难道我从出生那天起,就被“中风”盯上了?
血型背后的秘密,还远不止这些。
先说症状。年轻人中风,不再是稀罕事。临床上见过不少三十多岁的外卖小哥、四十出头的女白领,突然半边脸歪、说话含糊、胳膊抬不起来。脑梗,像一把没响的枪,突然扣响扳机,连招呼都不打。
而这把枪,可能早在你体内装好了子弹。血型,就是其中一颗子弹。
先别把血型当成命运的标签,它更像是身体的“密码”。我们常说的A、B、AB、O,其实是红细胞表面的一种糖蛋白结构。不同血型,决定了你血液里的“粘稠度”“凝血习性”“免疫偏向”。这些差异,放在平时看不出,一旦遇上诱因,比如熬夜、高脂饮食、抽烟、久坐,问题就冒头了。
那A型血的“中风密码”,到底藏在哪?
这个研究发表在2022年《神经病学》杂志上,团队分析了48项大型基因组数据,发现一件惊人的事:A型血携带的某些基因位点,会导致血浆中一种叫“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蛋白浓度升高。
这vWF是干啥的?简单说,它是血小板的“红娘”,专门撮合血小板聚集成“血块”。本来是保护机制,伤口止血就靠它。但如果vWF太多,就容易让血液在脑血管里“堵塞”,尤其在那些血管本就狭窄或有微小损伤的地方,堵住就是中风。
而A型血的人,偏偏就容易“vWF过剩”。
这还不止。有研究发现,A型血的人,血液中的VIII因子(一种加快凝血的蛋白)也偏高。这就像高速上不仅车多,还个个都是超速选手,出事故的概率自然更高。
那是不是A型血的人就“注定”短命了?当然不是。血型只是风险的一个维度,不是判决书。
就像你家住在山脚,不代表一定会被泥石流冲走,但你确实应该早点装好挡土墙。
问题在于,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血型风险一无所知,甚至连自己是什么血型都搞不清。门诊上经常有病人问:“医生,我是不是因为A型血才头晕?”——其实你晕不晕,重点在血管是否已经“老了”。
再说个常见误区:很多人以为O型血是“万能血型”,身体也“万能”。确实,研究显示,O型血中风风险比A型低约12%,但代价是——他们更容易出血。月经过多、术后出血、外伤后不易止血,在O型血人群中更常见。这是因为O型血的人vWF和VIII因子水平都偏低,血不容易凝。
每种血型都有各自的“体质偏向”,你别羡慕别人,也别小看自己。
那问题来了:我A型血,是不是就要天天吃抗凝药、天天查血管?
真没必要走极端。比血型更可控的,是你日常的“微习惯”。
比如久坐不动,是中风的“慢刀子”。特别是办公族,屁股一坐就是一下午,血液在下肢打转,血流速度一慢,血栓就容易在静脉“孵化”。建议每工作45分钟站起来活动5分钟,不为热量消耗,就为了让血液“翻个身”。
再比如长期熬夜。别看你熬的是夜,身体熬的是自律神经和平衡系统。研究发现,熬夜会让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小板活性也随之增强。这对A型血人来说,更是火上浇油。
还有一条容易被忽略的建议:定期查“同型半胱氨酸”。这个指标一旦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是中风的独立危险因子。很多A型血患者合并这个指标偏高,治疗上可以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来调节,这比单靠降脂更精准。
那A型血的人要不要做基因检测?普通人群没必要。除非你有家族中风史、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已经有颈动脉斑块,这时候查一下vWF、VIII因子、MTHFR基因突变,有一定指导意义。
还有一点,很多人把“中风”和“高血压”绑定,其实有30%的年轻中风患者,根本没高血压历史。A型血如果再叠加吸烟、口服避孕药、压力过大,哪怕血压正常,也可能中风。
特别提醒女性朋友:口服避孕药+吸烟+A型血=中风高危组合。门诊上见过不止一次,年轻女性突然偏瘫,查下来是脑静脉血栓,跟长期避孕药+夜班熬夜密切相关。
讲到这,A型血的朋友可能已经冒汗。但别怕,知道了风险,就有了主动权。
你可以选择不改变,但身体不会在意你的选择;你也可以从今天起,做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比如:
每天快走30分钟,哪怕只是上下班绕远点;每半年查一次血脂、血压、同型半胱氨酸;遇到头晕、嘴歪、说话含糊,立刻就医,不等“再看看”。
血型不是命运,但它确实藏着一些“生物暗码”。你不能忽略它,但也别让它主宰你。
就像开车,有的车天生马力大,有的刹车灵敏,有的耐撞。你知道自己的车况,就该对症开法。A型血的人,血液像一条“容易堵车”的高速,你的任务,不是换车,而是学会避开高峰,注意保养,别让那场“堵”来得太早。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陈雅丽,赵文静.血型与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3,20(6):312-316.
[2]张彬,李建国.血型与血管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关联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22,61(8):645-649.
[3]王磊.血型相关基因变异与脑卒中易感性研究进展[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22,35(3):210-214.
来源:何医生健康说